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若我们穿越回隋朝,在那个能工巧匠辈出的年代,有一个技术天才格外瞩目,从设计军事工程到给隋文帝修建陵墓,从解密波斯锦袍的织造技术到改良瓷器釉料,他的发明创造不仅在当世得到赞扬,还被唐朝名臣魏征记录进《隋书》中。
科技从未像现在一样,如此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如果让你说出改变过人类历史进程的科技明星,恐怕你能想起的名字不止一个。
若我们穿越回隋朝,在那个能工巧匠辈出的年代,有一个技术天才格外瞩目,从设计军事工程到给隋文帝修建陵墓,从解密波斯锦袍的织造技术到改良瓷器釉料,他的发明创造不仅在当世得到赞扬,还被唐朝名臣魏征记录进《隋书》中。
他就是著名的发明家、工程专家、隋朝的技术大佬——何稠。
1
巧思过人
据《隋书·何稠传》记载,何稠字桂林,是国子监祭酒何绥的侄子。何稠不仅有智思,而且“博览古图,多识旧物”。有一年,波斯向隋朝进贡金绵锦袍,织造得极其华丽,皇帝便命何稠复刻。何稠不但掌握了复杂的制造技巧,而且他所制作的锦袍竟然比原作贡品还要精美。
在何稠众多的发明创造中,我们聚焦一项与普通人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研究——“绿瓷”的发明。
2
研制绿瓷
当时琉璃的制造技术已经失传多年,满朝的技术人才没有人敢尝试,但何稠却研制出了一种“绿瓷”,这种瓷器在外观上和琉璃没有区别。大家想象一下,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瓷器,用的是厚厚的瓷土,如果说一件瓷器在视觉上能达到玻璃的效果,说明其透光度极高,厚度极薄,才会有如冰似玉的透光质感。当时青瓷技术已经成熟,但要烧出晶莹薄透的仿琉璃“绿瓷”对原材料的挑选、釉料的成分、温度控制的要求都是相当讲究的。
▲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素面淡黄色琉璃茶碗
根据文中对于极似玻璃的“绿瓷”的描述,难免不让人联想到在隋代正在发展的一项高科技产品——精细白瓷。根据考古发现隋代邢窑和巩义窑都产生过精细透影的白瓷创烧,其质地薄如蛋壳,具明显透影性。
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何稠所烧的“绿瓷”对白瓷的发展有直接贡献,但其在仿制琉璃的过程中对于胎釉的研究和尝试,无疑是一项大放异彩的技术成果。
在隋唐之后,白瓷的烧造技术进一步提高,色调日趋稳定,器型更加精巧秀丽,从极为罕见的奢侈品发展成上层社会所喜爱的日用器。其技术进步与隋代匠人的求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从何稠的经历中我们不难看出,隋代宫廷对手工业和技术创新的大力支持。
据《北史·何妥传》记载,何稠为西域胡人后裔。陈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礼仪”章中指出,西域胡族血统的宇文恺、阎毗、何稠等工艺技术家,久为华夏文化所染习,“故其事业皆借西域家世之奇技,以饰中国经典之古制”。
隋代虽然只有短暂的37年,但它在众多领域都写下了璀璨一笔:开凿大运河、建立科举制等等,在一系列革故鼎新的举措背后是兼容并蓄、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时代风貌。这种对新技术重视的精神值得我们今天继承和发扬下去。
来源:大道知行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