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美疑虑升温、盼两岸交流、倾向避战求和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01 09:09 1

摘要:近年来,台湾民意呈现出显著的 “对美疑虑升温、盼两岸交流、倾向避战求和” 趋势,这一现象在 多项民调中得到集中体现,反映出台湾社会对安全、经济与政治现实的深度反思。

近年来,台湾民意呈现出显著的 “对美疑虑升温、盼两岸交流、倾向避战求和” 趋势,这一现象在 多项民调中得到集中体现,反映出台湾社会对安全、经济与政治现实的深度反思。

根据台湾《美丽岛电子报》10 月最新民调,60% 的民众不同意两岸最终难免爆发战争,较 2021 年的 54.2% 显著上升。对于 “为避免被统一愿牺牲生命” 的选项,53.2% 表示反对,较四年前增加 4.6 个百分点,而支持者从 45.2% 降至 40.8%,差距扩大至 12.4%。这表明台湾社会已从 “反统优先” 转向 “怕战多于反统”,民众对战争代价的恐惧超越了意识形态对立。

在维护安全的路径选择上,58.3% 支持恢复两岸谈判与放宽民间交流,仅 28.2% 赞成增加军购预算。这一结果直接否定了民进党当局 “倚美抗中” 的安全策略 —— 多数民众认为,单纯依靠军事手段无法保障安全,反而可能激化矛盾。前扁办主任陈淞山指出,这种转变是 “政治实力、利益与生命财产权衡利弊的结果”,而非单纯的统 “独” 认同问题。

台湾民众对美国的信任度正经历断崖式下跌。

经济利益被收割:美国要求台积电赴美设厂,迫使台湾 “护国神山” 核心产能外流,民众担忧台湾被榨干后沦为 “弃子”。政治大学教授殷乃平直言,台积电已实质成为 “美积电”,失去产业优势将削弱台湾对美的战略价值。关税霸凌与政策不确定性:特朗普政府对台加征 32% 关税,直接冲击台湾产业,而美国在俄乌战争中 “抛弃盟友” 的历史先例(如西贡时刻、喀布尔撤军)进一步动摇信任。战略承诺的模糊性:美国虽持续对台军售,但 “战略模糊” 政策始终未明确是否出兵,这种不确定性加剧了民众的焦虑。

尽管民进党当局持续阻挠,两岸民间交流仍逆势升温,反映出民众对和平红利的渴望。2025 年上半年两岸往来达 250 万人次,创近年新高。《联合报》民调显示,88% 认为两岸沟通管道不能关闭,其中 53% 认为 “非常需要”。在经贸领域,46% 期待持续加强合作,较去年增加 5 个百分点,尽管台湾对大陆贸易依赖度高达 65%,但民众仍希望通过深化经济纽带降低冲突风险。

值得关注的是,台湾青年对大陆的态度出现积极变化。30-39 岁群体中,40% 愿意赴大陆就业,较去年增加 6 个百分点;32% 愿意让子女赴陆读书,12% 考虑定居,均为近七年新高。这种 “西进” 意愿不仅受经济机遇驱动,也源于文化认同的觉醒 —— 如网红 “馆长” 陈之汉直播观看大陆阅兵时,评论区满屏 “我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突破了绿营长期营造的 “信息茧房”。

战争代价的现实认知:俄乌战争的残酷画面通过媒体传播,让台湾民众直观感受到现代战争的破坏性。陈淞山讲到,民众意识到 “若开战,台湾可能成为国际政治的孤儿”,而美国未必会兑现承诺。民进党执政的失能与操弄:赖清德当局的两岸政策满意度从去年的 44% 暴跌至 26%,63% 表示不满。其 “抗中保台” 路线不仅未能改善民生,反而导致电价上涨、物价飙升,民众对 “意识形态治国” 的厌倦与日俱增。2025 年 8 月 “大罢免” 的惨败更表明,主流民意反对将政治恶斗凌驾于民生之上。中美博弈的格局变化:大陆军事现代化的加速与美国霸权的相对衰落形成鲜明对比,民众逐渐认识到 “以武拒统” 不切实际。政治大学教授严震生分析,即便增加防务预算至 GDP 的 5%,台湾军力仍无法与大陆抗衡,这种 “不对称性” 强化了避战共识。

当前台湾民意呈现 “三高三低” 特征:反战情绪高、疑美倾向高、交流意愿高;对民进党满意度低、对美国信任度低、对战争接受度低。这种态势既为民进党当局敲响了警钟,也为两岸关系缓和提供了空间。然而,民意的转变尚未完全转化为政治动能 —— 民进党仍掌控行政资源,且美国通过军售、高层互动等方式持续介入台海事务,可能延缓民意诉求的实现。

未来,若大陆进一步释放善意,同时美国调整对台政策以减少挑衅,台湾民意可能向更理性、务实的方向发展。正如陈淞山所言,“避战求和” 已成为台湾社会的 “最大公约数”,唯有通过对话与合作,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来源:中国台湾的张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