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违法成本过低,是社会顽疾久治不愈的根源。当违法所得远超代价时,法律的威慑力就己经名存实亡,市场秩序、公共安全与社会公平也随之消失。长此以往,守法者寒心,违法者猖獗,这种环境自然而然就会将好人变成坏人。
违法成本过低,是社会顽疾久治不愈的根源。当违法所得远超代价时,法律的威慑力就己经名存实亡,市场秩序、公共安全与社会公平也随之消失。长此以往,守法者寒心,违法者猖獗,这种环境自然而然就会将好人变成坏人。
资本市场的财务造假屡禁不止,根源正是违法成本与违法收益失衡。对造假企业的罚款上限只有区区十万元,而通过造假虚增利润带来的可能是数十亿的融资入口和股价暴涨。悬殊的“性价比”,让很多企业铤而走险。康美药业、康得新等案件暴露出的问题,不只是伤害了投资者的利益,更动摇了市场信心和削弱了监管的行为能力。若不从法律上提高违法成本,让造假者倾家荡产、身陷囹圄,就无法遏制此类违法。
同样事情在互联网上更严重,违法成本过低助长了虚假宣传的泛滥。据统计,每起互联网违法广告案件的平均罚没款仅五千多元,而带来的流量变现收益可能高达数十万甚至更多。医疗、金融、保健品的虚假广告,轻则只是欺骗,重则要命。若处罚如隔靴搔痒,平台和商家自然无所顾忌。只有提高罚款上限、强化信用惩戒,让违法者“一次失信,处处受限”,才能真正形成震慑。
各网站商品市场,虚标成分、以次充好比比皆是。某些所谓“高端”,虚标材质却只被处以产品价值三倍的罚款,而其非法利润远高于此。消费者难以辨别,而守法经营的企业却因成本太高而失去竞争力。这种环境,谁还愿意做“好人”?
更可怕的是社会风气。当大家发现守法就是吃亏,而投机取巧能名利双收,社会就会形成道德只是守法者的枷锁,而不是社会共识。某贝莜面村,这个长期以中央厨房“现炒现做”“手工制作”“西北匠心”为卖点的知名餐饮品牌,深陷“预制菜”风波。2025年9月,罗永浩公开质疑其高价菜品实为中央厨房预制,引发舆论海啸。尽管创始人最初强硬回应“100%没有预制菜”,并扬言起诉罗永浩,但随着媒体和消费者深入后厨探访,大量菜品保质期己长达数月的半成品被曝光,所谓的“现炒”不过是拆袋、加热、摆盘、骗人而已。
当消费者质疑为何不主动告知使用预制菜时,它不仅未予反思,反而寄出律师函要求举报者删帖,试图以法律之名压制舆论监督。这种“干了坏事先告状”的流氓作风,暴露出某些企业对法律的藐视——不依法经营,还用法律打压批评者。
更可气的是这种构成对消费者的欺诈,“现炒锅气”“手工匠心”变成了工业化流水线上的复热食品。这种信息不对称下的消费,完全符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引人误解的宣传”和“侵犯知情权”的要件。若情节严重,甚至可能触及《刑法》中的诈骗罪。然而,监管部门在事件发酵多日、舆论持续高烧的情况下,却迟迟未见实质性介入与定性。
这背后暴露出的是监管“软骨病”和“选择性失明”。面对全国网友的讨伐,一些地方监管部门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失职阴沟里酣睡,担心处罚会影响企业经营、影响地方税收,对违规行为视而不见,或只是以“责令整改”“内部约谈”草草了事。这种“装聋作哑”的监管,实质上是纵容违法。当企业发现哪怕上了热搜也不怎么样,最多是道个歉、调整菜单、发点代金券“平息民愤”,又不会被停业整顿或刑事追责,这就是违法越来越多的根源。
这种监管缺位的后果,让这些企业可以一边标榜“匠心”,一边继续欺骗消费者。这种环境严重打击了真正坚持现炒、坚守品质的良心饭店。成本高、出餐慢,在价格和效率上无法与“预制大军”竞争,最后被迫退出或同流合污。最终形成“劣币驱逐良币”。
2025年10月,上海一位新娘花费37.98万元,在中优城市某酒店举办婚宴,每桌餐标高达8888元,本想来一场高标婚宴,却想不到亲朋好友纷纷吐槽菜品毫无锅气,白切鸡血水未干,核桃包内馅结冰,八宝饭冻得发硬,所谓的“活基围虾”其实就是冷冻熟虾。面对上帝的质问,酒店发誓保证“100%现做,无预制”。然而,当她进入后厨一看,那叫一个惊心动魄:灶台冰冷,操作台上堆满“德国咸猪手”“黄金蛋饺”等预制菜的包装袋,冰柜里全是未拆封的冷冻半成品,与婚宴菜单一一对应。37万的天价婚宴,换来满桌的预制菜。这不只是一场婚礼的失败,更是对消费者的背叛。监管又一次后知后觉,再次暴露了监管的懒癌发作。
医药行业乱象,更是将“违法成本低”这一顽疾做到了极致,虚假宣传、疗效虚标、广告造假早已形成一套完整的黑色产业链。一款普通保健品,只要包装印上“权威专家推荐”“国家级科研成果”“98%患者康复”,再通过电视购物、短视频直播、社交群组疯狂洗脑,就能卖出天价。某“神药”广告宣称“彻底根治糖尿病”“七天断药,终身不复发”,而经核查,其成分仅为普通营养粉,甚至没有半克药品。这种明目张胆的欺诈,却因违法成本低而屡禁不止。
更隐蔽的是“专家代言”骗局。一些退休医生或与医学沾边的人员,被包装成“国医大师”“祖传秘方传人”,在直播间短视频中现身说法,用专业术语包装虚假疗效。他们声称某种“特效药”能“溶解血栓”“逆转肝硬化”,诱导患者停用正规药物,转而购买高昂的“秘制药丸”。
2025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启动虚假医药广告集中整治行动。数据显示,仅2024年,全国就查处违法医药广告超2.4万件,罚款总额超10亿,但与整个行业的非法所得相比,就是九牛一毛。很多违法广告在被下架后,换个平台、改个名称,又卷土重来。省级卫视、地方台长期成为虚假广告的温床,一些“神医”“神药”节目反复播出,利用信息不对称收割中老年人。问题的反复是处罚只针对广告发布方,而对背后的产品生产者、销售渠道、代言专家没有连带追责。广告被撤,产品换个名字再卖;代言人换个身份继续“出镜”。违法成本低,让整个产业链都敢铤而走险。
法律不能只是明确红线,更要让红线带电,谁碰不只是倾家荡产,还有牢狱之灾。强化刑事责任追究和民事赔偿责任,形成行政、刑事、民事三位一体的惩戒体系。对于涉嫌虚假宣传、侵犯消费者知情权、提供不符合安全标准食品的行为,市场监管部门要主动立案,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开出顶格罚单,责令退还全部费用,并强制饭店公示预制菜使用情况。
对于医药虚假宣传,更要顶格处罚,对涉事企业实施市场禁入,对虚假代言的“专家”终身禁止从事相关活动。压实平台责任,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监管效率,补齐“发现难、取证难”的短板。滥用法律手段打压举报人的,要严惩不贷。
只有违法成本高于违法收益,才能倒逼市场主体改革、回归本分。只有当守法成为理性的选择,好人才不再吃亏,坏人才会夹着尾巴做人。法治的权威,不在于惩罚多少人,而是让多少人不敢违法。
来源:学海无涯苦作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