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说中国近代史上的“逆袭王者”,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曾国藩。别看他最后成了晚清举足轻重的大人物,曾经也是地道的“学渣+普通家庭”,祖上没后台、家里没矿、长得还不怎么出挑。
要说中国近代史上的“逆袭王者”,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曾国藩。别看他最后成了晚清举足轻重的大人物,曾经也是地道的“学渣+普通家庭”,祖上没后台、家里没矿、长得还不怎么出挑。
但偏偏就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小伙子,不仅混进了翰林,带兵平定太平天国,还一手捧红了一群牛人。如果说人生是一场旷世马拉松,曾国藩可谓最能熬、最会跑、最懂赛道拐弯儿的那种选手。
问题是,他到底凭啥能从“草根成长日记”一路升级成人生赢家?翻遍各种传记,多数总结为一句话:与其把希望寄托在天降贵人或天赋异禀,不如摸透人心、察言观色、把握风向,顺势而为。这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极难。
我们都听过那个流传甚广的“死磕背书”段子。曾国藩小时候,为了啃下一篇课文,从日头升起背到星星满天,连窃贼都被他熬睡着了。虽然不知道梁上君子是有多无语,但可以肯定——这孩子但凡有一丝投机取巧的想法,是熬不出日后的大成就的。
后来他的确在科考挫败中站稳脚跟,前五次考试铩羽而归,第六次还被公开点名弹劾“文章混乱”。一般人估计早就意志消沉,弃笔从农了,曾国藩却偏偏越挫越勇。他不是天才,可用“笨办法”钻研学问,硬生生叩开时代大门。
其实,这就像《道德经》里说的那样,柔弱胜刚强。大家总以为高手招式炫酷,其实大巧若拙,成功往往藏在别人看不到的努力和坚持里。曾国藩带兵打仗,讲究“结硬寨,打呆仗”,不凭花活,也不靠小聪明。
你说慢吧,还真没有比他更稳的对手;你说蠢吧,结果人家慢慢爬到人生巅峰。比起成为天赋异禀的锦鲤,更多人需要学会这种“不怕慢,就怕停”的扎实劲儿。
但人生不是光靠一股牛劲儿就能通关,和人打交道也得有点门道。曾国藩初入仕途时,个性非常较真,见不得人前一套、背后一套,对上论事直言不讳,很快把身边的人得罪得干干净净。说实话,搁今天职场,那妥妥是社交障碍症啊!一张桌子坐下来,熟人纷纷走避,你还觉得朋友圈能壮大吗?
可这世道,单枪匹马凭顽强是没法成事的。等到曾国藩组建湘军,性格也随之务实起来。一方面工资发得丰厚准时,堵住兵员逃亡的“源头”;另一方面,胜利一到,立刻为下属请功,提拔鲁班一样多的新秀。这些操作,放现代叫“团队激励”、“制度分红”,把大家心气儿都调动到正轨上。
这正验证了赵烈文的那句话:“众人之私,成一人之公。”想团结人心,不是喊口号,更不是发鸡血,而要理解并包容别人的真实需求。正如马可·奥勒留所说:我们眼中的事实,只是自己的观点。你争我辩之际,有没有真正体验到对方在哪怕只是一丁点的痛点?
除了熬与合,真正让曾国藩屹立不倒的,还有审时度势和及早转身。清末局势动荡,1853年太平天国席卷江南,朝廷岌岌可危。曾国藩身处权力漩涡,举步维艰。可他始终不忘初心,坚持自省、廉洁持家。
不论职位高低,女眷一直纺纱织布,绝不贪占两头甜;平定后,他有机会大展拳脚、坐实“新霸主”,却知进退,主动裁撤湘军、不再扩权。嘴上说容易——实际行动靠的是一颗明白人内心的尺子。
水利万物而不争,遇到山挡路,能绕则绕,万流归海。做人如此做事亦如此,守有原则,变有底线。有人问,坚守和变通哪个重要?其实真本事不是选边站,而是相辅相成,柔中带刚、进退自如。
走到1864年,曾国藩迎来事业巅峰。他手握兵权,人才遍天下,本可以继续插旗称雄,却一举撒手。既没搞团团伙伙自立山头,也没抛下底线钻权力空子。精明人看似踏实,实则两面光滑,曾国藩却像五谷杂粮一样,“糙”到最后越嚼越香。
你可能很难想到,这个一开始连小偷都嫌笨的老实人,最终在风云诡谲的晚清政坛笑到了最后。他既不羡慕别人“秒天秒地”的光环,也没因为科场几次惨败就自暴自弃;走自己的路,趟适合的水,才是大智慧。
其实,终极逆袭不是拼命作死式硬碰硬,而是拥有一种审时度势、以柔克刚、因人制宜的大局观。生活中,谁不是在追梦路上摔个跟头?但真的学会顺自我、合人心、应时势,我们比想象中靠近成功得多。
梦想在心,脚步在地,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节奏和跑道。不必苛求标准答案,也不用去哀怜偶像剧里的主角滤镜。你是不是已经准备好了,在生活里像曾国藩那样踏踏实实,一步步“笨上巅峰”,笑看风云,用属于自己的方式赢得出彩人生呢?
下一个逆袭的主角,会不会就是屏幕前的你?
来源:重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