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5年秋天的南京,胜利的鞭炮声仿佛还在耳边回响,但总统府里的气氛却比重庆的雾还沉。
仗打赢了,麻烦才真正开始。
1945年秋天的南京,胜利的鞭炮声仿佛还在耳边回响,但总统府里的气氛却比重庆的雾还沉。
蒋介石手里捏着一份名单,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部队的番号,全国不多不少,113个军,354个师。
这份名单不是功劳簿,是催命符。
军政部长何应钦站在一旁,大气不敢出。
这支号称“百万雄师”的队伍,现在成了国家身上最重的一副担子,不把它卸下来,别说建设国家,就连发军饷的钱都快印不出来了。
蒋介石心里盘算着,八年抗战,日本人没能啃下的硬骨头多,可借着抗战名义拉起来的杂牌队伍也多如牛毛。
现在日本投降了,这些队伍怎么办?
养着,国库就是个无底洞;裁了,就等于捅了马蜂窝。
每一个番号后面,都站着一个将军,一群军官,还有成千上万条枪。
这裁军,裁的不是兵,是各路山头的命根子,是一场比打仗还凶险的权力洗牌。
这场围绕着数字和名号的暗战,就这样在胜利的喧嚣声中,悄无声息地开场了。
打仗的时候,什么部队都要。
中央军打残了,地方军阀的部队得顶上;伪军反正了,给个“暂编”、“新编”的番号也就收下了。
结果就是,仗打完了,军队的规模像吹气球一样膨胀到了极点。
很多挂着“师”牌子的部队,实际人数连抗战初期一个标准团都凑不齐,武器更是五花八门,汉阳造、中正步枪、日本三八大盖,甚至还有从清朝留下来的老古董。
这些部队打仗指望不上,可每天消耗的粮食、军饷却是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
所以,蒋介石的决心下得很硬:必须砍!
他跟美国顾问合计了一番,定下了一个目标:把全国军队压缩到90个精锐的“整编师”。
“军”这个编制暂时取消,军长改叫师长,师长改叫旅长,听起来是降级了,但每个整编师的兵力和火力都比以前的军要强。
计划是好的,可一动刀,问题就来了。
谁的部队该被砍掉?
谁的部队能留下?
留下的部队,用哪个番号?
这事儿要是处理不好,今天还在喊“领袖英明”的将军,明天就可能带着部队哗变。
蒋介石心里有杆秤,秤砣就是他自己的黄埔嫡系,也就是所谓的“中央军”。
他觉得,自己手里的精锐部队实力足够强,足以压住场面。
但这活儿不能干得太糙,得讲究点艺术。
怎么让那些被裁掉的将军们心里舒坦点,或者至少不敢闹事,番号的安排就成了一门大学问。
一个番号,就是一支部队的脸面,是它的历史,是它用血换来的荣耀。
为了这事,蒋介石和他的幕僚们定了几个不成文的规矩。
第一,看资历,有些师的番号从北伐战争甚至更早就有了,历史悠久,优先保留。
第二,看战功,抗战中打出威风的王牌军,可以直接用军的番号做整编师的番号,这是天大的面子。
第三,看山头,对于那些不能得罪的地方实力派,得给他们留足面子,番号上做点安抚。
就这样,一场在地图上、在文件里进行的战争开始了。
每个番号的去留,背后都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讨价还价。
陈诚的“土木系”是蒋介石最信赖的家底之一,他的起家部队第18军,下面的第11师更是王牌中的王牌。
整编的时候,第18军顺理成章地拿到了“整编第11师”的番号,军长胡琏继续当师长。
这是嫡系中的嫡系,谁也别想动。
“西北王”胡宗南的第一军,号称“天下第一军”,因为它是黄埔军校学生军的直系后代。
它下面的第一师,资历老得吓人。
所以,第一军就变成了“整编第1师”。
但这里面有个小秘密,北伐时期的老一师早就被打光了,后来蒋介石让他的亲信刘峙把战斗力强的第二师和被打残的第一师换了个番号,等于是一个“借壳上市”。
虽然血统不那么纯了,但这“第一”的名头,象征意义太大了,必须留在最亲信的人手里。
要说最光彩的,还得是整编第74师。
第74军在抗战中几乎打满了全场,从淞沪会战到南京保卫战,再到后来的常德会战、上高会战,硬仗恶仗一场没落下,挣下了“抗日铁军”的赫赫威名。
整编时,直接用军的番号命名为“整编第74师”,这是蒋介石能给出的最高荣誉,全军上下,谁提起来都得竖个大拇指,说一声“实至名归”。
对付那些根深蒂固的地方军阀,蒋介石就得用怀柔手段了。
李宗仁、白崇禧的桂系部队是出了名的能打,他们的第七军,号称“钢七军”,从北伐打到抗战,战斗力强悍,连中央军都怵它三分。
蒋介石和桂系斗了一辈子,但在裁军这事上,他不敢轻易动“钢七军”。
最后,第七军被编为“整编第7师”,番号保住了,算是给了桂系一个大面子,也是一种承认和拉拢。
冯玉祥的西北军虽然早就散了,但留下来的部队依然抱团。
他们的第59军、第68军、第77军在整编后,分别成了整编第59师、第68师、第77师。
这三个数字看着普通,但懂行的人一看就知道里面的名堂:5+9=14,6+8=14,7+7=14。
三个“十四”,遥遥指向了“七七事变”的日期。
这是西北军的将领们在用一种独特的方式,纪念他们抗战的开始,保存那份属于他们的集体记忆。
这种带着悲壮情怀的数字游戏,蒋介石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默许了。
当然,有得意的,就有失意的。
邱清泉的第5军,是国民党最早的机械化部队,杜聿明、邱清泉都是从这支部队出来的悍将,昆仑关大捷打得日军闻风丧胆。
按战功,用军的番号命名为“整编第5师”是板上钉钉的事。
可邱清泉这人,心高气傲,他觉得自己的第5军下面哪个师单独拉出来都能当一个整编师,现在整个军才变成一个师,番号还叫“整编第5师”,他觉得丢人。
他到处嚷嚷,结果这个响亮的番号就没用成,第5军还是叫第5军,在整编师的序列里显得不伦不类,也为这支王牌部队后来的混乱指挥埋下了伏笔。
比邱清泉还纠结的是第54军的军长阙汉骞。
他也是“土木系”的干将,手里有两张王牌:一张是历史悠久的湘军老底子第8师,另一张是陈诚、宋希濂都待过的德械师第36师。
按理说,继承哪个番号都脸上有光。
可他算盘打得太精了:整编第8师的番号,被另一支部队第8军抢先占了;第8师后来又被划给了胡宗南,他要是争这个番号,等于给别人抬轿子。
那要第36师的番号?
那又等于承认这支部队是宋希濂的嫡系,便宜了另一个派系的对手。
就这么瞻前顾后,犹豫不决,最后最好的时机错过了,只能用军的番号,叫了“整编第54师”,虽然也不算差,但终究是心里憋着一口气。
最让人叹息的,是川军的第26师。
这支部队在淞沪会战中,穿着草鞋,拿着破枪,硬是在全是钢筋水泥的阵地上和日军死磕,打出了威风,战后还得到了最高统帅部的嘉奖。
可到了整编的时候,这支英雄部队却被无情地裁撤,番号被另一支战功平平的中央军部队——马励武的第26军拿走,成了“整编第26师”。
英雄流血牺牲换来的荣誉,就这么在官僚们的算计和派系的倾轧中,被别人轻松地摘了桃子。
这场轰轰烈烈的整编,从纸面上看,确实让军队变得“精干”了。
但“整编”这两个字,本身就说明了一切——它只是“正在进行中”,远没有完成。
新合并的部队,官兵互不熟悉;新任命的指挥官,对部队的情况一无所知;新的武器装备,还没发到士兵手里。
整个军队就像一个刚做完大手术的病人,身体虚弱,元气大伤。
可蒋介石等不及了,内战的烽火已经点燃。
他迫不及待地把这些半成品一样的“整编师”推上了战场。
结果可想而知,除了整编第11师、整编第74师等少数几支老底子厚的部队还能打一打,其他大多数整编师一上战场就露了馅,战斗力甚至不如整编前。
解放军很快就发现了这个致命弱点,专挑这些新组建、内部不和的整编师下手,集中优势兵力,一个一个地吃掉。
国民党军在战场上看似兵力占优,却处处被动挨打,根子就在这场看似成功、实则隐患重重的整编上。
这场胜利催生出的烦恼,最终变成了一场无法挽回的败局。
那些在南京的密室里被将军们反复争夺、视若生命的番号,没过几年,就在辽沈、淮海、平津的战场上,伴随着主人的命运,或被成建制地消灭,或在绝望中选择了起义。
两年后,孟良崮的炮火将整编第74师的番号连同它的最后一任师长张灵甫,彻底从花名册上抹去。
不久后,一支新的“第74师”在南京重建,但所有人都知道,那支真正的铁军,已经永远留在了山东的群山之中。
Taylor, J. (2009). The Generalissimo: Chiang Kai-shek and the Struggle for Modern Chin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 (1981). 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
本文创作宗旨是传播正能量,杜绝任何低俗或违规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妥善处理。
来源:七七爱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