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到底谁吃亏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2 18:14 1

摘要:每年双11一到,电商平台就开始锣鼓喧天,满屏都是“全年最低价”“错过再等一年”的广告,消费者熬夜蹲直播、对着满减规则算到头秃,商家忙着备货接单,快递车大街小巷穿梭不停,看似三方都赚翻的狂欢,其实藏着不少人默默吃亏,到底谁才是这场购物盛宴里的“冤大头”?今天就把

每年双11一到,电商平台就开始锣鼓喧天,满屏都是“全年最低价”“错过再等一年”的广告,消费者熬夜蹲直播、对着满减规则算到头秃,商家忙着备货接单,快递车大街小巷穿梭不停,看似三方都赚翻的狂欢,其实藏着不少人默默吃亏,到底谁才是这场购物盛宴里的“冤大头”?今天就把话说透,看看这三类吃亏的人里有没有你!

尘染@qq.com

先说说现在的双11有多“离谱”:平台的满减规则越来越复杂,满300减50、叠券再打折、直播间专属福利,算得人眼花缭乱;商家一边喊着“亏本冲量”,一边悄悄玩套路;消费者抱着“不买就亏”的心态疯狂下单,结果买完就后悔。热闹过后,有人花了冤枉钱,有人忙到没赚钱,还有人累到直不起腰,这场狂欢早就不是表面看起来的那么美好了。

第一类最吃亏的,就是“被套路的冲动消费者”!咱们很多人都这样,看到满减就忍不住凑单,为了省几十块,硬生生买一堆用不上的东西——比如保质期只剩三个月的零食、尺码不合退不了的衣服、功能多余的小家电。更坑的是“先涨价再降价”的套路,有些商品看似打五折,实际先提价30%甚至50%,打折后比平时还贵;还有直播间的“专属福利”,看着便宜,其实是库存尾货、轻微瑕疵品,买回家发现问题,售后维权比登天还难。有网友吐槽:“去年双11为了凑满减买了两箱洗衣液,现在还没开封,阳台都堆不下了;还有个养生壶,到手发现根本用不上,纯纯花冤枉钱!” 这些人看似省了钱,实则花了没必要的开销,还浪费资源,妥妥的“冤种消费者”。

尘染@qq.com

第二类吃亏的,是“被迫内卷的中小商家”。对大商家来说,双11是冲销量、清库存的好机会,可对中小商家而言,简直是“花钱买吆喝”。为了上平台的促销活动,他们要交高额的服务费、广告费,还得被迫降价让利,利润被压到薄如纸。我认识个开网店的朋友,他说:“双11前三个月就开始备货,光推广费就花了几万,每天熬夜盯后台、回复咨询,最后销量是涨了不少,但除去平台抽成、快递费、打折成本,最后反而亏了几千块。” 更无奈的是,不参加活动就没流量、没订单,参加了就可能亏本,很多中小商家只能硬着头皮跟风,最后沦为平台流量的“垫脚石”,忙到最后一场空。

第三类最让人心疼的,是“超负荷工作的基层从业者”。双11最辛苦的就是快递小哥、仓库分拣员和客服人员。快递小哥每天工作14小时以上,顶着寒风暴雨送货,稍微晚点就可能被投诉、罚款;仓库分拣员连夜打包货物,累到直不起腰,吃饭都得扒两口就接着干;客服人员面对海量的咨询和售后投诉,从早到晚盯着电脑,连喝水、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他们拿着微薄的加班费,却要承担超负荷的工作量,甚至面临伤病风险。有快递员说:“双11期间每天送200多件快递,脚都磨起泡了,工资只多了500块,最后还因为一个差评被扣了200,这罪真的白受了。” 他们是双11狂欢的幕后功臣,却成了最默默吃亏的一群人。

尘染@qq.com

说真的,双11走到现在,早就变了味!原本是“商家清库存、消费者得实惠、平台赚流量”的三赢局面,现在却变成了“消费者冲动消费、中小商家亏本内卷、基层从业者超负荷受累”的尴尬处境。平台靠着复杂的满减规则、虚假的折扣套路,赚得盆满钵满;大商家靠着规模优势抢占流量,而最弱势的三方,却成了这场狂欢里的“牺牲品”。

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真正的优惠应该是简单直接的降价,而不是让人算到头秃的满减叠券;真正的狂欢不该以透支基层从业者的健康为代价,也不该让中小商家被迫内卷。消费者要的是实在的优惠,商家要的是合理的利润,基层从业者要的是体面的工作和对等的回报,而不是现在这样的“三输”局面。

双11的本质应该是共赢,而不是有人吃亏、有人获利。希望未来的双11,平台能少点套路、多点真诚,商家能理性参与、拒绝内卷,消费者能理性消费、不被套路,基层从业者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回报。毕竟,只有三方都不吃亏,这场购物盛宴才能走得更远。

你觉得双11里谁最吃亏?你有没有被双11套路的经历?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一起聊聊那些年我们在双11踩过的坑!

来源:尘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