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前,大地的回声——山东文联“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艺术创作成果展在山东美术馆开展。“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深扎”是一个与人民心贴心、与时代共脉搏的郑重承诺,艺术家们深入乡村田野、社区街巷、校园军营,从火热的生活现场和厚重的人民实践中挖掘素材、捕捉
日前,大地的回声——山东文联“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艺术创作成果展在山东美术馆开展。“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深扎”是一个与人民心贴心、与时代共脉搏的郑重承诺,艺术家们深入乡村田野、社区街巷、校园军营,从火热的生活现场和厚重的人民实践中挖掘素材、捕捉灵感,丰富创作、滋养身心,留给艺术人生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
由此开设《我的“深扎”故事》专栏,让我们跟随艺术家们的笔触,走近大地,感受生活,致敬人民,礼赞时代。
许多人问我,书法的“字外功”是什么?我的答案是:在那广袤无垠的天地与厚重朴素的乡村之间,来自双脚踏入的每一片生活沃土,来自与人民同频共振的每一次心跳。
辽阔与洒脱融入笔墨
2023年10月,山东省文联在新疆喀什举办“鲁疆万里情”文艺志愿培训活动,和我十年前到新疆的第一感觉是一样的,天之大,地之阔,是任何尺幅的宣纸都无法容纳的。在古城喀什,我看见维吾尔族老人深邃的眼神,他们脸上的皱纹,每一道都刻着岁月的故事和生命的尊严。我忽然明白了,什么是书法中追求的“金石气”与“沧桑感”——那不是刻意模仿的效果,而是生命淬炼出的不朽痕迹。我笔下的线条,更有了苍茫与艰涩,如同胡杨枝干,在逆境中扭曲生长,却迸发出更强的生命力,这种由内而外的“力”,是在书斋里苦思冥想无法得到的。
胡宗江 草书 冯梦龙《半日闲》
我在去往乌鲁木齐开展公益书法活动途中,看到少数民族同胞策马奔驰,身影与天地融为一体,那种无拘无束的自由,不正是草书艺术的最高境界?他们的叼羊活动精彩险绝而充满爆发力,我将这种观感融入创作,下笔时仿佛有了骑手的视角,胸怀天地,笔走龙蛇,追求一种“放开”之后的气象与格局。
厚重与传承融入教学
在喀什,我面对着一群眼神炽热的学员,他们中有中小学教师、企事业单位人员、退役军人、消防救援和自主择业人员,也有少数民族学生。当我铺开宣纸,提笔示范时,我能感受到他们那份对中华传统文化最纯朴的好奇与向往。学员们不仅学笔画结构,更认真听我讲述每一个汉字背后的故事,我告诉他们,书法不仅是技艺,更是修心。有的维吾尔族学员在听课写字时,非常投入,一笔一画尽显质朴。文化的交融,正是在这横竖撇捺之间,悄无声息地完成了。
胡宗江为新疆学员点评作品
授课之余,我走进喀什的巴扎,看到土陶制作师傅以黏土为原料,经手工塑形和低温烧制而成的传统工艺制品,用耐心和技艺打磨成造型各异的特色器物,这“如切如磋”的过程,不正是书法创作中反复锤炼、追求极致境界的写照吗?我将这份感悟融入喀什的教学中,告诉学员们,每一个字,都应像匠人对待作品一样,反复推敲,倾注全部的热忱。
播撒与拓展回馈社会
在“名师带徒”帮扶活动中,我帮带一名来自帕米尔高原退伍的留疆战士,他没有经过系统学习,书法基础薄弱,我们建立了常态化的线上沟通机制。他随时将习作发我请教,我通过在线耐心点评、语音解析进行互动指导,在我的言传身教、悉心点评、把脉纠偏和鼓励支持下,经过近两年的学习,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他的作品相继入展喀什地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书法展、民族团结书法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书法大展等。他不忘初心,积极参与“万福迎春”“走进祖国西部千里边关”等书法公益活动,被喀什地区书协评为“优秀会员”。
胡宗江“名师带徒”学员金俊冉作品
还有很多聆听我授课的学员们也积极热情拓展文化惠民实践,主动参与“万福迎春”活动,开展书法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进部队、进边防、进警营、进“访惠聚”驻村工作队等公益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当我在朋友圈看到一个又一个边疆的书法爱好者、传播者在“到人民中去”等志愿服务活动中的热情,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它在于连接,在于传承,在于为平凡而伟大的人生作证。
这段新疆之行,于我而言是一场双向的奔赴。离开新疆时,我的眼中装满了学生们的留恋和不舍。我深知,书法艺术的根,只有深扎于多民族共同生活的沃土,才能枝繁叶茂;它的生命力,只有融入人民真实的情感与时代奔腾的脉搏,才能历久弥新。我更加笃定,我的每一次“深入”,都是精神的回归;我的每一次“扎根”,都是为了枝叶更加繁茂地向上生长。
来源:书法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