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进”|云南中烟红云红河集团红河卷烟厂:同心共谱团结曲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01 09:24 1

摘要:步入云南中烟红云红河集团红河卷烟厂(以下简称红河卷烟厂或红烟),机器的精密律动与民族的深厚情谊在此交融。制丝车间里,傣族职工袁存波凝视着高速运转的输送带,神情专注、一丝不苟。此时此刻,同为红烟同事的丈夫,正在旁边的车间里忙个不停。

▽以下是正文

雨后的弥勒,薄雾氤氲,秋色如染。

步入云南中烟红云红河集团红河卷烟厂(以下简称红河卷烟厂或红烟),机器的精密律动与民族的深厚情谊在此交融。制丝车间里,傣族职工袁存波凝视着高速运转的输送带,神情专注、一丝不苟。此时此刻,同为红烟同事的丈夫,正在旁边的车间里忙个不停。

新红烟厂区 杨会国 摄

在红烟,像这样跨越民族组建家庭的职工并非个例,仅仅是红烟民族团结和睦的生动缩影。

从建厂至今,这座被誉为“红河明珠”的现代化工厂,不仅以绿色工业推动社会进步,践行了“一个产业带动一地经济、一个烟厂改变一座城市、一个品牌造福一方人民”的使命与担当,而且以手足相亲的温度,书写了边疆民族地区“企业与山河共美、团结与发展同行”的时代篇章。

文化浸润 和谐共融

“各位来宾,欢迎来到红河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企业——红河卷烟厂,我是讲解员小何……”10月28日上午,面对前来红烟调研的团队,解说员何红红总是先亮出“红河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企业”这张响亮的名片。

民族团结的基因,早已深植红烟血脉。

经历了30多年飞速发展,新厂区装备技术达到了“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水平,目前的红河卷烟厂已成为行业最年轻的百万箱规模卷烟工厂,现有哈尼族、彝族、苗族、瑶族等14个民族,在岗职工达1400余名。

红烟绿色厂区一角 杨会国 摄

自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企业创建工作以来,红烟紧紧围绕“促进民族团结、振兴地方经济”目标,健全了组织架构和工作机制,引导各族职工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润物无声。

漫步于厂区之内,只见18块民族团结展板高高伫立,灯杆、车间电子大屏滚动播放着“四个都有”教育内容,而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展板前,各族职工驻足默读,将“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的信念化为转化为工厂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卷包车间

在明亮如昼的卷包车间里,一条条繁忙的生产线正高速运行,统计员王西希正忙着查看数据变化,并不时和一旁的同事探讨交流。“和不同民族的同事朝夕相处,工作中互相扶持,生活中彼此关心,而且厂里经常性开展各种文化活动,营造了大家庭般的温暖氛围。”王西希用十一年光阴体悟了“家”的含义,她明白,这份归属感,源于红烟三十余年如一日对民族团结的深耕厚植。

烟叶分选

如今的红烟,14个民族的职工如石榴籽般紧紧相拥,在“红河奔腾,致远万里”的文化理念中,汇聚成一股跨越山海的奋进力量。

助力振兴 担当使命

山路弯弯,脚步不停。

驱车赶到弥勒市西二镇海泊村时,正值中午,村民朱广林顾不上吃饭,忙着采摘沃柑,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喜获丰收

“利用红河卷烟厂援建的灌溉管网,海泊村6000亩沃柑基地得到科学灌溉,保证了品质,降低了种植成本,现在,水果每亩产值可达8000至10000元。” 西二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沈若宇兴奋地说,昔日的“石头山”变成了“花果山”,“金果果”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子”。

“出门山连山,抬头不见天,走的土石路,运输靠双肩。”昔日的西龙村,行路难、吃水难、发展难……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先天短板让世居在大山深处的群众更是难上加难。

“村里的变化就是从红河卷烟厂为我们修路开始的,还有路灯、供水管道安装、村民活动场所建设等,都是红烟出资的。”西龙村党总支书记尹国松感慨万千。

丰收的喜悦

十几年来,红河卷烟厂始终与人民群众的美好向往同频共振,围绕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扎实开展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帮扶对接,先后投资1900多万元,助力弥勒市西龙、啥咩等村落,打开了希望之门,铺就了小康之路。

一路走来,直抵人心的民生温度,正是红河卷烟厂人民至上的真实情感体现。

“看到最多的,是改变;听到最多的,是感谢。”红河卷烟厂群团工作科党支部书记、科长杨石钢介绍说,作为红河州产业龙头,红烟带动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惠及烟农20万人,有力助推地方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设立“红烟奖”“桃李奖”等,累计资助师生近4万人,彰显了企业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

“红烟始终将自身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紧密相连,忠实履行国企使命。”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道路上,红烟不仅制造着优质的卷烟产品,而且制造着团结、希望与未来。

来源:弥勒市融媒体中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