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回应特朗普“G2”说法,中美是否有可能结成地缘同盟?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01 01:01 1

摘要:10月31日,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主持例行记者会时有记者提问,中美领导人会晤后,特朗普将此次会晤称为“G2”会议,这给人一种印象,即中美两国或许正在努力建立“G2”集团,这可能会对当前的全球秩序产生深远的影响。请问中方对此有何回应?

10月31日,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主持例行记者会时有记者提问,中美领导人会晤后,特朗普将此次会晤称为“G2”会议,这给人一种印象,即中美两国或许正在努力建立“G2”集团,这可能会对当前的全球秩序产生深远的影响。请问中方对此有何回应?

郭嘉昆引用了此前一天中方的表述,称“中美在地区和国际舞台应该良性互动,当今世界还有很多难题,中国和美国可以共同展现大国担当,携手多办一些有利于两国和世界的大事、实事、好事。”

这样的回复既没有接受,也没有拒绝,给人留下充分悬念。

值得一提的是,向发言人提出该问题的是一位印度记者——印度长期对于中美关系异常谨慎。

布鲁金斯学会的一篇文章称:“新德里可能考虑接触是担心其合作伙伴(美国或俄罗斯)与中国的对话,这将使印度更容易受到压力。”

印度对于G2——华盛顿和北京的共管模式——高度警惕,即使在拜登时期也不例外。

2024年,一位印度外交官表示:“由于华盛顿希望与北京保持稳定,四方安全对话被推迟,这让新德里的外交精英对QUAD(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的怀疑与日俱增。”

在一些印度外交家看来,美国故意推脱、降格四方安全对话的真实考量是不希望在大选年刺激中国,核心目的是稳定中美关系,此后莫迪便高调访问俄罗斯,对中美关系缓和进行战略对冲。

假如2025年中美关系再次回稳,可以想象,印度跟俄罗斯还会继续抱团取暖。

欧盟、日本、韩国和印度都是G2的坚定反对者(俄罗斯、朝鲜同样反对),因为这种模式暗含着美国会牺牲一部分盟友们的利益来满足中国(中国也需要牺牲一部分盟友们的利益来满足美国,比如朝鲜视角的半岛无核化)。

在中国力量迅速上升的2010年前后,华盛顿内部曾做过详细研判,最终抛弃了G2方案。

从奥巴马第二任期开始,一个名为“亚太再平衡”的战略横空而出,宣誓要将大部分海外美军转移至亚太地区。

“平衡”带有扶持区域内日本等盟友抗衡中国的含义,也带有一边激励中国适应国际体系、一边威慑中国不要发起挑战的“对冲”意味,属于战略不信任的一种表现。

不同于内政,美国的军事战略往往拥有跨越选举、跨越政党的强大惯性。

2017年1月特朗普入主白宫后,把奥巴马的“亚太再平衡”换了个叫法,即大家熟悉的“自由开放的印太”战略。

2021年1月,奥巴马的副总统拜登上台,白宫把前两届政府的术语又包装了一下,形成今天的“美国印太战略(Indo-Pacific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至此,新时期美国对华政策框架基本形成,G2概念则迅速降温,不再有人提起——直到刚刚的中美釜山峰会。

既然特朗普重新提G2,那中美究竟有没有可能结成某种形式的地缘同盟呢?

答案是现阶段不行。

此处的道理跟其实一战前英国与德国走向分裂类似——作为大陆之外的离岸平衡手,英国/美国不能允许陆地霸权无限做大。

早期德国的实力小于法国和俄国,英国可以扶持它去牵制法、俄,德国也可以玩“英-法-德”战略三角(正如冷战时期的“美-苏-中大三角”)。

可一旦德国的实力超越法国成为欧陆霸主,英国就会立即调整之前的遏制政策,德国再怎么挽救也只是时间问题。

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中美。

当苏联是亚欧大陆第一霸权时,美国联合中国、西欧遏制苏联;当欧盟成为亚欧大陆上最核心的力量时,美国缓和与俄罗斯的关系,绞尽脑汁阻止欧洲一体化进程;而当中国长大到一定程度后,又会继承曾经苏联和欧盟的角色。

因为站在“离岸平衡手”的视角,与亚欧大陆上最强的霸权国家结盟是没有意义的,它只能导致该霸权国家继续长大,最后大到将美国自身边缘化,重新回到北美做个“次等强国”。

反过来说,如果某一天亚欧大陆上真的出现“绝对霸权”,该霸权的力量是美国联合亚欧大陆次强权所无法撼动的,此时美国也有可能成为这个绝对霸权的盟友。

当然,那是很久之后的事情了。

如上图所示,守成国与挑战国综合国力变化的两种可能曲线,目前中美大致处于图中红线位置,是最具“不确定性”的时刻。

随着时间推演,无论结果如何,都将呈现二者其一的明显态势,从而恢复“确定性”。

来源:江宁知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