摘要:17岁演活500岁老神医,全网以为请了个真奶奶,结果身份证一掏05后,弹幕瞬间炸锅。
17岁演活500岁老神医,全网以为请了个真奶奶,结果身份证一掏05后,弹幕瞬间炸锅。
点进《水龙吟》之前,谁都没想到会被一个娃娃脸小姑娘震住。
镜头扫过,她佝偻着背,抬眼那一下像把岁月直接糊你脸上,声音低得发沙,却稳稳托住全场。
弹幕刷得飞快:这老戏骨从哪挖的?
三分钟后有人爆料:演员艾米,今年高二,拍完还得回去月考。
反差大到离谱,观众反而更上头。
她演的水多婆,设定是姑墨国最后一位长生公主,活了几百年,看遍生离死别。
剧里给她特写,皱纹没有,沧桑感却满得溢出。
年轻人最怕装老,她倒好,把老年人的慢、累、淡全收进骨头缝里,一点没演“ caricature”,直接让角色落地。
有人翻出她六岁的剧照,红围巾小女孩站在《长津湖》的雪地里,镜头三秒,眼神却像已经见过子弹。
那年她连字都认不全,已经懂得在零下二十度里憋住眼泪。
后来《墨雨云间》的桐儿替她圈了第一波粉,一场为主挡剑的戏份,她没掉一滴泪,却让弹幕集体破防。
镜头拍完,导演喊卡,她还躺在血包里发呆,工作人员以为她吓傻了,她自己后来说:我在算桐儿到底值不值。
童星最容易卡在“可爱”里出不来,艾米却一路反着走。
别人挤破头演仙女,她挑了个白发苍苍;别人怕掉粉,她敢让角色早死。
这次《水龙吟》开播前,海报里她只占边边角角,播出不到三集,热度直接反超主角。
观众最买账的不是颜值,是她把“老”演成了“活”,把“长生”演成了“累”。
剧里她给男主把脉,一句“你这条命,我替阎王拒了”冲上热搜,评论区最高赞:这哪是05后,这分明是05后她祖奶奶。
更狠的是,她还没停下来。
待播剧《雀骨》已经定下她做女主,搭戏的是侯明昊。
17岁挑大梁,放在别的流量身上早被嘲“资源咖”,轮到她,风评却出奇一致:活该她红。
业内流传一句话:艾米试戏不带简历,直接现场演,导演说行就签,不行转头就走,没废话。
拍《水龙吟》时,罗云熙提前两小时到片场对词,她已经把医馆所有道具摸遍,连银针摆放都按朝代图谱来。
老戏骨最怕遇到“木头”,碰到这种“小妖怪”反而兴奋,对手戏一遍过,导演直接加戏。
有人算过,她从6岁到现在,平均每年拍三部戏,课业没落下,中考数学满分。
粉丝担心她太累,她在采访里淡淡回了句:把戏演好,比当校花有意思。
一句话把同龄演员的努力焦虑全卷到天花板。
娱乐圈最不缺“少年感”,她偏要提前把“老年感”预演一遍,等于告诉观众:别急着给我贴标签,我随时能撕。
更深层的爽点在于,她让“童星长大必翻车”的魔咒暂时失效。
过去我们见过太多长残、塌房、演技退化的案例,艾米用一部部存货把概率砸低。
她没走综艺刷脸路线,也没硬凹少女人设,角色列表里丫环、死人、老太太排得整整齐齐,活生生把履历表攒成“剧抛脸”。
观众终于不用提心吊胆,可以放心喜欢一个小演员,这种安全感本身就成了稀缺资源。
别急着把她捧上神坛,她离真正的“老戏骨”还有距离,但已经摸到门槛:知道怕,就提前学。
拍水多婆之前,她去养老院住了两周,每天跟着护工查房,记老人说话的节奏,回家写观察日记。
剧组医生说,她学把脉学得比专业群演还快。
别人问秘诀,她答得简单:把老人当主角,自己当镜子,就能照出时间的样子。
这句话反过来也送给观众。
我们总担心00后05后没耐心,只会刷短视频,艾米直接甩出作品:不是孩子长不大,是环境愿不愿意给时间。
她让“年轻”这个词多了层含义:可以演老人,可以沉住气,可以不当流量也被人看见。
对普通打工人一样受用:把技能磨到尖,标签就追不上你。
接下来《雀骨》要是还能稳住,艾米基本锁定“Z世代演技免检”席位。
观众已经提前开赌:她会不会成为第一个05后白玉兰提名者。
赌局背后,大家盼的是影视圈别再被流量垄断,让认真演戏的人早点坐上主桌。
她能不能成,没人敢打包票,但至少此刻,她把“年轻”这张牌打成了王炸,也替所有想认真做事的小孩开出一条缝:年龄小不是护身符,实力才是。
戏还在播,她才17岁,路长得看不见头。
观众唯一确定的是,下次她再出场,身份可能又换了。
我们等着看,她能把时间演出多少种形状。
来源:三姐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