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开国八大功臣:李渊杀3个,李世民杀4个,最后一位结局如何?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4 09:21 1

摘要:有时候想想,历史还真会捉弄人。风光一时的英雄,当年呼风唤雨,转眼命运却杀了个回马枪。大唐江山一开局八大功臣,照理说,得名流千古、儿孙绕膝,可结局捋下来,你会发现“善终”这俩字,特别稀缺。陪着李渊、李世民从血雨腥风里一路打出来的老伙计们,最后一个接一个被整治得凄

有时候想想,历史还真会捉弄人。风光一时的英雄,当年呼风唤雨,转眼命运却杀了个回马枪。大唐江山一开局八大功臣,照理说,得名流千古、儿孙绕膝,可结局捋下来,你会发现“善终”这俩字,特别稀缺。陪着李渊、李世民从血雨腥风里一路打出来的老伙计们,最后一个接一个被整治得凄凉收场。有的惨死于刀下,有的摔死在风言风语里,你要真信“功高难养”,还真是半点没错——可谁又舍得不为他们唏嘘一句?

你要追溯这出权谋剧的序幕,就得从隋末那阵说起。隋炀帝整天折腾,百姓饥馑,十八路反王遍地都是。太原城外一片乱麻,李渊不动声色,请客喝酒、看戏拍马,两边游说着人心。真正的动静,其实在城里他的小院里:刘文静、裴寂、杜伏威……这些后来被大唐铭记的名字,都凑在了一张桌子上,连家乡的驴肉火烧都没吃上,就商量着如何翻江倒海。

那会儿,李渊其实心里也虚。他做晋阳留守表面上风风光光,暗地里其实天天提心吊胆。几个心腹各有看家本事——刘文静脑子灵门清,能在晚上画军机图纸的那种;裴寂有一套,说难听点儿,“混得开”,吃喝应酬没他搞不定的人。杜伏威,光听名字你都觉得他能冲锋陷阵,人家确实刀口舔血,领着弟兄们硬是在混乱局势下打出名号。至于后头的李君羡、张亮……我老家那边老人还常讲,“人要实在,干大事不飘”——这些人基本都挂得上边。

其实,说“八大将”,外面人热闹,内里是秋后算账。张亮有天私下里跟裴寂喝了一回酒,说自己家里背水一战,全凭李渊赏识。裴寂乐呵呵地笑,转头和刘文静打麻将一样琢磨怎么看住老张。风风火火闹腾到618年夏天,这一群人就把长安给拿下来了。谁能想到,这才奏了一曲凯歌,麻烦跟着就来了。

李渊坐上龙椅,气场变了。自己兄弟、老部下,仿佛一夜之间全成了“疑点”。别看那会儿刘文静前途无量,谁能料到一顿酒喝高了居然自曝祸端?史书里写:“酒后失言,”其实仔细想想,这不就是跟身边兄弟牢骚几句嘛,可没想到同宴的人根本不是个心直口快的朋友。第二天,裴寂就递了话给李渊。说实话,每每想到这,我都忍不住想:那些门客幕僚的房间角落,是不是比宫门外还冷?

尽管李世民当时还试图说几句好话,架不住李渊多疑,果断收拾了刘文静。那一年,城里连夜灯都格外黯淡。自那以后,大唐高官们聚会就再没人敢喝醉,做事做人的尺度变了。别以为只是一桩旧案,历史里那股“兔死狐悲”的寒意,怕是没人体会得比那些功臣更深。

杜伏威的事儿更憋屈。正史录一句“部下辅公祏起兵反”,听着温柔,实际相当于自己人揉着造反的名头,把老板卖了个干净。杜伏威托付给李渊的不是家产,是半条命。可李渊怕麻烦,又不肯多问,一气之下剥了官爵。你试试想啊,今天开会还说“老杜真棒”,明儿人家成了阶下囚。杜伏威后来郁郁而终,实际上跟被流放也没多大本质区别。我小时候听到家里老人讲,河北那地方,逢年过节还有人为杜伏威抬棺,意思是替他鸣冤呐。

朝廷气氛变得更压抑,这事有点像过年后大家都不敢随便聚餐,怕一言不慎被记恨。到了唐朝中后期,你问任哪位高官哪能不睡觉前掂量自己明天命在不在手?李家父子,疑心都快长出刺啦。

最动荡的还是玄武门事变。李世民那时羽翼渐丰,和太子李建成的较劲,从家宴明争一直扩展到帐下各路干将。罗艺、薛万彻说到底是“眼见朝堂起风云,心里多云转阴”。坊间还说过——谁也不愿真做“站错队”的那一个,可到了六月那天,皇城西北,短兵相接,“劈里啪啦”几响,兄弟情分碎了。

结果玄武门变天,李世民上位。很多人都觉得他会秋后算账,罗艺、薛万彻完了。可李世民偏偏装出一副“雨过天晴”的姿态:没杀人,还重用了这些旧人。罗艺又领兵收复突厥,薛万彻跟着打了几场漂亮仗。满城百姓一度夸“新皇帝器量大”。细想其实不对头,这世道哪有免费大度?那阵儿,谁心里都清楚,一旦新君江山坐稳,功劳牌都像烫手山芋。

再说李君羡。他名字里那个“武”字,赶巧了,和坊间谣言不沾不行。宫里出了所谓“将有武王代唐”流言。恰巧李君羡小名是“五娘子”,李世民一听,心里顿时拔凉拔凉地,怕哪天夜里让他“换座”。有意思吧?古人遇事迷信,有时是明知荒诞却也敢拿来杀人立威。李君羡本就老实忠厚,被满朝文武都觉得是“大哥”。临死还不知道自己哪点让皇帝动了杀意。

侯君集起初跟李世民称兄道弟,真到了有儿女私情的亲近。可是政治斗争根本没兄弟。侯君集卷进皇位之争,被扯下马,旁人议论,气氛都虚的。有一回新旧大臣在宫门外碰见彼此,见面都不敢打招呼,生怕哪天被拖成“同案人员”。李世民虽然心里难受,但大局面前容不得私情。六部官员都知道侯君集祖籍在河东,老家的房梁都被人偷偷抹黑过,嚼舌根特别猛,社会气氛想和谐都难。

还有张亮。就会种点萝卜地瓜、小打小闹爱求神拜佛。说难听点,这点小毛病本不该致命,可乱世容易冤枉人。有一回他喝醉了,高声提到自己儿子义气,传成了养义子造反。朝里朝外瞬间风声鹤唳。三司不过问,张亮就进了枷锁。李世民后来为这事还专门留过一手,把全京城有交际“过密”的官僚都交代一遍清查,怕再起幺蛾子。

罗艺的结局是真叫人“拧巴”。表面风光,实则夜晚点灯总得添两根蜡烛。身边有道士说:“你夫人有母仪天下之相。”罗艺想半天,“母仪”不就是正宫皇后么?心乱如麻,最后冲动起兵,自取灭亡。其实那时候,家里老人常叹:“被吓死的比被杀死的多。”恐惧和权谋的合力,比刀砍还致命。

熬到最后的,只有薛万彻。大家都以为他是“赢家”——活到了李治继位。可转眼风声又紧。他和房遗爱勾连谋反,理由都不用深究,结局铁定写进史书“谋反伏诛”。老百姓私下猜测,他是不是早年亲眼见惯了同僚的凄惨命运,心思扭曲到再也不信新皇帝?粤东、西北、江淮的地方志有传,薛家后人到今天还避讳“万彻”二字,说祖上冤死、府门闭户三十年,这种心理阴影都不是三代人能抹去的。

把李氏八大功臣的轨迹串起来看,好像所有信任、知交、忠诚,终究还是抵不过一场“随时翻脸”的大权。这不是哪个人的错误,更像是一代人晚年兜头不散的乌云。他们的亲人,或许日日念叨“一定要低调处事”,可命运还是将他们放在孙山之后。有人感慨,“封建王朝最忌能臣”,这些事例说浅了是制度缺失,说深了,就是人心隔肚皮。

八大将的结尾,有点像骨牌连环倒,声势越响,最后却尽是唏嘘。偶尔翻书时,我就会想,要没人讲述,他们会不会永远只是冷冰冰的名字?可一读他们的故事,总感觉背后还隐约传来一声叹息。活着难,善终难,信任更难。在那个权力密不透风的年代里,谁都成不了赢家。

所以,偶尔也会苦笑:历史里的“功臣”,哪有那么光鲜?有刀痕,有酒味,也有夜里的噩梦。只是无人敢说破罢了。

来源:风趣橘子vy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