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石家庄,这座承载着燕赵风骨的城市,今夏却被一桩血案蒙上阴霾。33岁暴钦瑞在涉嫌一起经济纠纷案件中,被警方采取“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后,于监管场所离奇死亡。法医鉴定报告显示:全身多处软组织挫伤、肋骨骨折、颅内出血——这是一场赤裸裸的刑讯逼供致死案。当家属捧着染血的
估计这篇文章同样会遭到不给推流量的下场,但我依然会发表。
石家庄,这座承载着燕赵风骨的城市,今夏却被一桩血案蒙上阴霾。33岁暴钦瑞在涉嫌一起经济纠纷案件中,被警方采取“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后,于监管场所离奇死亡。法医鉴定报告显示:全身多处软组织挫伤、肋骨骨折、颅内出血——这是一场赤裸裸的刑讯逼供致死案。当家属捧着染血的衣物跪在检察院门前哭嚎时,我们终于看清:某些执法者的暴力,比黑暗更刺眼;而迟到的正义,能否抚平这撕裂的社会伤口?
一、宾馆里的酷刑:执法者何以沦为残忍暴虐的冷血杀手?
新乐宾馆一楼的房间本应是依法执行监视居住的场所,却沦为11名警务人员发泄暴力的刑场。他们手持手摇电话机、PVC管、镐柄等工具,对暴钦瑞及其亲属轮番施暴——电击身体敏感部位、用镐柄反复殴打、强迫长时间固定在铁质审讯椅上,甚至将人吊进铁笼施以侮辱性折磨 。这种持续的摧残不仅让暴钦瑞的身体布满伤痕,更导致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脱落,最终引发肺动脉栓塞死亡。
与暴钦瑞一同被"指居"的9名亲属均遭不同程度虐待,其叔叔暴纪涛被民警踢踹胸腹部,导致左侧第6、7肋骨骨折构成轻伤二级 。这些身着警服的施暴者,将法律赋予的调查权异化为施暴权,用远超犯罪嫌疑人应受惩罚的残酷手段,彻底背离了执法为民的基本准则。最高检司法鉴定中心的结论明确:暴钦瑞的死亡与长期限制性体位、反复机械性损伤、电击损伤直接相关,这不是"意外",而是蓄意伤害导致的必然结果。
二、法院判决:迟到的正义,能否告慰冤魂?
钦瑞死亡之后,检察机关介入调查,11名涉案警务人员被提起公诉。
2025年9月底,保定市莲池区法院、望都县法院分别作出刑事判决。被判处有期徒刑的11名被告人中,4人被以故意伤害罪和刑讯逼供罪判刑,1人被认定构成故意伤害罪,6人被以刑讯逼供罪判刑。
11名被判刑的警务人员包括新乐市公安局的8人:1名事业编制职员、1名辅警,6名警察。量刑最重的是专案组相关负责人张旭光——被判刑16年;裕华公安分局的3名涉案人员均为正式民警,其中刑警大队原副大队长耿春远被判刑3年。
此案的公正判决,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刑讯逼供的“潜规则”:过去,个别警方人员认为“打一顿是为了破案”“只要没打死就没大事”,甚至将刑讯视为“办案效率”的捷径。但此案中,法院没有回避“刑讯与死亡”的直接因果关系,没有因“执法者身份”从轻发落,而是以“故意伤害罪”“刑讯逼供罪”顶格追责。这不仅是对暴钦瑞及其家庭的告慰,更是向所有执法者宣告:暴力不是权力,酷刑换不来真相,任何践踏法律底线的行为,终将被正义审判。
三、血的历史镜鉴:刑讯逼供从未远离,只是换了“马甲”
暴钦瑞的悲剧,不是孤例。中国司法史上,刑讯逼供的血泪教训从未断绝:
1994年,聂树斌因“强奸杀人”被执行死刑,21年后真凶落网,真相大白于天下——当年的刑讯逼供,让一个无辜青年成了“替罪羊”;
2005年,内蒙古青年呼格吉勒图因“流氓杀人案”蒙冤致死,18年后改判无罪,法医鉴定显示其身上有多处电击、殴打伤痕;
2014年,河南大学生宋争光被刑讯逼供后“交代”奸杀女童,入狱13年后因证据不足释放,其双腿因电击留下永久残疾……
云南杜培武案中被电击逼供、屈打成招的冤屈
湖北佘祥林案中因刑讯被迫承认"杀妻"的荒诞
再到河南赵作海案中被殴打致伤、蒙冤入狱11年的悲剧
每一起案件都以血泪印证着"刑讯逼供是冤案之源"的铁律。这些案件中,施暴者同样使用殴打、电击等残忍手段,同样试图以暴力突破嫌疑人的心理防线,最终不仅制造了冤假错案,更透支了公众对司法的信任。
这些案件共同指向一个残酷的现实:当“口供至上”的旧思维未根除,当“限期破案”的考核压力扭曲了程序正义,刑讯逼供便如野草般反复滋生。暴钦瑞案中,警方急于突破经济纠纷的“僵局”,将暴钦瑞列为“重点突破对象”,本质上仍是“有罪推定”的惯性在作祟——他们需要的不是真相,而是一个“符合预期”的口供。
四、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制度漏洞下的“法外之地”
暴钦瑞的悲剧,根源在于"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制度在实践中异化为"法外羁押"的工具。这项本应保障无固定住处嫌疑人权利的非羁押措施,在石家庄案中完全偏离了立法初衷:办案机关未经严格审批便将宾馆设为"指定居所",既非羁押场所却实施了比羁押更严苛的控制;检察机关未能及时介入监督,导致暴行持续13天直至有人死亡才被发现 。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监督缺位并非个例。在司法实践中,"指定居所"多由公安机关自行选定和管理,既无明确的场所标准,也缺乏外部监督机制,办案人员既是看守者又是讯问者,极易滋生刑讯逼供、疲劳审讯等乱象。暴钦瑞案中,律师会见权被变相剥夺,亲属无法获知当事人处境,使得施暴者得以肆无忌惮地实施犯罪,这正是制度漏洞酿成的恶果。尽管最高检、公安部已出台新规要求"指居期间讯问全程录像""保障律师会见权利",但石家庄案证明,若缺乏刚性执行与严厉追责,制度补丁仍难防权力越界。
当11名涉案警务人员站上被告席,当暴钦瑞的亲属仍在等待最终正义,这场惨案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愤怒,更应是反思。刑讯逼供的根除,既需要司法机关持续亮剑的决心,更需要填补制度漏洞的魄力——唯有让"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全程暴露在阳光之下,让每一次执法都受到刚性监督,才能避免下一个暴钦瑞的悲剧重演。法治社会的底线,绝不能被执法者的暴行轻易突破。
来源:伊说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