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买我资源,我不认你文化!哈国对中国为何始终“爱不起来”?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01 06:27 1

摘要:哈萨克斯坦这个名字,许多中国网民现在未必陌生。2020年,有篇《哈萨克斯坦为何渴望回归中国》的网络文章,一夜之间被无数人转发。结果,不只是网友反应强烈,哈国的官方态度也很直接,外交部出面澄清,哈方也把中国大使叫去谈话。互联网的风暴持续发酵,浪头一度卷到许多人的

哈萨克斯坦这个名字,许多中国网民现在未必陌生。2020年,有篇《哈萨克斯坦为何渴望回归中国》的网络文章,一夜之间被无数人转发。结果,不只是网友反应强烈,哈国的官方态度也很直接,外交部出面澄清,哈方也把中国大使叫去谈话。互联网的风暴持续发酵,浪头一度卷到许多人的日常聊天里。可事情竟然还没完,隔着五年,这个曾被想象成“渴望回归的中国故土”的国家,却真成了中国资本扎堆的中亚焦点。怎么回事?

比亚迪的出租车在街头穿梭,一到公交站,总能见到宇通、金龙的车标。小米和华为的门店一个接一个,还能见到中国基建项目的标牌挂在各处。矿业公司甚至矿区工人里,也渐渐多了中资的身影。这些景象,谁看了不觉得这里像量身定制的“搞建设天堂”?但事情稍微往下挖点,不对劲的地方立刻现身。明面上,这片土地有很多中国企业,背地里,这里的老百姓对中国还是警觉居多。你能看到哈国人用中国手机、读中国小说,可你很难让他们打心底把中国当“自己人”。外交风波背后,不是网友一句玩笑话就能解释的。到底怎么了?

有个朋友,移居哈萨克斯坦二十年,娶妻生子,日常早已融入当地习惯。说起在哈国生活,有这么句特别真实的话:“你给他们带来好处没错,他们愿意用,但要认你,不太可能。”一次在绿巴扎门口,被老头子拉住询问:“你们中国,是不是穷?跑我们这来捡便宜?”听到这样的话,很难不觉得复杂。这个印象不是个例,他身边不少哈国人都有类似偏见,甚至还带点过时的“落后国家”标签。偶尔还真有排华的苗头,这种情绪,也不是无缘无故。

想彻底说清这个现象,还是得捯饬点历史底儿。哈萨克斯坦的东部,古时候的确是中国版图延伸的地方。汉朝设西域都护府,唐朝立安西都护,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平定准噶尔,这块地纳入版图,阿拉木图归伊犁将军管理。1864年,清政府抵不过沙俄压力,签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一次性割让40多万平方公里,哈国东部就此分家。这段历史没啥争议,哈国曾经属于中国。可话又说回来,哈萨克斯坦人压根不买账。

他们怎么想?这个问题有意思。他们历史课本里,清朝反而成了“侵略势力”,沙俄和苏联的角色倒有“敬意”成分。如果单看事实,会困惑,怎么会认“带兵打自己”的帝国,不认“曾经的宗主国”?可实际情况,哈国这几十年就在重构身份认同。苏联解体之后,哈萨克斯坦开始拼凑自己的过去——我是哪里来的?我要是谁?怎么跟周围邻居不一样?最终选了三条:突厥认同、游牧认同、苏联独联体认同。

这三条路,和中国文化、历史正好“八字不合”。祖上是西突厥,阿史那家族,唐朝打了个大胜,西突厥被灭。所以官方史观里,中国就是终结突厥王朝的对头。这样的历史烙印,没法通过生意买卖消解。磁铁吸铁屑一样,骨子里就是防范你。日常合作没问题,涉及文化、历史、民族,哈国人还是只认自己那一套。

游牧民族的身份也很顽固。哈国人讲究敢打拼、好征服,不愿意被农耕秩序约束。电影里角色多是草原英雄,把打仗、打赢看得很高。托米丽斯女王这样的人物,和哈萨克血缘说不上“贴合”,却能被当作民族象征。只要符合勇敢、征服那一套行事标准,就是广义上的民族英雄。这种“游牧情结”,必然让他们对来自农耕文明的中国文化心存芥蒂。讲秩序的,总容易被讲战斗的调侃。

再说苏联情怀。哈萨克斯坦人很多至今对苏联颇有敬意。搞大饥荒、文化消融,都留下阴影,可苏联带来了工业、现代化、强人统一感。这就是“虽然痛苦,但不得不承认强大”。苏联用铁血手段把哈萨克人带进现代社会,他们觉得这才是“值得敬佩的力量”。反观清朝,虽然统治过这片土地,在哈国史观中却是弱者、失败者,甚至“侵略者”的标签也甩了过来。共和国广场上浮雕,中国清军被画得像土匪似的,这种艺术表达背后,其实藏着民族身份的取舍。

讲道理是没意义的,哈萨克斯坦人认同强者,不认历史主人。“打服了就是大哥,没打服就是仇人”,这种突厥古法则,时至今日依旧影响他们。苏联无情碾压,但成为“带路人”,获得哈国认同。中国清朝存在过,可没留下同样的强硬身影,反而被贴上“失败者”标签。现在中国企业落地哈国,市场热度的确不输东南亚,赚到钱那是实事,可文化认同跟不上,心结摆在那里。

经济利益可以促使表面合作,但遇到国家、民族、历史层面的讨论,哈国人立刻“分阵营”,思路回到突厥、游牧、苏联那一套。你哪怕天天和他们一起干活、一起喝酒、一起过节,基本上只要说到历史,他们心里就筑起高墙。你说“我们是共赢邻居”,哈国人还是“我们有自己的认同”。这里面的冲突,谁说能短时间解决,肯定是自说自话。

那篇说哈萨克斯坦“渴望回归中国”的文章,引起外交风波,也就不奇怪了。在哈国认知里,这直接挑战“国家主权”,带着挑衅意味。从他们的角度,这不是误会,是理念冲突,是在保护自己身份。理论上讲,经济合作越密切,心结反倒还可能加深。因为你越靠近,他们越需要强化自身的“特别性”。

如果你问未来哈萨克斯坦会不会更亲近中国,矛盾点其实很明显。有种说法认为中国只要继续经济输出,文化认同迟早会发生,可事实未必如此。哈国认同充分体现在“你够不够强”,你强,他们才敬重,他们不看你给了多少产品,关键看态度和实力。当然有时候解释不通,某位哈国学者还会说:“我们要跟着大国走,但不能被大国吞。”这句话本身就有点矛盾,既要贴近强者,又要防范被控制。

现实也时常打破逻辑。你看到哈国人排斥中国人进入市场,但与此同时,也不拒绝用中国物资。你说他们会变得亲中,下一秒,他们又对苏联时代念念不忘。哈国普通人的历史课本里,突厥英雄多、苏联伟业多,中国角色反而是陌生甚至负面的。这种认知不能一天之内反转,哪怕中国资本扎根市场,哈国社会主流叙事还是“不认中国”。经济不等于情感,利益不等于信任。

偏生中国企业还真感觉自己做出了榜样。有哈国年轻人觉得中国强大,是值得模仿的科技模式。可你和老一代聊历史,他们又转回“我们要守护自己的民族根”。不是所有问题都能用同一标准解释,有时候哈萨克大妈会直接问:“你们中国人真能吃苦?”有时候又说:“你们中国人这么能做生意,是不是都特别有头脑?”前后逻辑根本搭不上。问题也复杂,别试图用一把钥匙开所有门。

数据层面也有新变化。哈萨克斯坦2023年对中国出口比前一年增长了约40%,基建合同总额全球排名前三,却在全国范围内收紧对外资企业审批,政策上又提升了“本土文化保护”力度。你能说哈萨克斯坦在推开中国?也对。但他们又靠着中国产品补足城市需求,政策和民心并不总是一致。一手开放经济,一手强调防潜移默化的影响,左右横跳,其实就是民族身份不确定的一种写照。

也不怕说得直接,哈萨克斯坦正在经历自己的认同焦虑。苏联留下的权力系统还在,突厥文化的符号也还在,现代化带来的经济动力跟情感归属又撕扯起来。中国是伙伴,也是竞争者,是商机也是“新挑战”。哈国社会其实很分裂,你问十个人,能得到二十种解释。有的说要靠中国,有的说要学俄罗斯,第三种说法又想自立门户。

有一次在阿拉木图看到哈萨克年轻人排队买中华餐馆的午饭,旁边老头却在讲:“这么多人学中文,有啥用?”明明大家都用中国日用品,可有的人只用不用信任。人和人之间没法一刀切,这个话题确实比较吊诡。

其实哈萨克斯坦之所以被中国网友误读得这么狠,本质还是跨文明碰撞。哈国想守护自己的游牧精神,又羡慕苏联时代的大国光环,同时还不得不跟中国搞钱。这种身份、经济、情感多重矛盾,哪里是三言两语说得清楚?“用你的,不认你”,这句话大概还能流传好几年。哪天有变化,谁敢说得太满?

反正今天中国资本进哈国不假,认同却很有限。

真正的归属感从来不是每一项交易就能够买到的。

来源:天接云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