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长春师范大学静谧的校园内,一座新近落成的陈列馆,正以其独特而沉重的存在,向每一位到访者发出无声却震耳欲聋的历史叩问。这便是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而精心筹建的“日本侵华战争记忆陈列馆”。它不仅是献礼之作,更是一次史学视角的深刻转换
在长春师范大学静谧的校园内,一座新近落成的陈列馆,正以其独特而沉重的存在,向每一位到访者发出无声却震耳欲聋的历史叩问。这便是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而精心筹建的“日本侵华战争记忆陈列馆”。它不仅是献礼之作,更是一次史学视角的深刻转换——全国首次系统性地从加害者的角度收集、整理、展示日本民间所藏侵华的铁证。
11月7日,记者步入陈列馆,仿佛踏入一隅凝固的时光。展柜中,一张张泛黄的军事邮便,一页页笔迹各异的战地日记,配合着战场实物、历史图像以及侵华日军的口述证言,共同构成了一条回溯历史的通道。这些珍贵的文献与实物,并非凭空而来,它们凝聚着长春师范大学李素桢教授及其团队历时近30年在日本民间不懈收集和张晓刚教授近代史团队后续增援的心血。
“这些文献资料具有‘亲见、亲历、亲闻’等特征,是全球少见的研究日本侵华史和中国抗日战争史的重要文献资料。”正如历史文化学院院长薛刚所言,这批资料是从加害者一方直接产生的历史记录,与官方史料相互印证,形成无可辩驳的证据链。
其中,一本名为《支那事变从军回顾录》的战地日记尤为引人注目。据了解,这是国内稀有的侵华日军战地日记史料,详细记录了侵华日军士兵富樫金治郎在1937年9月至1939年2月期间每一天所到的地方,以及参加的战役,从一个加害者视角的镜头,真实记录了那段血腥岁月,其史料价值极高。此外,军事邮便不仅记录了日军犯下的南京大屠杀、强征慰安妇等暴行,是侵华日军留下的直接罪证;还在字里行间展现着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地区坚持抗战的英勇事迹,对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中流砥柱的生动诠释。口述证言,清晰地保留了侵华日军本人及其后裔对战争的回忆。这些都是官方文献之外,极具冲击力的鲜活史料。
基于这批弥足珍贵的史料,2023年,长春师范大学成功申报并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日本民间所藏侵华文献调查收集与整理研究”;2025年,学校又建设日本侵华战争记忆陈列馆,加强收集、整理和研究力度。
“每一件文物都凝结着血泪,每一段文字都镌刻着伤痛。”日前,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机关干部及留校学生代表分批参观展览,在“无声的铁证•历史的回响”主题展区前驻足沉思。日军老兵的口述录音、战时地图上的侵略路线、军国主义教育的教材样本,让参观者直观感受到日本侵华战争“总力战”的本质。
“目前,馆藏珍稀资料近2万件,我们还在陆续收集,不断丰富馆藏量。”薛刚说,“利用这批资料从加害者的视角研究日本侵华史,将为中国抗战史研究提供新思路,也为警惕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提供有力证据。”这一独特视角,不仅填补了相关研究的空白,更有力驳斥了日本国内否认战争罪行的言论。
在学校组织召开的“侵华日军罪行口述史座谈会”上,专家学者结合馆藏资料分享研究心得,让历史真相愈发清晰。对于青年一代而言,陈列馆更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实践课。学校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王美玲作为参与史料整理的一员,深有感触:“李素桢老师团队三十年的坚守,让零散的‘历史碎片’成为揭露真相的铁证,也教会我们学术研究要敬重每一份史料、关注每一处细节。”
从九三阅兵时天安门广场的荣耀之光到陈列馆内的历史之重,两种震撼在青年心底交织。参观的学生们表示,这些来自加害者的自白,让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文字,而是可触摸、可感知的真实存在。“作为中国史学科博士研究生,我们不仅要成为史料的守护者、探究者,更要担当历史的传播者。”王美玲的话道出了青年学子的心声,他们将牢记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让伟大抗战精神代代相传。
据悉,学校计划进一步扩建完善陈列馆,力争将其建成国内外知名的战争记忆陈列馆。薛刚表示:“这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加强史料收集和整理,加强宣传阐释和主题教育活动’重要指示精神的举措之一。”这座凝结着长师几代学人心血的陈列馆,不仅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史料,更搭建起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梁,让广大师生在触摸历史脉搏中感受民族精神,在捍卫历史真相中坚定理想信念,为建设和平美好的未来凝聚起不竭的精神力量。
来源:吉林日报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