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3.5亿国人处于糖尿病前期,怎么判断自己是不是?关键看3个指标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01 09:14 1

摘要:其实,糖尿病前期绝不是‘不痛不痒的小毛病’。它是糖尿病前夜,是身体给你的“最后一次机会”。

“医生,我的血糖有点高,但还没到糖尿病,说是糖尿病前期,这严重吗?”

不少人听到“糖尿病前期”这五个字时,心里都是半信半疑的:

——“这是不是只是暂时高一点?”

——“是不是不用治,自己会好?”

——“我不胖、不爱吃糖,应该没事吧?”

其实,糖尿病前期绝不是‘不痛不痒的小毛病’。它是糖尿病前夜,是身体给你的“最后一次机会”。

如果在这个阶段还不重视,十年后约三分之一的人就会跨入真正的糖尿病。

根据2018年中国成人糖尿病和代谢性疾病调查(目前最权威且被广泛引用的全国性数据),我国成人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高达38.1%。这意味着: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近4个处于糖尿病前期!

按我国庞大的成年人口基数计算(约14亿人),糖尿病前期人群约 3.5亿~4亿人

这个数字几乎相当于整个欧洲人口的总和。更可怕的是,其中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属于“高危人群”。

糖尿病前期,顾名思义,就是血糖已经高于正常,但还没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

它包括两种类型:

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减低(IGT)

这两种情况都说明——胰岛功能已经开始下降,胰岛素抵抗正在形成。如果不加干预,糖尿病就迟早会找上门。

① 通过血糖检查最准确

要判断是否糖尿病前期,关键看以下三个指标

检查项目正常值糖尿病前期糖尿病空腹血糖(FPG)6.1~6.9 mmol/L≥ 7.0 mmol/L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2小时血糖)7.8~11.0 mmol/L≥ 11.1 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5.7%~6.4%≥ 6.5%

只要其中任何一项达到了“糖尿病前期”区间,就说明你已经处在高风险状态。

② 哪些人要特别警惕?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指出,以下人群应每年定期筛查血糖:

年龄 ≥ 40岁;有糖尿病家族史;超重或肥胖(BMI≥24);久坐、缺乏运动;妊娠期糖尿病史;高血压或血脂异常;痛风、脂肪肝、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

这些人群中,有相当比例其实早已处于糖尿病前期,只是没被发现。

这是最“隐蔽”的地方:大多数糖尿病前期没有明显症状!

部分人可能会出现:

体重逐渐上升或难以控制;饭后嗜睡、疲乏;偶尔口干、易饿;体检发现血糖轻度升高。

但是,这些信号往往被忽视。很多人直到发展成糖尿病,才追悔莫及。

有些人以为“反正还没得糖尿病”,其实这种想法很危险。

研究显示:

约5%~10%的糖尿病前期患者,每年会转化为糖尿病10年内,约三分之一发展为糖尿病;即使没转成糖尿病,心血管病、中风风险也明显升高

美国CDC的一项长期随访研究发现,糖尿病前期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正常人高出约20%~30%。
原因是血糖轻度升高就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硬化。

所以,糖尿病前期不是“安全地带”,而是“危险过渡期”

糖尿病前期是“可逆”的!这是和糖尿病最大的区别。只要及时调整生活方式,很多人完全可以把血糖拉回正常。

✅ 1. 改变饮食结构

目标:控糖、控脂、控热量、吃得规律。

主食:推荐粗细搭配(全麦面、燕麦、糙米、杂豆等),少吃精米白面。蛋白质:选择优质蛋白(鱼、鸡胸肉、鸡蛋、豆制品、奶制品)。蔬菜:每天至少半斤以上绿叶菜;水果:适量吃,首选低GI水果(苹果、柚子、草莓等),避免果汁。控糖饮品:避免含糖饮料、奶茶、甜点。

有研究表明,调整饮食后3个月内,HbA1c平均下降0.3%~0.5%。

✅ 2. 规律运动,增强胰岛素敏感性

《Diabetes Care》杂志(2017)发表研究指出:

每周运动150分钟(如快走、游泳、骑车等),可让糖化血红蛋白下降约0.6%,并显著改善胰岛素抵抗。

推荐:

有氧运动:快走、骑车、游泳,每次30~60分钟,每周≥5天;力量训练:每周2~3次(提高肌肉量有助控糖);别久坐:每坐1小时,站起来活动5分钟。

规律运动是“重启胰岛功能”的关键一步。

✅ 3. 控制体重

肥胖是胰岛素抵抗的根源。体重每下降5%~7%,糖尿病风险可下降58%!(DPP研究结果)

比如一个体重80kg的人,减掉4kg~5kg,就能显著改善血糖。

✅ 4. 管理好睡眠与压力

睡眠不足(7小时优质睡眠、保持心情平稳,对血糖稳定有明显帮助。

✅ 5. 定期复查血糖与血脂

建议:

糖尿病前期人群:每3~6个月复查一次血糖;同时检测血压、血脂、体重,防止“代谢综合征”一起来袭。

并不是所有糖尿病前期都需要吃药。《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建议:

对生活方式干预6个月后血糖仍在高位、且合并肥胖、血脂异常、家族史明显等高危人群,医生可酌情使用二甲双胍等药物延缓糖尿病发生。

但药物绝非首选,生活方式干预永远是基础。

其实,预防比治疗更重要。三个字就能概括:“稳三高”

稳血糖稳血脂稳血压

具体来说:

合理饮食、控制总热量;保持规律运动;戒烟限酒;保证睡眠;每年体检(尤其是血糖和血脂)。

糖尿病前期不是‘缓一缓就会好’,而是‘不改就更坏’。

每一次血糖偏高,都是身体的求救信号。抓住这个阶段,就抓住了“逆转糖尿病”的最后机会。

来源:小玉医生养生之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