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交付率从60%到95%:我们从废除了死工资开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01 02:27 1

摘要:“为什么我的员工做事总要推一下才动一下?执行力太差!”这几乎是所有老板心头的痛。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说:“管理的本质,是激发善意。”

“为什么我的员工做事总要推一下才动一下?执行力太差!”这几乎是所有老板心头的痛。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说:“管理的本质,是激发善意。”

但善意如何激发?不是靠画饼,不是靠团建,而是要触及执行力背后的真正开关——内在动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内驱力” 。

本文将揭示一个残酷的真相:驱动员工的不是情怀,而是看得见的利益。我们将通过一个软件即服务行业的案例,为您拆解如何通过机制设计,让员工自己“长”出执行力

我们先来看一个几乎每天都在办公室上演的场景。

你看到一名员工最近状态不佳,项目进度缓慢,于是你“好心”地找他谈话:“小王,你最近是不是自信心不太够?感觉你遇到事情容易焦虑,太情绪化了。”

你的出发点是好的,想帮助他成长。但小王听到的是什么?“老板觉得我能力不行”、“我在他眼里就是个麻烦”、“我不够好”。

这些话直接催生了负面情绪:恐惧、对抗和不安全感。而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员工,第一反应不是改变,而是自我防御。他会开始找各种理由解释,你越追问,他越解释,你越生气。

最终,你想让他“执行”,他却关上了沟通的大门。这就是典型的“你越追问,他们就越找理由”的恶性循环。

很多老板试图用企业文化、兄弟感情、未来梦想来激励员工,但收效甚微。为什么?因为这些东西太虚了。

尤其是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员工更关心的是实实在在的个人利益。能够激发员工改变意愿的,不是虚无缥缈的未来,而是当下员工切身看得见的利益分配机制。

樊登老师书中那个例子非常经典:

老板懒得把任务说第二遍,员工只能靠猜,做对了是本分,做错了就是一顿痛骂;遇到问题请示,老板说“那我雇你干嘛”;自己做主,老板又说“你眼里还有我吗?”。

在这种“怎么做都是错”的环境下,员工最好的生存策略就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执行力从何谈起?

所以,优秀的管理者要学会“摆事实,讲利益”。事实是公司的目标和现状,利益则是员工完成目标后能得到的直接好处。当员工清晰地认识到,做好工作能给自己带来巨大的、可量化的利益时,改变才会真正发生。

我们来看一个典型的中小软件服务企业案例,姑且称之为“A公司”。

A公司为电商客户提供CRM软件服务,前几年发展不错。但到了2024年,公司陷入了增长瓶颈。内部问题频发:

研发团队项目延期是家常便饭,一个新功能模块的平均交付时间比计划晚了30%;销售签单后,实施团队服务跟不上,导致客户满意度低,续费率从过去的80%下降到不足60%。老板天天开会强调执行力,甚至请来拓展教练搞“团队精神”培训,但都无济于事。

A公司的老板痛苦地发现,员工似乎都“麻木”了。研发人员拿着固定工资,觉得“早一天做完和晚一天做完,工资都一样,何必拼命?”;客户成功经理(CSM)的奖金只和新客户签约挂钩,对于老客户的维护和续费,缺乏足够的热情。

痛定思痛后,A公司的老板引入了两套强大的激励机制:KSF薪酬全绩效模式(Key Success Factors)与OP合伙人模式(Owner-Partner)。

KSF的核心,是打破固定工资,将员工的收入和其创造的核心价值直接挂钩 。它不是简单的KPI考核,而是一种全新的薪酬模式。

A公司为不同岗位设计了不同的KSF方案:

对于研发工程师:

工资构成: 80%固定工资 + 120%的浮动绩效工资。

提取6-8个关键价值点(KSF指标):

按时交付率: 每提前一天交付,奖励200元;每延迟一天,少发150元。代码Bug率: 低于千分之三,每降低0.1个点,奖励100元;高于此标准则反之。新功能上线后用户活跃度: 关联指标,达到某个阈值,有额外奖励。成本节约: 如优化服务器资源,节约成本的部分按比例奖励。团队协作度: 跨部门评审无重大返工,奖励。客户问题解决时效: 快速响应并解决线上问题,奖励。

实施后,研发工程师的心态变了。他们不再是“完成任务”,而是“经营自己的价值”。为了拿到更高的收入,他们会主动优化流程、加班加点赶进度,甚至会主动去和产品、测试部门沟通,因为这一切都直接关系到自己的钱包。

对于客户成功经理(CSM):

KSF指标:

客户续费率(权重40%): 续费率每提升1%,工资总额上涨2%。客户增购/升级金额(权重30%): 成功引导客户购买更高级套餐或增值服务,按金额提成。客户满意度(权重20%): 定期回访的满意度评分,达到95分以上有高额奖励。成功案例产出(权重10%): 帮助客户取得成功并形成案例,每篇奖励500元。

CSM不再是简单的“客服”,而是客户的“业务伙伴”。他们会想尽办法让客户用好产品、产生价值,因为客户的成功直接决定了他们的收入。

KSF解决了“为谁干”的问题,让员工为自己干。但要让核心员工有“主人翁”意识,还需要OP合伙人模式。

OP模式的核心是“增量分配”,即公司设定一个利润基数,超出部分拿出来分给“合伙人” 。它不改变公司股权结构,但能让员工像老板一样思考 。

A公司的OP实践:

设定利润基线:

公司根据往年数据和市场预测,设定2025年的年度利润目标为800万元。这800万归股东所有。

划分增量利润池:

超过800万的“增量利润”,公司承诺拿出40%作为合伙人分红池。

招募内部合伙人:

各部门总监、核心技术骨干、金牌销售等,可以申请成为“合伙人”。他们需要拿出少量“合伙金”(如1-5万元)投入,这既是承诺,也放大了收益。这笔钱年底若无增量则退还,风险极低。

分配分红:

假设2025年公司最终实现1200万利润,增量利润为400万。分红池即为400万 * 40% = 160万元。这160万会根据每个合伙人的“贡献度”(由KSF得分决定)和“出资额”进行分配 。

自从有了OP模式,部门总监们的心态彻底改变。他们不再只关心自己部门的一亩三分地,而是关心整个公司的成本和利润。研发总监会主动质问销售总监:“这个单子利润这么薄,为什么要接?会拖累我们全年的增量利润!” 销售总监也会推动研发:“这个功能客户急需,早点上线我们就能多签几百万的单子,年底大家多分几十万!” 员工真正开始为公司的整体利益而战。

结果:

实施KSF+OP机制一年后(截至2025年9月),A公司的数据发生了惊人变化。

项目平均交付率从60%提升到95%以上,部分项目甚至能提前交付。客户续费率回升至85%,公司预测全年利润有望突破1300万元,远超目标。员工离职率下降了50%,而核心员工的综合年收入普遍上涨了40%-60%,真正实现了公司与员工的共赢。

回到开头的那个问题:如何激发员工的积极性?答案不是去“激发”某个人,而是设计一个能让员工“自我激发”的土壤和机制。

不要再用苍白的语言去说教,不要再用无尽的会议去施压。

记住,驱动人性的,永远是清晰、公平、且诱人的利益机制。当你的员工发现,公司的增长和自己的财富增长是同一个方向时,他们会爆发出你从未见过的责任心、创造力和执行力。

管理的本质,不是控制,而是赋能。

与其劳心伤神地去“推”,不如设计一套机制,让员工自己“跑”起来。KSF+OP,就是这样一套强大的引擎,它将员工从被动的执行者,转变为主动的价值创造者和利益分享者。这,才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若您向本账号私信 “绩效” 二字,即可获取一招制敌的精妙策略。我们将为您免费奉上一份时长达100分钟的员工薪酬激励、内部合伙人学习视频方案。

此方案具有快速起效、独具创新的显著特点,宛如一把利刃,助力您在企业经营中披荆斩棘

来源:商业绩效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