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85后”博导将逐梦太空,姐姐发声:杨利伟是他偶像,弟弟高考那年的“航天梦”正实现,全家为他骄傲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01 08:35 1

摘要:在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中,每一代航天员都承载着不同的时代使命,而跨领域人才的加入,更让航天队伍焕发出多元活力。2025 年 10 月 30 日,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名单公布,来自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 “85 后” 博导张洪章赫然在列。这

在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中,每一代航天员都承载着不同的时代使命,而跨领域人才的加入,更让航天队伍焕发出多元活力。2025 年 10 月 30 日,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名单公布,来自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 “85 后” 博导张洪章赫然在列。这位深耕电池关键材料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将与张陆、武飞一同搭乘神舟二十一号飞船逐梦太空,完成从实验室到浩瀚苍穹的跨界突破。从山东邹平的乡村少年到中科院博导,再到即将出征的航天员,张洪章的成长轨迹里,藏着一段跨越二十余年的 “航天梦”,而这梦想的起点,与航天英雄杨利伟密不可分。

一、乘组名单公布:“85 后” 博导跻身航天队伍,成跨界追梦典范

2025 年 10 月 30 日上午,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新闻发布厅内,当发言人念出 “神舟二十一号乘组由张陆、武飞、张洪章组成” 时,现场镜头纷纷聚焦在屏幕上张洪章的照片 —— 画面中的他身着天蓝色航天服,眼神明亮而坚定,胸前的航天员徽章在灯光下格外醒目。与有过太空飞行经历的指令长张陆不同,张洪章和武飞均来自我国第三批航天员,此次是首次执行载人飞行任务,而 39 岁的张洪章,还有一个特殊身份: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张洪章是典型的跨领域人才,他在电池关键材料与器件领域的研究成果,为航天领域的储能技术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一位同事这样评价他,“没想到他能在做好科研工作的同时,通过严苛的航天员选拔,这背后付出的努力可想而知。”

据了解,我国航天员选拔标准极为严格,涵盖身体机能、心理素质、专业知识、应急处置能力等多个维度,尤其是第三批航天员选拔,特别注重吸纳工程技术、科学研究等领域的专业人才,以满足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对多样化科研任务的需求。张洪章凭借扎实的科研功底、出色的身体素质与超强的学习能力,从众多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成为我国首位兼具中科院博导身份与航天员资格的 “85 后” 科研工作者。

消息传到张洪章的家乡 —— 山东省邹平市临池镇望京村时,村民们都沸腾了。“洪章这孩子从小就有出息,没想到能当上航天员,要上太空了!” 村民们围坐在村口的小卖部旁,拿着手机看着新闻,脸上满是自豪。望京村村委会主任告诉记者,村里已经准备在张洪章出征当天组织村民一起收看发射直播,“这是我们村的骄傲,也是整个邹平的骄傲!”

二、少年航天梦:杨利伟成偶像,高考遗憾催生奋斗动力

张洪章的航天梦,要从 2003 年说起。那一年 10 月 15 日,航天英雄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船,成为中国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当时 17 岁的张洪章正在邹平市临池镇一所高中读高二,那天他和全班同学一起在教室的电视机前,见证了火箭发射的震撼瞬间。当看到杨利伟在太空中向全国人民挥手时,张洪章的内心受到了极大触动。

“那天放学后,他回到家就跟我说,‘姐,我以后也要像杨利伟那样,去太空看看’。” 张洪章的姐姐张洪恩回忆道,“那时候他还拿着报纸上杨利伟的照片,贴在自己的书桌前,说要以杨利伟为榜样。”

从那以后,张洪章便对航天领域产生了浓厚兴趣,课余时间经常泡在学校图书馆,借阅有关航天知识的书籍,还会购买航天模型,自己动手拼装。他的高考目标也变得十分明确 —— 考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习航天相关专业,为实现太空梦打下基础。

2004 年高考,张洪章全力以赴,却在最后关头留下了遗憾 —— 他的高考分数距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录取线仅差两三分。“得知成绩那天,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待了一下午,出来的时候眼睛红红的,但没说一句丧气话,只说‘没关系,以后还有机会’。” 张洪恩说,虽然没能进入理想的大学和专业,但张洪章没有放弃对航天的热爱,反而把这份遗憾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最终,张洪章被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录取。尽管化学专业与航天领域看似关联不大,但他没有松懈,而是认真学习每一门课程,尤其注重物理化学、材料科学等与工程技术相关的知识积累。“他当时跟我说,‘化学是基础学科,说不定以后能在航天材料领域派上用场’。” 张洪恩回忆,大学期间的张洪章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多次获得奖学金,还担任了学院学生会主席,组织过 “航天知识科普周” 等活动,带动身边同学一起关注航天事业。

本科毕业后,张洪章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攻读硕博连读学位。在这里,他将研究方向锁定在电池关键材料与器件领域,而这一领域恰好与航天储能技术密切相关 —— 航天器在太空中的能源供应,离不开高性能电池的支持。张洪章的研究成果,后来还被应用于我国航天器储能系统的优化升级中,为他日后参与航天员选拔埋下了伏笔。

三、跨界追梦路:科研与航天两不误,家人支持成坚强后盾

博士毕业后,张洪章留在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从助理研究员逐步成长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他带领课题组致力于大规模储能技术的研究,主持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研发的新型电池材料在能量密度、循环寿命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新能源与航天储能领域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对科研特别执着,经常在实验室待到深夜,有时候节假日也不休息。” 张洪章的学生这样描述他,“但他从不要求我们加班,反而会提醒我们注意劳逸结合,说‘好的身体是做好科研的基础’。” 现在看来,张洪章对身体的重视,不仅是为了科研,更是为日后参与航天员选拔做准备。

2020 年,我国启动第三批航天员选拔工作,得知消息的张洪章内心的航天梦再次被点燃。他犹豫过,因为当时他正带领课题组攻克一个重要的科研难题,一旦参与选拔,需要投入大量时间进行训练,可能会影响科研进度。“他跟家里商量的时候,我们都支持他。” 张洪恩说,“我们告诉他人这辈子能有机会追逐梦想不容易,既然有这个想法,就应该去试试,就算没成功,也不会留下遗憾。”

得到家人的支持后,张洪章提交了报名申请。接下来的选拔过程异常严苛,从初步筛选到最终确定,历时近三年,涵盖上千项身体指标检测、数百次专业知识考核与无数次应急处置演练。在这段时间里,张洪章一边兼顾科研工作,一边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体能训练与知识学习。“他每天早上五点就起床跑步,晚上下班后还要学习航天工程、天文历法等专业知识,有时候视频通话,都能看到他身边放着一堆航天相关的书籍。” 张洪恩说。

让张洪章感到欣慰的是,他的科研团队在他参与选拔期间,顺利完成了那项重要科研难题的攻克,这让他能够更加专注地投入到航天员训练中。2023 年,当张洪章收到入选第三批航天员的通知时,第一时间给家人打了电话,电话里他的声音有些哽咽:“姐,我离梦想又近了一步。”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来源:FM9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