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条条乡村道路有了“身份证”,一个个老地名成为文旅融合与产业振兴的“新引擎”。11月11日,“新重庆·老地名·边界行”采风团走进世界文化遗产所在地大足,在棠香街道、宝顶镇、拾万镇的田间地头与文化场馆,实地感受“乡村著名行动”如何唤醒沉睡的地名文化,并将其转化为
一条条乡村道路有了“身份证”,一个个老地名成为文旅融合与产业振兴的“新引擎”。11月11日,“新重庆·老地名·边界行”采风团走进世界文化遗产所在地大足,在棠香街道、宝顶镇、拾万镇的田间地头与文化场馆,实地感受“乡村著名行动”如何唤醒沉睡的地名文化,并将其转化为驱动乡村发展与振兴的新动力。
“以前村里有些道路、水塘,大家随口叫,外地人找个地方得问半天。现在好了,每条路都有了自己的‘身份证’,手机上一搜就能导航到门口。”在棠香街道和平村“棠香人家”景区,一位摆摊农户感慨地说。
他所提到的“身份证”,正是大足区全面推进“乡村著名行动”的成果缩影。
大足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过去一些乡村道路、特色产业点存在“有地无名”或名称不规范的情况,给村民生活、游客出行和产业发展带来诸多不便。
为此,大足区将“乡村著名行动”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构建起“民政牵头、部门协同、镇街落实、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系统推进乡村地名的规范管理、文化保护与创新应用。
截至目前,大足区已完成624条乡村道路命名,制作安装各类乡村地名标志1000余块、二维码门楼牌26万余块,采集乡村地名和兴趣点3955条。实现了“有地有名、有名有标、助农导航无盲区”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被誉为“大足城市后花园”的棠香街道,深入挖掘古昌州文化、海棠文化、孝爱文化等本土资源,打造棠香故事会,塑造文化品牌IP,并将其融入地名,留住乡愁记忆。
“我们以‘地名+改革’为突破口,找准乡村特色亮点和优势,将地名文化资源转化为乡村发展动能。”棠香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
目前,该街道已盘活和平村30余家闲置农房发展特色餐饮项目,差异化发展微度假、美食游。通过“地名+文旅”发展路径,整合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精准植入地名文化元素打造民宿集群,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地名文化内涵。
棠香街道还推出 “春赏花、夏采果、秋收稻、冬品宴” 四季旅游路线,连续三年举办以“赏花品美食”为主题的“海棠旅游节”,旅游收入达到4000万元,推动乡村从“盆景式景点”向“全景式体验”美丽蝶变。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的核心区,宝顶镇的地名工作深深烙上了文旅融合的印记。在宝顶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宝顶镇乡情馆),区划历史沿革、区域界线、地名故事及村落变迁等内容逐一呈现,与石刻文化展厅、“石刻乡里”电商直播平台有机融合。形成一个集思想引领、文化保护、乡村振兴服务于一体的复合空间。
“我们通过这个平台,不仅讲好地名故事,留住乡愁,还通过直播带货,将带有‘宝顶’标识的农产品销往各地。”宝顶镇相关负责人介绍。
该镇实施的“地名+文旅”策略,将宝顶山石刻、香会民俗、宝顶老街等核心资源串联成线,推出主题旅游线路,强化了地名文化遗产与旅游体验的衔接。
与宝顶镇的文旅路径不同,曾靠煤矿经济的拾万镇,将地名工作与产业振兴紧密结合,在转型中走出了“地名兴农”的特色路。
“我们鼓励在乡村产业品牌中融入地名元素,培育‘乡字号’‘土字号’产品。”拾万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目前,该镇已培育“拾万香”“尊香园皮蛋” 等5个地名优质农产品品牌,获得绿色认证4个。通过 “地名+直播”“地名+电商” 模式,拾万镇举办专场直播17场,带动销售大米3000多斤、皮蛋近万枚,有效提升了地名产品的知名度和附加值,让“地名兴农”落到实处。
除了基础设施和标识体系建设外,大足区还编撰大足地名丛书3万余册,成功申报市级历史地名保护名录7条,建立区级保护名录收录地名80条。通过新媒体、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让地名故事“活”了起来。
如今,大足区大力实施“地名+”行动,已培育“古龙茶叶”“邮亭鲫鱼”等20余个地名优品、17个地名文旅点、30余个特色美食品牌,“地名兴农”的效应持续释放。
来源:环球网海外看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