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从没见过如此“完美”的剧本:一个河南农村女孩,靠着一个转圈不出风的破风扇,38天涨粉百万,然后亲手用一个弥天大谎,埋葬了自己,也点燃了全网的怒火。
我从没见过如此“完美”的剧本:一个河南农村女孩,靠着一个转圈不出风的破风扇,38天涨粉百万,然后亲手用一个弥天大谎,埋葬了自己,也点燃了全网的怒火。
“苦情戏”的天才演员
故事的开头,美好得像一部乡村田园诗。
一个叫小玉的28岁女孩,穿着洗得发白的家居服,用一口软糯的豫东口音,抱怨家里的风扇坏了。
就是这么一条15秒的视频,一夜之间播放量突破500万。
泼天的流量砸下来,小玉没有蒙圈,反而精准地抓住了密码。她删掉以前的视频,开始专注打造“纯朴农村媳妇”的人设:摘辣椒、烧柴火、纳鞋底,镜头里的她永远腼腆、勤快,偶尔犯点小错还会吐舌头自嘲。
这套组合拳太有用了,粉丝们爱死了这种“真实感”。
半个月,粉丝从三万飙到八十万。紧接着,她抛出重磅炸弹:要结婚了,全程直播。
直播那天,她穿着秀禾服,眼眶泛红,轻声说“终于有家了”。这一幕,让直播间10万观众的心都化了,“小玉要幸福”的弹幕刷满了屏幕。
如果故事到这里结束,会是一个流量时代的梦幻童话。可小玉显然觉得,这火烧得还不够旺。
她开始“忆苦思甜”,把一个叫“前夫”的幽灵请进了她的剧本。
在这个故事里,前夫“家暴”、“好赌”、“欠了一屁股债”。她甚至因为“长期被虐待”,失去过一个孩子。每一次直播讲述,她都眼含泪光,声音发颤,靠在新老公的肩膀上,说“现在有你在,我再也不用怕了”。
这套说辞,简直是为粉丝们量身定制的情绪开关。同情、愤怒、保护欲,瞬间被点燃。他们涌进评论区痛骂“渣男”,他们把小玉的视频转发到每一个角落,他们用真金白银的打赏和点赞,为这个“苦尽甘来”的女孩筑起了一座流量的城堡。
而那条“今天我结婚了,再也不想经历过去的苦了”的独白视频,成了她登顶百万粉丝的加冕礼。
被“献祭”的前夫,带着证据回来了
就在小玉的事业如日中天时,一个叫杨顺义的男人,穿着一身蓝色工装,出现在了镜头前。
他的开场白,像一颗炸雷,炸懵了所有人。
“我是小玉的前夫,她口中的‘渣前夫’就是我,但她讲的没有一句是真的。”
舆论瞬间转向。一开始,还有粉丝在嘴硬,说这是蹭热度,是假的。
小玉团队也反应迅速,立刻切割,声称“前夫姓陈,不姓杨”。
我看到这里,真的觉得荒诞。一个人,可以如此轻易地否定掉一段真实存在的婚姻,仿佛在说一件与自己无关的八卦。
可杨顺义不是来吵架的,他是带着证据来的。
他拿出的第一样东西,是一张结婚登记照。照片里,他和史怀兰小玉的本名笑得青涩。证件信息清晰可见。
他说:“派出所都能查到记录。”
这句话里没有声嘶力竭的愤怒,只有一种被逼到绝境的冷静。
一根电线杆,压垮了百万粉丝的谎言
如果说结婚照还可能被质疑是P图,那么接下来杨顺义做的,就是一场堪称行为艺术的“现实还原”。
他放出了当年的婚礼录像,画面里的小玉,和现在一模一样。
为了证明录像的真实性,他带着手机,走回老家的院子外,指着一根电线杆。
“当年婚闹时,朋友把我绑在这根杆子上,现在上面还留着当年绑绳子的划痕。”
镜头拉近,那些深浅不一的印记,成了无声的证人。旁边的邻居王大爷也入镜作证:“没错,当年我就在场。”
这还没完。
杨顺义的大姐,一名美容师,出面证实小玉当年的新娘妆是她化的,眼影是粉色,口红是豆沙色。
杨顺义随即走进大姐家的客厅,指着天花板的水晶吊灯,站到当年拍婚纱照的墙角,完美复刻了照片里的场景和背景。
一个又一个村民在评论区留言,证实他们确实结过婚,证实杨顺 D 义老实本分,从不赌博。
谎言的大厦,就这么被一根电线杆、一盏水晶灯、一群朴实的乡亲,一砖一瓦地拆掉了。
流量的尽头,是23万的账单
身份被证实后,压垮小玉人设的最后一根稻草,是钱。
杨顺义晒出了12万的彩礼转账记录,他说小玉拿着这笔钱去还了网贷。他还说,结婚收的8万礼金,父母给的3万改口费,总共23万,全在小玉的账户里。结婚不到半年,她就带着这笔钱走了。那是他父母大半辈子的养老钱。
一个每月累死累活赚八千的水电工,被前妻塑造成了欠债50万的赌徒。而她,拿着前夫家的钱,和别的男人去凑首付买房。
有“前同事”放出的聊天记录,似乎印证了这一点。在他们婚姻存续期间,小玉已经和现任老公大鹏暧昧不清,还转了5万块给他,附言“凑够首付了”。
至此,真相已经拼凑完整。
这不是一个“逃离恶魔,拥抱幸福”的励志故事,而是一个处心积虑、榨干前夫一家、踩着对方的尊严和名声,去实现自己流量变现的冷血算计。
最让我感到不寒而栗的,是那个小玉腰侧“Reborn”(重生)的纹身。她确实“重生”了,却是以毁灭一个普通男人的生活为代价。
如今,小玉的账号停更了,评论区被愤怒的留言淹没,商业合作纷纷解约。而杨顺义,在澄清完所有事实后,回到了他的玉米地里。镜头里的他,掰下一个玉米,阳光洒在他脸上。
网络上的喧嚣总会过去,但这件事留下的思考,远未停止。当同情心可以被明码标价,当“卖惨”成为最快的流量密码,我们究竟是在消费故事,还是在消费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大家觉得呢?在这场精心编排的流量闹剧中,究竟谁才是最该被谴责的?欢迎来评论区聊聊。
来源:热心露珠eoGn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