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真人秀明星的流量逻辑撞上航天领域的科学事实,一场荒诞的争议在 10 月 30 日骤然发酵。美国真人秀《卡戴珊家族》最新一集中,金・卡戴珊公开宣称阿波罗登月是 “骗局”,这番言论随即引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火速回应,用一句斩钉截铁的 “确实去过 6
当真人秀明星的流量逻辑撞上航天领域的科学事实,一场荒诞的争议在 10 月 30 日骤然发酵。美国真人秀《卡戴珊家族》最新一集中,金・卡戴珊公开宣称阿波罗登月是 “骗局”,这番言论随即引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火速回应,用一句斩钉截铁的 “确实去过 6 次”,戳破了这场由断章取义引发的舆论风波。
卡戴珊在节目中与演员莎拉・保罗森交谈时,将自己的质疑建立在所谓的 “采访证据” 之上。她声称研读了大量关于巴兹・奥尔德林(阿波罗 11 号宇航员)和尼尔・阿姆斯特朗的文章与访谈,甚至暗示奥尔德林 “年纪大了,说话开始含糊”,以此佐证自己的怀疑。
金・卡戴珊
她的核心 “论据”,是一段据称来自奥尔德林的访谈内容 —— 当被问及 “最可怕的时刻是什么” 时,奥尔德林回应 “没有什么可怕的时刻,因为那件事根本没发生”。卡戴珊据此断言:“我认为我们没有(登月)。我认为那是假的…… 上网看看吧,你自己看看。”
但这一 “证据” 从根源上站不住脚。路透社早有报道澄清,奥尔德林虽曾多次在访谈中谈及登月直播的技术细节,却从未否认过阿波罗任务的真实性。航天领域研究者指出,类似 “根本没发生” 的表述,极可能是对特定语境的截取 —— 例如奥尔德林或许在讨论某个未执行的备用方案,而非登月本身。这种断章取义的解读,恰是阴谋论传播的典型套路。
节目播出数小时后,NASA 代理局长肖恩・达菲便在社交平台 X 上直接 “点名回应”。他转发节目片段并明确表态:“是的,金・卡戴珊,我们以前确实去过月球 ——6 次!” 这句简短有力的回应,既是对质疑的直接驳斥,也是对阿波罗计划历史的重申。
阿波罗登月照片
达菲的回应并未止步于澄清事实,更借机锚定 NASA 的未来布局:“阿尔忒弥斯计划将在总统领导下重返月球。我们赢得了上一场太空竞赛,我们也将赢得这一场。” 这一表态并非空穴来风 —— 就在争议发生前 5 天,NASA 刚宣布 “阿尔忒弥斯 2 号” 任务的 “猎户座” 飞船与 “太空发射系统” 完成对接,为 2026 年的载人绕月飞行奠定基础。从 1969 年首次登月到如今重启探月计划,NASA 用持续的行动链条回应了质疑。
事实上,阿波罗计划的真实性早已被多重证据锁定。除了 6 次登月任务留下的轨迹,更有 2 万家企业、200 多所大学、40 余万科技人员参与其中,且全程处于前苏联的监测之下 —— 如此庞大的工程体量,根本不存在长期保密的可能。而卡戴珊提及的 “网络视频疑点”,如 “国旗飘扬”“没有星光” 等,也早已被科学破解:国旗晃动源于旗杆震动(月球真空环境下阻力极小),无星光则是因相机短时曝光聚焦强光月表所致。
阿波罗登月照片
卡戴珊的质疑,本质上是阿波罗登月阴谋论的 “现代翻版”。这种论调自 1968 年阿波罗 8 号任务时便已出现,核心观点宣称登月是 “好莱坞影棚拍摄的骗局”。尽管 1999 年盖洛普调查显示 89% 的美国人相信登月真实性,但探索频道的调查仍发现有 20% 的民众对此存疑。
在流量至上的时代,这类争议更易被放大。卡戴珊作为社交媒体粉丝超 3 亿的公众人物,其言论无需严谨论证便能引发病毒式传播 —— 即便她既无航天知识背景,也未对所谓 “证据” 做基本核查。这种 “凭感觉质疑” 的行为,不仅消解了科学事实的严肃性,更可能误导公众对航天工程的认知。
截至 10 月 31 日,卡戴珊方面尚未对 NASA 的回应作出回应。但这场争议留下的思考远未结束:当真人秀的娱乐逻辑入侵科学领域,当断章取义的 “证据” 挑战数十年的工程实践,如何守住事实的底线?或许正如 NASA 用 6 次登月和阿尔忒弥斯计划所证明的 —— 真正的答案,永远在脚踏实地的探索里,而非流量明星的随口一说中。
来源:链接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