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30日,记者来到位于扬州市广陵区沙头镇的粮食新质生产力工程扬州大学广陵共建基地。映入眼帘的是一派丰收盛景,上百亩稻田连绵成一片金黄,稻浪随风起伏,阵阵稻香扑面而来。
□ 本报记者 孙劲松 张韦
10月30日,记者来到位于扬州市广陵区沙头镇的粮食新质生产力工程扬州大学广陵共建基地。映入眼帘的是一派丰收盛景,上百亩稻田连绵成一片金黄,稻浪随风起伏,阵阵稻香扑面而来。
目前正是水稻收获季节,田间却不见大型收割机械的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群手拿记录本和采样袋的扬州大学水稻产业工程技术研究院的师生。他们正抓紧时间采收成熟的水稻,为后续研究提供样本。研二学生毛攀将一株稻穗装入采样袋,说道,“我主要负责不同水稻品系的性状调查与数据采集,从株高、穗型到抗性表现,每个细节都可能影响最终的选育结果。”
这片土地承载着“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科研使命。2019年,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州大学教授张洪程的带领下,近200名师生来到扬大广陵基地,开展稻麦优质新品种选育与筛选、生产前沿技术和装备的研发、集成、示范等工作。
基地分两期建设,一期170亩科研试验田像是“基因库”,主打科研和创新试验;二期370亩示范推广区则将科研成果精准“播种”到田间,化为农民实实在在的收益。如今,这里不仅是团队扎根的“育种实验室”,更是辐射长三角的“种子资源库”。扬州市委书记王进健十分关心支持基地建设。他希望围绕科技创新迫切需求,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加快提高农业新质生产力,以更优良的品种与更先进适用的技术,支撑扬州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与农业现代化建设。
走进试验田发现,有的稻穗饱满,籽粒排列紧密;有的茎秆坚韧,显示出良好的抗倒伏能力。不同品种被精细划分在规整的格子里,每块都插有醒目的标识牌,清晰记录着品种信息。“一个优质水稻品种的诞生,从实验室最初的筛选到最终的推广,需要经历8年到10年的漫长周期。其间,新品种必须通过性状稳定培育、省级试验、生产实践考核等重重‘考试’。”扬州大学水稻产业工程技术研究院副教授朱金燕告诉记者,目前田里种植着2万多种不同类型的“候选种子”,通过不断试验,最终培育出高产、抗病、抗倒伏且口感上乘的优质水稻品种。
历经多年深耕,这片试验田结出了累累硕果。截至目前,团队年均发表论文70余篇;水稻丰产优质高效协同栽培技术、机插粳稻盘育毯状中苗壮秧培育技术等获得2024年江苏省农业农村厅主推技术(粮油类);“江苏稻米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研究报告)”获评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基地成功培育出“扬大3号”“扬大4号”“洪扬5号”“扬大7号”等一系列优质品种。特别是“扬大7号”香软米,因优良品质、出色丰产性、强抗倒伏及高耐热性,被寄予厚望,有望作为核心品种植入“扬州大米”品牌基因。
好品种还需配套好技术。在二期水稻无人化栽培示范点,一台无人遥感机正飞越稻田上方进行数据收集。“今年我们以优质品种‘南粳46’为对象,开展了100多亩的全程无人化栽培示范。”扬州大学水稻产业工程技术研究院副教授崔培媛介绍,每个生产环节都由无人装备完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无人化”绿色高产栽培技术。数据显示,去年水稻示范方亩产高达781.81公斤,交出了一份水稻生产数智化的“亮眼答卷”。更可喜的是,团队研发出“丰产优质高效协同栽培技术”,成功将同一品种的食味值从80分大幅提升至90分。
基地的落户也悄然改变了周边村庄的发展与村民的生活。晨兴村党总支副书记杲梦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通过土地流转,村里每年可获得40多万元的租金收入。更让村民受益的是,农忙时这里需要大量人手参与田间管理。一年下来,大伙儿单靠这份工作就能多挣几万元。”在基地务工已经6个年头的村民朱大姐,谈起变化时满是感慨,“专家们教的是科学种田,我们跟着学新法子,不光口袋里的收入增加了,自己种的大米品质和产量也上去了,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眼下,以“扬州大米”产业为核心的周末农市“稻米飘香季”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一场串联科研成果与农耕文化的农文旅研学活动同步展开。游客既能沉浸式感受“一粒米的一生”,也能循着传统农耕工具与现代农业技术的对比展示,探寻水稻种植的古今奥秘,让藏在试验田里的“科技良种”,变成可触摸、可体验的文旅新资源。
“当前正值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关键时期,我们要乘势而上,引领‘扬州大米’品牌价值跃升。”张洪程说,需要着眼品种价值、米业人才、品牌创建三方面升级,推进“扬州大米”新品牌注册启用。
来源:新浪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