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金秋柿子红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01 04:43 1

摘要:1949年12月12日,应周恩来总理和众多文学界老友的诚挚邀请,老舍终于回到阔别十余载、魂牵梦萦的故乡北京。为安顿家人并静心写作,他用自己的稿费在东城迺兹府丰盛胡同(今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19号)购置了一处小四合院。老舍在这里生活、工作了十几年,他归国后的全部作

转自:团结报

□杨泽宇

“秋天一定要住北平。”老舍曾写道,“天堂是什么样子,我不晓得,但是从我的生活经验去判断,北平之秋便是天堂。”

1949年12月12日,应周恩来总理和众多文学界老友的诚挚邀请,老舍终于回到阔别十余载、魂牵梦萦的故乡北京。为安顿家人并静心写作,他用自己的稿费在东城迺兹府丰盛胡同(今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19号)购置了一处小四合院。老舍在这里生活、工作了十几年,他归国后的全部作品几乎都是在这个小院里创作的。

这里在清乾隆年间被叫作“风筝”胡同,清末改称“丰盛”胡同,民国沿用。1965年整顿地名时,因与西城区丰盛胡同重名,遂更名为“丰富”胡同。此处毗邻东皇城根与王府井大街,北接大草厂胡同,南通灯市口西街,东临富强胡同,西靠康健胡同,与当时的全国文联和中国作协、北京市文联、首都剧场等老舍经常往来的单位相距不远,位置十分便利。

乔迁之初,院内仅有一棵枣树。老舍与夫人胡絜青便带着孩子们一同栽花植树,装点家园。自此四季流转出不同的风景:春有大丽花、太平花、荷包牡丹争艳;夏有月季、荷花、昙花、玉簪花暗送幽香;秋天菊香满院;冬日则有水仙、银星海棠伴他们度过漫漫寒冬……最令小院声名远播的,还是老舍夫妇亲手栽下的两株柿树。每到深秋,火红的果实挂满枝头,宛若一盏盏小红灯笼,将小院映照得温馨明亮,“丹柿小院”由此得名。

莳花弄木本是老北京人生活中的雅事,其中亦有许多讲究。俗语有云:“桑松柏梨槐,不进府王宅”,说的就是种树的禁忌。北京人更偏爱那些春华秋实、寓意吉祥的树种,譬如:枣与石榴象征“早”生贵子、多子多孙;丁香、海棠寄托文人雅兴;“柿”与“事”同音,取“事事如意”“诸事遂心”之意,因而成为许多老北京庭院里最受青睐的树种。据说,这两棵柿树是当年特意托人从西山林场移植过来,品种为“火晶柿子”。这种柿子果小色红,晶莹透亮,皮薄无核。初栽时树苗不过拇指粗细,不到十年,已亭亭如盖、绿荫满庭。老舍女儿舒济回忆:“春天柿花开时,招来蜜蜂数千只,全院一片嗡嗡声,重如轰炸机。秋天满树硕果,非常壮观。”

花香不仅引来了蜂蝶,更招来了四方宾朋。每逢花期,丹柿小院必定高朋满座。送奶送报的小伙、街坊邻里,一进门总会情不自禁叹一声“好香!”老舍定会走出来迎接他们,还要请进客厅喝一碗香片。若是再多夸几句,主人保准会喜滋滋地捧上两盆花亲自送上府去。老舍还喜欢邀友人来家中小聚,饭菜虽不名贵,却尽是地道的京味儿——芥末墩儿、芝麻酱炖黄花鱼、天福号的什锦苏盘……白酒、黄酒、洋酒敞开供应。大家围坐树下,在花香与笑语中把酒言欢。

“七月枣、八月梨、九月柿子红了皮。”每年柿子成熟,老舍总会按老北京的习俗,将丰收的果实挨家挨户赠予朋友邻居,谓之“送树熟儿”。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看见有人拿走自己的劳动成果,父亲心里特别喜欢。”舒乙的回忆里,满含着父亲与人分享的喜悦。

在老舍看来,柿树好打理,不招虫,旱涝保收,是名副其实的“铁杆庄稼”。他曾援引《酉阳杂俎》中柿子有“七绝”之说:“这‘七绝’的头一条便是长寿。其次是多荫、无鸟巢、少虫蠹、霜叶可玩、落叶可以写字。不过,最要紧的是,‘实可食’,它是木本粮食。”他清楚记得在齐鲁大学教书时,“农民靠柿子卖个零花钱。做柿饼时,镟下来的柿子皮也得掺上谷子摊成带糠的煎饼。他们进城卖柿子,带的就是那种干粮”。在旧社会遇上荒年,柿子就是农民的“救命粮”。正是这份对民间疾苦的感同身受,塑造了老舍的文学品格与人生信念。

老舍出身满族正红旗,生于农历小年,翌日立春,故名“庆春”。后将姓氏拆分,自取“舍予”为字,意为“舍弃自我,奉献一生”。极有可能,在作品《老张的哲学》正式署名“老舍”之前,朋友们便已经这样称呼他了。

“我昔生忧患,愁长记忆新。童年习冻饿,壮岁饱酸辛。”正是老舍早年生活的真实写照。幼年家道中落,降生时险些夭折,母亲无奶,靠米糊将他喂活。父亲战死于庚子之乱,一家人全靠母亲帮人洗衣缝补勉强度日。在《我的母亲》一文中,老舍深情写道:“我的真正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九岁那年,命运迎来转机。父亲故交刘寿绵资助他上学读书。这位被老舍亲切称为“刘大叔”的恩人,后来散尽家财,出家为僧。老舍在缅怀文章《宗月大师》中写道:“没有他,我也许一辈子也不会入学读书。没有他,我也许永远想不起帮助别人有什么乐趣与意义。”从受助者到施助者,老舍用一生践行“舍予”的真谛。

当年在丹柿小院斜对面曾有一座“瞎子庙”,里面住了许多盲艺人,他们在旧社会靠沿街卖唱和替人算命为生。新中国成立后,大家思想觉悟提高了,盲艺人们面临“失业”的困境。老舍天天从这里经过,经常和盲人聊天,他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在老舍倡议下,1950年12月成立了盲艺人讲习班。他不仅亲自主持开学典礼,还把北大教授罗常培、作家赵树理等拉来授课,并组织盲艺人参加义演。老舍作了振奋人心的开场白:“在旧社会,盲人受歧视,生活在最底层。新社会,穷人成了国家的主人。盲人是人,他们也是祖国的主人。”台下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当老舍晚上下班回家,住在街上的盲人们听到拄着拐杖的脚步声,都会点亮屋里的灯,然后站在各自的大门前,为他照亮门前的那段路,多少年从未错过,直到老舍生命的终点。

在万物萧瑟之时,那年年如约而至的满树丹柿,也曾为他点亮一盏盏小小的灯笼,照亮并温暖着这位作家所深爱的人间。如今,树犹如此,庭院依旧。当人们凝望那一片火红时,仿佛仍能看见那位名唤“舍予”的主人,将他全部的生命与热爱回馈给了这片土地。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