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奥运会这块曾经让各国争破头的“香饽饽”,现在好像成了没人愿意接的烫手山芋。国际奥委会新任主席柯丝蒂·考文垂,今年年底要来中国访问,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八成又是来游说中国申办奥运会的。
奥运会这块曾经让各国争破头的“香饽饽”,现在好像成了没人愿意接的烫手山芋。国际奥委会新任主席柯丝蒂·考文垂,今年年底要来中国访问,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八成又是来游说中国申办奥运会的。
可中国这边的反应冷淡得很,反倒是印度那边,对申办2036年奥运会热情高得很,但国际奥委会好像又不太愿意把机会给他们。这局面就像一场尴尬的舞会,主办方拼命地邀请,心仪的舞伴却不愿下场,而积极想跳舞的,又被认为舞技不太行。
奥运会如今这么受冷落,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太“烧钱”了。2022年北京冬奥会花了大约39亿美元,这还算是控制得比较好的情况。2021年东京奥运会亏损高达71.3亿美元,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也让主办国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砸这么多钱,就为了办一场只有半个月的赛事,很多国家开始觉得这不值当。
现在全球经济形势不那么景气,老百姓更希望政府把钱花在医疗、教育这些实实在在的民生事儿上。德国和加拿大之前不是没想过申奥,最后都因为民众强烈反对,不得不放弃了。
中国对再办一届奥运会兴趣不大,是因为心态和需求都跟以前不一样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们举全国之力,向世界好好展示了一个开放、发展的中国,那份自豪感直到现在都让人难忘。但如今的中国,高铁里程世界领先,5G技术快速发展,我们已经不需要单靠一场奥运会来证明自己的实力了。
老百姓的关注点也变了,大家更操心孩子的教育、家里老人的医疗,还有每个月要还的房贷。再说,北京奥运会的“鸟巢”“水立方”这些场馆,后期的运营和维护成本特别高,“鸟巢”甚至还面临着亏空的问题,这些前车之鉴,也让决策变得更加理性。国际奥委会那边,有些做法也让人心里有疙瘩。
比如,中国队在乒乓球、跳水和举重这些优势项目上表现出色,可奥运会的规则却时常调整,被不少人看成是有意针对中国的优势项目。再加上他们在处理俄罗斯和以色列运动员参赛资格问题上,显得有些“双标”,这就让“体育无关政治”的口号,听起来有些苍白无力。
印度申办奥运会的执念,背后藏着很大的民族情感因素。印度总理莫迪把举办奥运会当成是印度人民的梦想,认为这是提升印度大国形象的重要手段。他们至少申奥三次都被拒绝了,最近一次是争取2036年奥运会的主办权。但国际奥委会的担忧也很现实——印度的基础设施和组织能力,确实还存在不少短板。
2010年新德里英联邦运动会就是个例子,当时运动员村的卫生条件差得离谱,甚至还发生了天桥坍塌的事故。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就明确说过,印度还没准备好举办这样大型的赛事。此外,印度在奥运赛场上的表现,也和它的人口规模不匹配,巴黎奥运会上他们一块金牌都没捞着,这多少也会影响奥委会对他们承办能力的判断。
为了摆脱没人申办的困境,国际奥委会也在试着做出改变。他们推动了《奥林匹克2020议程》和《奥林匹克AI议程》这些改革,其中有一项是把原来严苛的竞争性申奥模式,改成了和潜在举办城市的协商对话,这一下就让申奥成本降低了80%。但即便这样,似乎也难挽颓势。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国际奥委会从顶级合作伙伴和转播权那里拿到的收入相当可观,2021-2024周期就达到了77亿美元。然而,这些巨额收入中,真正能分配到运动员身上的却很少,还不足总收入的5%。这种分配模式,也让不少潜在主办国心里打鼓,投入那么多钱到底图个啥?
说到底,奥运会面临的是一场全球性的信任危机和价值重估。当中国家门口的小面馆老板,更关心这个月能挣多少钱,而不是奥运金牌榜的时候;当印度运动员在巴黎奥运会上空手而归,但其国内还执着于通过举办奥运来提振民族自信的时候——这两种态度,究竟哪个更贴近奥林匹克的本质?
国际奥委会是继续维持那种高高在上的姿态,还是真的愿意彻底改革,让奥运会重新成为大家办得起、也愿意办的盛会?这恐怕不是一次主席访华就能解决的事儿。
来源:潇洒清风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