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各位养殖户朋友们,大家晚上好!刚刚接到屠宰场朋友打来的电话,手里的茶杯差点没拿稳。这猪价,真是比娃娃的脸变得还快!昨天还觉得有点盼头,一夜之间,风云突变,多地猪价“由晴转阴”,尤其是北方地区,高价区更是明显回调,着实让人心里一紧。
各位养殖户朋友们,大家晚上好!刚刚接到屠宰场朋友打来的电话,手里的茶杯差点没拿稳。这猪价,真是比娃娃的脸变得还快!昨天还觉得有点盼头,一夜之间,风云突变,多地猪价“由晴转阴”,尤其是北方地区,高价区更是明显回调,着实让人心里一紧。
相信很多朋友和我一样,手机屏幕上刷到的都是“偏弱”、“回调”、“下滑”这些扎眼的词。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明天的猪价会走向何方?别急,今天我就结合最新的市场消息,给大家做一个深度的梳理和解读,全是干货,建议大家收藏转发,慢慢看!
一、市场动态速览:11月1日猪价“南强北弱”格局确立
根据我们从多个渠道汇总的最新信息,明天(11月1日)全国生猪价格将呈现明显的 “南强北弱” 分化走势。
· 北方地区: 包括东北、华北在内的主要产区,猪价普遍下调,尤其是此前的一些高价区,回调幅度较为明显。屠宰场和收购企业的压价心态增强。
· 南方地区: 相比之下,西南、华南等地则表现出一定的抗跌性,甚至部分地区还在延续之前的“补涨”行情,价格稳中有升。
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局面,绝非偶然,其背后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二、深度剖析:“南强北弱”背后的三大推手
推手一:集团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出栏节奏生变!
前段时间,一些大型养殖集团为了完成月度出栏计划或稳定市场情绪,曾有意识地控制出栏量,造成了市场供应偏紧的“假象”,从而拉动了价格的短期上涨。然而,进入月底月初这个关键时间节点,集团场的出栏策略发生了转变。
为了冲刺新的月度目标,集团场的出栏量开始集中增加。这好比水库开闸放水,瞬间增加了市场的生猪供应量。屠宰企业见状,收购压力自然减小,有了压价的底气。这是导致北方高价区回调的最直接原因。
推手二:二次育肥“偃旗息鼓”,市场支撑力减弱
“二育”(二次育肥)一直是猪价波动的一个重要“放大器”。当大家对后市行情极度乐观时,二育户会大量收购标猪进行二次育肥,减少即期供应,从而助推价格上涨。但当前,面对居高不下的饲料成本和并不明朗的后市,二育户们普遍变得谨慎,补栏积极性大幅降低。
这部分需求的减少,使得市场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支撑力量。屠宰场少了二育这个“竞争对手”,在收购定价上就更具话语权。
推手三:南方“补涨”与消费潜力的博弈
南方地区之所以能“独善其身”,甚至逆势补涨,主要原因在于其前期价格基数相对较低。当北方涨价时,南方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现在的上涨可以看作是一种“价值回归”。同时,南方地区传统的腌腊、灌肠等季节性消费需求虽然尚未大规模启动,但已经给市场带来了一定的预期,这种预期对猪价形成了托底效应。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月底月初缩量表现不及预期”。这意味着,尽管到了传统的消费旺季前夕,但实际的终端消费增长并没有预想中那么强劲。白条猪走货速度平平,这从根本上限制了猪价上涨的高度和持续性。
三、未来展望与建议:我们养殖户该如何应对?
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局势,预计短期内 “南强北弱”的格局仍将延续。北方地区在出栏压力下,价格可能继续承压;南方则需看后续消费提振的实际力度,如果消费跟进不足,补涨行情也恐难持久。
给各位养殖同仁的几点建议:
1. 戒躁戒躁,理性出栏: 不要因为价格的短期波动而恐慌性集中出栏,这只会加剧价格的下跌。应根据自身的养殖成本和猪只体重,合理安排出栏计划。
2. 紧盯消费,把握节奏: 密切关注南方腌腊等季节性需求的启动情况,这可能是下一波行情的关键节点。
3. 降本增效是根本: 在行情不确定性增加的时期,谁能把成本控制得更好,谁就能拥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优化饲料配方、加强饲养管理,比任何时候都重要。
四、附:11月1日主要省份生猪收购参考价
(以下为模拟数据,请以实际市场价为准)
· 东北地区(弱): 辽宁 14.8-15.2元/公斤,吉林 14.7-15.1元/公斤
· 华北地区(跌): 河北 15.2-15.6元/公斤,山西 15.1-15.5元/公斤
· 华中地区(稳中伴跌): 河南 15.3-15.7元/公斤,山东 15.4-15.8元/公斤
· 西南地区(强): 四川 16.5-17.0元/公斤,重庆 16.3-16.8元/公斤
· 华南地区(涨): 广东 16.8-17.3元/公斤,广西 16.5-17.0元/公斤
行情变幻莫测,养殖之路从不易。以上就是今天为大家带来的全部播报和分析。不知道您那边的猪价今天怎么样?您是选择压栏观望,还是顺势出栏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您的看法和决策,我们一起交流,抱团取暖!
@小华杂谈”,这样就能第一时间收到我每天最新、最接地气的猪价分析和三农资讯了!点赞、收藏、转发,就是对笔者最大的支持!#三农##养殖小技巧#来源:小华杂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