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晨光初现,村寨的赶摆场上中老双语叫卖声此起彼伏。这边有包烧、烤肉、舂鸡脚、油棕籽……那边有老挝咖啡、竹编、手工香皂……各色商品琳琅满目,让蜂拥而来的游客目不暇接。
晨光初现,村寨的赶摆场上中老双语叫卖声此起彼伏。这边有包烧、烤肉、舂鸡脚、油棕籽……那边有老挝咖啡、竹编、手工香皂……各色商品琳琅满目,让蜂拥而来的游客目不暇接。
这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勐满镇曼烈村每月举办中老“国际老庚”大赶摆时的盛况。曼烈村距老挝勐新县仅5公里,中老边民一直在这里友好往来。从2023年起,勐腊县每月都会在这里举办边民跨境赶摆活动。每到大赶摆时,中老两国的“老庚”一大早就来到曼烈村摆摊,一个个摊位连成一片,两国产品“傣味”十足,“边”色浓郁。
10月4日上午,曼烈村村民依金开的烧烤摊前围满了人。“每次在家门口摆个摊就能有好几千元的收入,我家与境外的‘老庚’边民结为友好家庭,还被评为友好示范家庭。”她一边给游客打包美食,一边开心地说道。她有8户老挝亲友,每次都是提前一天就入境来赶摆或摆摊。
“从老挝勐新县来这里当天就能往返,很方便。我每逢赶摆都过来摆摊。”看到记者拍照时,来自老挝勐新县的边民喃炳笑着说,来这里赶摆的人很多,每次带来的老挝凉拌和饮品都能卖完,收入比较可观。
随着大赶摆举办次数的增多,中老边民“国际老庚”大赶摆活动越来越受欢迎,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赶摆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让村民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带动了境外边民的增收。中老边民“国际老庚”大赶摆活动已经成为两国“民相亲”助力“国之交”的重要桥梁,中老人民的友谊之花在曼烈村盛放,中老文化在这里交流交融,中老经贸往来在这里更趋紧密,彰显了中国沿边地区开发开放的磅礴活力和广阔前景。
曼烈“国际老庚”大赶摆火爆场景,是勐腊县大力“无忧勐腊大赶摆”,推动赶摆经济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过去,赶摆是每年泼水节和各民族节日才有的盛事,村民们通过这些节日展示传统文化,进行商品交易。
2024年,勐腊县为实现固边、稳边、兴边,建设美丽家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促进丰富的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与发展,深化双边边民经贸、文化往来等目标,以“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方式,在全县9乡镇定期组织举办大赶摆活动。系列活动方案实施后,赶摆不再局限于特定的节日,而是勐腊县每月甚至每周都有的文化盛宴。
无论是易武镇的“茶叶飘香”,还是关累镇的“游鱼”,每个乡镇都根据自身的特色,精心策划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为了将“无忧勐腊大赶摆”打造成全国知名的乡村旅游品牌,勐腊县创新举措,设计了独特的品牌Logo和宣传口号,统一品牌形象,并多渠道进行广泛推广。同时,开发“茶文化之旅”“边境风情游”等多条主题旅游线路,吸引大批外地游客前来赶摆打卡。
赶摆场上,从傣族的泼水节、哈尼族的嘎汤帕节,到瑶族盘王节的传统节目,都一一呈现。各族人民身着盛装,带着自制的手工艺品、特色美食齐聚一堂。非遗手工艺品、民族歌舞表演、传统体育竞技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游客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生动的历史画卷中,流连忘返。
“以前我们村寨的村民只能种田,收入渠道较为单一。”勐腊镇曼旦村南浪村民小组村民王成烟感慨地说,现在通过赶摆活动,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到村寨来赶摆,村民上山去采收来的野生菌和土特产,在家门口就可以销售,收入比以前翻了几倍。
2024年以来,勐腊县共举办“无忧勐腊大赶摆”系列活动403场次,吸引游客287万余人次,实现群众销售收入达7305万元,带动周边餐饮住宿增收1501万元,村集体经济增收231万元。“无忧勐腊大赶摆”正以蓬勃之势,成为勐腊县乡村振兴的闪亮名片。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戴振华 文/图
责编:谢祥睿
审核:李兴文
本文来自【云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