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一天刚抵沪准备参赛,第二天在球场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离世,59岁的甄志强走了
前一天刚抵沪准备参赛,第二天在球场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离世,59岁的甄志强走了
讣告来自妻子方心媛
她用他的社交账号发声,时间在10月31日左右,距离事发已十天,语气平静,交代丧礼从简,具体日期地点待定
家属至今未公布具体死因,这一空白让哀悼与猜测并行
消息之所以令人心口一紧,不只是因为名字熟悉
几天前,他还在社交平台晒吃食,笑着说要减肥;
同行调侃“吃独食不胖”,他接话“就是想瘦”,言语间看不出一丝异样
10月20日他飞往上海备战相关赛事,21日打球时倒下,之后一切戛然而止
许多人把他记在《碧血青天杨家将》《剑啸江湖》《雪花神剑》《法证先锋2》《与敌同行》的角色里,尤其《杨家将》里的展昭,俊朗干净,被称“最帅展昭”
演员郭政鸿在评论区只留下一句“真的无法接受”,这种短促的回声,比任何长文都更扎心
一位认识二十年的朋友说原本约好聚一聚,如今只能送他最后一程
网络上更多是难以置信,昨天还在直播带货、唱歌闲聊的人,今天就成了怀念对象
妻子在评论区安慰粉丝,感谢大家,拜托给家人一点安静处理后事
平和的话引来另一重讨论,有网友翻出他过往直播从不提婚姻,被问到时会回避甚至反怼,于是“隐婚”成为争议焦点
有人因此不舒服,也有人选择体谅,认为艺人同样有私人边界
问题摆在这:公众需要知道多少,家属又有权保留多少?
答案恐怕没有一条线能划整齐
把时间线往前推,关于他为何回避婚姻话题,旧事重提
早年那段与年长23岁的名媛赵金卿的恋情,曾把他裹进舆论漩涡,“母子恋”“软饭男”等标签随之而来,事业受挫,情绪受伤,这是公开资料能找到的事实
后来他对感情与婚姻的讨论异常敏感,选择把私人生活藏起来
对不少公众人物而言,这种“收起”是自我保护,也是代价
健康那头,也有线索渐次浮出
多位熟识者称他近几个月因身体不适常去医院检查,但他没有对外透露;
结合当日是在高强度运动中突然发作,不少声音推测为运动诱发的心脏问题
家属没给出医学结论前,任何“定性”都不严谨,这一点需要强调
可“运动诱发心脏病”为什么总在新闻里出现,却很少被日常认真对待?
看几组可核实的数据
《美国医学会杂志》2025年3月的研究显示,2010至2023年间美国马拉松、半马赛事中,运动相关心脏骤停发病率为每10万人0.60例,死亡率从0.39降到0.20,降幅49%,关键是旁观者几乎100%做了CPR并使用AED
这意味着风险从未消失,生死差别常常来自身边的人有没有动手
另一篇《NEJM 循证》综述提醒,长期高强度耐力运动可能带来心肌瘢痕、冠脉粥样硬化、房颤等风险,运动后心肌肌钙蛋白可能短暂超过心梗诊断阈值,超过第99百分位的人群,未来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概率更高
不是反对运动,而是反对忽视身体的“求救信号”
现场处置的重要性,也能从真实案例看见
国内一位有潜在冠脉病变的患者,夏末运动时突发胸闷疼痛、倒地,旁边的医护立刻按压,直到急救车上机,医院迅速开通导管室做了介入,人才保住
这和马拉松赛场上死亡率下降的逻辑一致:有人及时按压,有AED,医疗接力快速衔接
把这些搬进日常,健身房、球馆、社区公园的AED够不够,身边的人会不会按压,才是关键问题
宁阳县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杜立明的建议可以抄在手机备忘录里:突然的高强度运动会给心脏巨大压力,不分年龄,强度要循序渐进;
运动里若出现胸痛、心悸、气短、头晕、过度疲劳,立刻停下就医;
心梗后坏死心肌需6至8周形成瘢痕,这段时间避免劳累,清淡饮食,不饮酒暴饮暴食
这些朴素的话,救命时刻比励志口号更有用
他的人生不只有演戏
曾退圈做生意不顺,后来做过高尔夫教练,社交平台上常晒练球
有人据此推断当天的发作与运动相关,但再次强调,官方未公布死因前,推断只能停在“可能”
需要厘清的边界很简单:对事实的尊重,和对隐私的尊重,同样重要
另一条涌来的情绪是怀旧
许绍雄离开后不久,又送走一位熟脸,许多人开始认真意识到所谓“港剧黄金时代”正在远去
数据摆在那里:TVB黄金年代在编演员老龄化,仍活跃者不多,平均年龄66岁,年轻演员在“市井味”上显得薄,创作土壤变了
屏幕这头的观众,其实是在告别一整代人的气质
告别的方式也在变化,香港殡葬业“视频讣告”订单增长,“数字遗产整理师”成了新职业
信息时代的悼念更及时,也更容易失控,越是信息空窗,越容易滋生阴谋与谣言
为此,相关修订要求公众人物突发死亡在72小时内公布“死因大类”,目的就是减少猜测
这项做法的出发点是公共卫生与秩序,而不是剥夺家属的决定权,如何在透明与私密之间走线,是社会要一起磨合的尺度
回到这次的告别
最刺痛的一点,是“没有预兆”的错觉,其实预警常在,只是没被看见
公众记住的是角色、直播里的热闹、球场上的挥杆,真正要紧的,是平时那点被忽略的监测、那句说出口的不舒服、那台随手可及的AED
来源:海马影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