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原书1卷,后人析为4卷,共60条。《洞冥记》所述远国遐方之事物,都是同汉武帝有关的神仙怪异之事物,全书则围绕武帝求仙这个中心,杂记各种逸闻、仙丹灵药、奇花异木、珍禽怪兽等。
洞冥记
东汉 郭宪撰
《洞冥记》,志怪小说集。又名《汉武洞冥记》、《汉武帝别国洞冥记》、《别国洞冥记》、《汉武帝列国洞冥记》等。
旧题东汉郭宪撰,后人多以为六朝人伪托,均无确证。郭宪,字子横,汝南守(今安徽太和县北)人。王莽朝不仕,光武帝时拜博士,迁光禄勋。
原书1卷,后人析为4卷,共60条。《洞冥记》所述远国遐方之事物,都是同汉武帝有关的神仙怪异之事物,全书则围绕武帝求仙这个中心,杂记各种逸闻、仙丹灵药、奇花异木、珍禽怪兽等。
郭宪在《洞冥记序》中称赞武帝的求仙活动,认为武帝“洞心道教”,“穷神仙之事”,所以武帝“于汉世盛于群主”。他搜集武帝时的传说,以补今籍旧史之阙。洞达神仙冥迹之奥妙。其中有关武帝及东方朔的传说,多为他书所未载,大大充实了有关汉武帝的传说。如关于武帝向东方朔求不老之药的记载,通过东方朔的描述,勾勒了一幅神奇而绮丽的仙山琼阁画面,令人心旷神怡。
本书借助《山海经》等书漫记地理博物的方式,又吸取《汉武故事》等书运用史书的笔法,从而形成了怪异之中又有平实纪事的风格。其描写细致,文字靡丽,铺饰较多,对后代志怪与传奇小说有一定影响。
序
宪家世述道书,推求先圣往贤之所撰集,不可穷尽,千室不能藏,万乘不能载,犹有漏逸。或言浮诞,非政教所同,经文史官记事,故略而不取,盖偏国殊方,並不在录。
愚谓古曩余事,不可得而弃。况汉武帝,明俊特异之主,东方朔因滑稽浮诞,以匡諫洞心於道教,使冥迹之奥,昭然显著。今籍旧史之所不载者,聊以闻见,撰《洞冥记》四卷,成一家之书,庶明博君子该而异焉。武帝以欲穷神仙之事,故绝域遐方,贡其珍异奇物,及道术之人,故於汉世盛於群主也。故编次之云尔。
译文:
我郭宪家世代阐述道书,推算求证先贤圣人撰写的书籍,多的数不完,一千间屋子都传不完,一万匹马也载不光,但还是有遗漏逸散的。有些书话语轻浮怪诞,和圣人的政治教导不同,经文史官记录历史时,因此略过不记载与书,大概偏僻的国家与不同的地方也没有在记录之中。
我觉得从古代流传至今的故事,不可以得到了却舍弃掉。更何况汉武帝是明智俊秀特别神异的皇帝,东方朔靠着滑稽浮诞来匡正进谏洞悉心意在道教上,让幽冥痕迹的秘密,昭告于众人。现在靠着旧史书没有记载的事情,勉强拼凑见闻,编撰成《洞冥记》四卷,写成了自成一家有独到见解的书,群贤因该博览君子之书和怪异之事。汉武帝想要求得神仙的事情,所以让遥远的地方进贡给他奇珍异宝以及有道法的人,所以他在汉代远远强于其他的(西汉)皇帝。因此我会编辑排列这些事情。
卷一
汉武帝未诞之时,景帝梦一赤彘从云中直下,入崇兰阁。帝觉而坐於阁上,果见赤气如烟雾来蔽户牖。望上,有丹霞蓊鬱而起,乃改崇兰阁为猗兰殿。后王夫人诞武帝於此殿。有青雀群飞於霸城门,乃改为青雀门。乃更修饰,刻木为綺橑。雀去,因名青綺门。
译文:
汉武帝还未出生时,景帝梦见一头红猪从云里落下,进入了崇芳阁。景帝醒过来发现自己坐在崇芳阁里,果然有赤龙像雾气一样来到阁边遮蔽了门窗。向上望,有红云浓密的升起,于是改崇芳阁成猗兰殿。后来王夫人在这里生下来武帝。有群青雀在霸城门附近盘飞,就把霸城门改名青雀门。又重新修饰了一下,雕刻木头作为美丽的屋椽。青雀离开后,就改名为青綺门。
东方朔,字曼倩。父张夷,字少平,妻田氏女。夷年二百岁,顏如童子。朔生三日,而田氏死,时景帝三年也。邻母拾而养之。年三岁,天下秘讖,一览暗诵於口,常指撝天下,空中独语。邻母忽失朔,累月方归,母笞之。后復去,经年乃归。母忽见,大惊曰:“汝行经年一归,何以慰我耶?”朔曰:“儿至紫泥海,有紫水污衣,仍过虞渊湔浣,朝发中返,何云经年乎?”母问之:“汝悉是何处行?”
朔曰:“儿湔衣竟,暂息都崇堂。王公飴之以丹霞浆,儿食之太饱,闷几死,乃饮玄天黄露半合,即醒。既而还。路遇一苍虎,息於路傍。儿骑虎还,打捶过痛,虎嚙儿脚伤。”母悲嗟,乃裂青布裳裹之。
朔復去家万里,见一枯树,脱布掛於树。布化为龙,因名其地为布龙泽。朔以元封中游濛鸿之泽,忽见王母採桑於白海之滨。俄有黄眉翁指阿母以告朔曰:“昔为吾妻,托形为太白之精,今汝此星精也。吾却食吞气,已九千余岁,目中瞳子,色皆青光,能见幽隱之物,三千岁一反骨洗髓,二千岁一刻肉伐毛。自吾生,已三洗髓五伐毛矣。”
译文:
东方朔,字曼倩。父亲是东方张夷,字少平,母亲姓田。张夷年纪二百岁了,容颜还像孩子那样。东方朔出生三天,母亲田氏就死了,这一年是景帝三年。邻家妇女把他拣来抚养。东方朔三岁的时候,天上掉下一本秘密谶书,他看了一遍偷偷在口中诵读,常常对着天空指指点点自言自语。
一天邻家妇女忽然丢失了东方朔,几个月以后才突然回来,养母用鞭挞了他。后来又离家出走了,一年后才回来。母亲突然见到他,非常惊讶地说:“你走了一年多才回来一次,怎么能慰藉我对你的爱抚之心?”东方朔说:“儿子我只是去了紫泥海,有紫水弄脏了衣服,我就到虞泉洗了洗,早晨离开家中午就回来了,怎么说是一年了呢?”母亲又问道“你都经过些什么地方?”
东方朔说:“我洗完了衣服,在都崇台休息了一会儿。王公让我吃丹霞浆,我吃了太多太饱了,涨得要死,就喝了半合玄天黄露,立刻就醒了。马上就回来,在路上遇见一只青黑色的老虎在路旁休息。于是我骑着老虎回家,后来因为把它打疼了,老虎把我的脚咬伤了。”母亲心疼地叹气,从青布衣服上扯下一块布来给他裹伤。
东方朔又离家万里,看见一棵枯树,把布衣衫脱下来挂在树上。衣衫却变成了一条龙,于是就把这个地方叫做布龙泽。东方朔在武帝元封年间游览濛鸿之泽,忽然看见王母在白海边上采桑,过了一会儿又见一位黄眉老翁指着王母告诉东方朔说:“她从前是我的妻子,托形为太白金星的精灵,现在你也是这个星的精灵。我拒食人间烟火只吞服气,已经九千多年了,双目中的瞳仁,都是青色的,能看见幽深隐蔽的东西。我三千年翻骨洗髓一次,两千年剥皮拔毛一次。自我出生以来已经三次洗髓五次拔毛了。”
建元二年,帝起腾光台,以望四远。於台上撞碧玉之钟,掛悬黎之磬,吹霜条之篪,唱来云依日之曲。方朔再拜於帝前,曰:“臣东游万林之野,获九色凤雏,涔源丹獭之水赤色。西过洞壑,得沧渊虬子静海游珠。洞壑在虞渊西,虬泉池在五柞宫北,中有追云舟、起风舟、侍仙舟、含烟舟。或以杪棠为杝楫,或以木兰文柘为櫓棹,又起五层台於月下。”
译文:
建元二年,武帝修筑起腾光台,来远望四方。在台上撞碧玉之钟,挂着悬黎之磬,吹奏霜条之篪,歌唱来云依日之曲。东方朔在武帝前拜了两次,说:“我东游到万林之野,获得了九色凤雏,涔源丹獭之河是赤色的。向西经过洞壑,得到了沧渊虬子的静海游珠。洞壑在虞渊西边,虬泉池在五柞宫北面,池中有追云舟、起风舟、侍仙舟、含烟舟。有的用杪棠为桨,有的用木兰文柘为楫,又在月下修筑起五层的高台。”
钓影山去昭河三万里,有云气,望之如山影。丹藿生於影中,叶浮水上。有紫河万里,深十丈,中有寒荷,霜下方香盛。有降灵坛、养灵池、分光殿五间、奔雷室七间、望蟾阁十二丈,上有金镜,广四尺。元封中,有祇国献此镜,照见魑魅,不获隱形。
译文:
钓影山离昭河三万里,有云气,望上去像山的影子。丹藿生长在影子里,叶子浮在水上。有紫河长万里,深达十丈,里面生长着寒荷,霜荷下方香气繁盛。有降灵坛、养灵池、分光殿五间、奔雷室七间、望蟾阁十二丈,上面有金镜,宽四尺。元封年间,有祇国进献了这镜子,可以照见魑魅,让他们不能隐形。
都夷香如枣核,食一片,则历月不飢。以粒如粟米许,投水中,俄而满大盂也。
译文:
都夷香像枣核一样,吃了一片,那么过了一个月也不会饿。把粟米大小的一小粒,放到水里,一会会就胀满了一个大盆。
甘泉宫南昆明池中,有灵波殿七间。皆以桂为柱,风来自香。帝既耽於灵怪,常得丹豹之髓、白凤之骨,磨青锡为屑,以苏油和之,照於神坛,夜暴雨光不灭。有霜蛾,如蜂赴火,侍者举麟须拂拂之。
译文:
甘泉宫的昆明池里,有七间灵波殿。都用桂木做柱子,风吹过自然有香气。武帝沉迷于灵怪之事后,经常得到丹豹之髓、白凤之骨,磨青锡的屑,用苏油和开,来照亮神坛,晚上下暴雨火光也不灭。有霜蛾,像蜂群一样赴火而来,侍者举着麟须拂拂去它们。
元光中,帝起寿灵坛。坛上列植垂龙之木,似青梧,高十丈,有朱露,色如丹汁,洒其叶,落地皆成珠。其枝似龙之倒垂,亦曰珍枝树。此坛高八丈,帝使董謁乘云霞之輦以升坛。至夜三更,闻野鷄鸣,忽如曙,西王母驾玄鵉,歌春归乐,謁乃闻王母歌声而不见其形。歌声绕梁三匝乃止,坛傍草树枝叶或翻或动,歌之感也。四面列种软枣,条如青桂。风至,自拂阶上游尘。
译文:
元光年间,武帝修建起寿灵坛。坛上排列种植垂龙之木,样子像是青梧,高十丈,有朱露,颜色像丹汁,洒落在叶子上,落到地上都变成了珠子。树的枝条像是倒垂的龙,也叫珍枝树。这寿灵坛高八丈,武帝派董謁乘坐云霞之輦上坛。
到了晚上三更时,听到野鸡鸣叫,忽然和天亮了一样,西王母驾着玄鵉,唱着春归乐,董謁听到了王母的歌声却没看见她的身形。歌声绕梁三圈才停下来,坛傍边的草树枝叶有的翻腾有的舞动,都是被歌感化了。(寿灵坛)四面排列种植了软枣,枝条像青桂一样。有风来了,会自己拂去台阶上的浮尘。
董謁,字仲玄,武都郁邑人也。少好学,尝游山泽,负挟图书,患其繁重。家贫,拾树叶以代书简,言其易卷怀也。编荆为床,聚鸟兽毛以寢其上。
译文:
董謁,字仲玄,是武都郁邑人。年轻时好学,曾经游览山泽,背负携带图书,嫌弃书籍繁多沉重。家里贫困,就捡拾树叶用来代替书简,说这树叶容易卷起来藏在里怀。编织荆条做床,收集鸟兽毛垫着然后睡在上面。
波祗国,亦名波弋国。献神精香草,亦名荃蘼,亦名春芜。一根百条,其间如竹节,柔软,其皮如弦,可为布,所谓春芜布,亦名香荃布,坚密如紈冰也。握一片,满室皆香,妇人带之,弥有芬馥。
译文:
波祗国,也叫波弋国。献上了神精香草,也叫荃蘼,又叫春芜。一根根须百根枝条,当中和竹节一样,柔软,树皮像弦,可以用来织布,就是所谓的春芜布,也叫香荃布,(这种布)坚固细密的像紈冰一样。拿了一片,满屋子都是香气,妇人带上了,更加芬芳馥郁。
翕韩国献飞骸兽,状如鹿,青色。以寒青之丝为绳繫之。及死,帝惜之而不瘞,掛於苑閂。皮毛皆烂朽,惟骨色犹青。时人咸知其神异,更以绳繫其足。往视之,唯见所繫处存,而头尾及骨皆飞去。
译文:
翕韩国进献了飞骸兽,样子像鹿,青色的。用寒青的丝线做为绳索系着。等到飞骸兽死了,武帝非常喜欢它不愿埋葬,挂在花苑的门闩上。皮毛都腐烂枯朽了,只有骨头的颜色仍是青的。当时人都知道它的神异,又用绳子绑住它的脚。再去看他的时候,只见到绑着的地方还在,头尾和骨都飞走了。
旦露池西有灵池,方四百步。有连钱荇、浮根菱、倒枝藻。连钱荇,荇如钱文;浮根菱,根出水上,叶沉波下,实细薄,皮甘香,叶半青半白,霜降弥美,因名青冰菱也;倒枝藻者,枝横倒水中,长九尺余,如结网,有野鸭、秋鳧及鸥鷖来翔水上,入此草中,皆不得出,如繒网也。亦名水网藻。中有转羽舫、逐龙舫、凌波舫,帝尝游宴於此。
译文:
旦露池西边有灵池,大约四百步方圆。有连钱荇、浮根菱、倒枝藻。连钱荇,荇叶上有像钱的花纹;浮根菱,根露在水上,叶沉在波浪下,菱实细薄,皮甘甜有香,叶子半青半白,霜降之后仍然美丽,所以叫青冰菱也;倒枝藻,枝条横倒在水中,长度九尺多,像织网一样,有野鸭、秋鳧以及鸥鷖来在水上掠过,进到这种草里,都出不来了,和丝网一样。又叫水网藻。灵池里有转羽舫、逐龙舫、凌波舫,武帝曾经在这里游玩宴饮。
汉武洞冥记 卷二
元鼎元年,起招仙阁於甘泉宫西。编翠羽麟毫为帘,青琉璃为扇,悬黎火齐为床,其上悬浮金轻玉之磬。浮金者,色如金,自浮於水上;轻玉者,其质贞明而轻。有霞光綉,有藻龙綉,有连烟綉,有走龙锦,有云凤锦,翻鸿锦。阁上烧荃靡香屑,烧粟许,其气三月不绝。进■〈山房〉嵻细枣,出■〈山房〉嵻山,山临碧海上,万年一实,如今之软枣。咋之有膏,膏可燃灯,西王母握以献帝。燃芳苡灯,光色紫,有白凤、黑龙、馵足来,戏於阁边。有青鸟,赤头,道路而下,以迎神女。神女留玉釵以赠帝,帝以赐赵婕妤。至昭帝元凤中,宫人犹见此釵。黄諃欲之,明日示之,既发匣,有白燕飞升天。后宫人学作此釵,因名玉燕釵,言吉祥也。
译文:
元鼎元年,汉武帝在甘泉宫西面修起了招仙阁。编织翠鸟的羽毛与麒麟的毫毛做帘子,青琉璃做扇,悬黎火齐这种美玉宝石做床,床上悬挂着浮金轻玉做的磬。浮金,色责像金,能自浮水上;轻玉,质的透明而又比一般的玉石轻。还有霞光綉,藻龙綉,连烟綉,走龙锦,云凤锦和翻鸿锦。
阁上焚烧荃靡香屑,烧了粟米这么大的一粒,烟气三月不绝。进献了■〈山房〉嵻细枣,产自■〈山房〉嵻山,山在碧海之上,万年生一果,和现在的软枣很像。咬了会有膏,膏可以点灯,西王母握着送给武帝。点燃芳苡灯,灯光是紫色的,有白凤、黑龙、馵足来,在阁边嬉戏。有青鸟,赤头,沿着道路走下,来迎接神女。神女留下了玉釵赠给武帝,武帝就把他赐给了赵婕妤。到了汉昭帝的元凤年间,宫人还能见到这个钗子。黄諃想要它,第二天给她看时,一打开匣子,就有白燕飞翔升天。后来宫人学着这个釵的样式制作钗子,因故命名为玉燕釵,说是这名字吉祥。
元鼎五年,郅支国贡马肝石百斤。常以水银养之,內玉柜中,金泥封其上。国人长四尺,惟饵此石而已。半青半白,如今之马肝。舂碎以和九转之丹,服之,弥年不飢渴也。以之拂髮,白者皆黑。帝坐群臣於甘泉殿,有髮白者,以石拂之,应手皆黑。是时公卿语曰:“不用作方伯,惟须马肝石。”此石酷烈,不和丹砂,不可近髮。帝寢灵庄殿,召东方朔於青綺,窗不隔綈紈,重幕,问朔曰:“汉承庚运,火德,以何精瑞为祥应?”朔跪而对曰:“臣常至吴明之墟,是长安东过扶桑七万里,有及云山。山顶有井,云起井中,若土德王黄云出,火德王赤云出,水德王黑云出,金德王白云出,木德王青云出。此皆应瑞德也。”帝曰:“善”。
译文:
元鼎五年,郅支国进贡了百斤马肝石。一直用水银温养着,装在玉柜中,上面用金泥封着。郅支国人身高四尺,只吃这石而已。(石头)半青半白,很像是马肝。舂碎了和着九转之丹,吃下去,好几年都不会飢渴。用它拂过头髮,白发都变黑了。武帝让群臣坐在甘泉殿里,有髮白的人,用马肝石拂过,应手就变黑了。
当时的公卿都说:“不用作方伯,只要马肝石。”这种石性质酷烈,不加入丹砂,不可靠近头髮。武帝睡在灵庄殿,在青綺宫召见东方朔,窗开着没有隔綈紈两重幕布,武帝问东方朔说:“汉承庚运,是火德,有那种精瑞作为吉祥的照应?”
东方朔跪着回答说:“臣曾经去过吴明之墟,在长安往东过扶桑七万里,有座及云山。山顶有井,云起井中,如果土德成王则有黄云出,火德成王则赤云出,水德成王则黑云出,金德成王则白云出,木德成王则青云出。此些现象都是应照了瑞德。”武帝说:“好啊”。
元封中,起方山像,招诸灵异,召东方朔言其秘奥。乃烧天下异香,有沉光香、精祗香、明庭香、金磾香、涂魂香,外国所贡青楂之灯。青楂木有膏,如淳漆,削置器中,以蜡和之涂布,燃照数里。
起神明台,上有九天道金床、象席,虎珀镇杂玉为簟。帝坐良久,设甜水之冰,以备洪濯酌。瑶琨碧酒,炮青豹之脯。果则有涂阴紫梨、琳国碧李,仙眾与食之。
译文:
元封年间,武帝修筑了方山像,召唤诸多灵异,召见东方朔谈论隐秘神奥的事情。于是点燃天下异香,有沉光香、精祗香、明庭香、金磾香、涂魂香,外国所进贡的青楂之灯。青楂木有膏,像淳漆,一样,削下了放置在器物中,混合着蜡涂在布上,燃烧时可以照亮数里。
武帝修筑起神明台,台上有九天道金床、象牙席,琥珀镇杂玉为席。武帝坐了很久,摆设了甜水做成的冰,以备清洗饮用。瑶琨碧酒,炮青豹的肉脯。水果有涂阴紫梨、琳国碧李,众多仙人一起吃了。
吠勒国贡文犀四头,状如水兕。角表有光,因名明犀。置暗中,有光影,亦曰影犀。织以为簟,如锦綺之文。此国去长安九千里,在日南。人长七尺,被髮至踵,乘犀象之车。乘象入海底取宝,宿於蛟人之舍,得泪珠。则蛟所泣之珠也,亦曰泣珠。
甜水去虞渊八十里,有甜溪,水味如蜜。东方朔游此水,得数斛以献帝。投水於井,井水常甜而寒,洗沭则肌理柔滑。
瑶琨,去玉门九万里,有碧草如麦,割之以酿酒,则味如醇酎,饮一合,三旬不醒。但饮甜水,隨饮而醒。
译文:
吠勒国进贡了文犀四头,样子像是水牛。角表面有光,所以叫明犀。放到暗的地方,会有光影产生,所以也叫影犀。织成席子,像锦綺的花纹。这个国家离长安九千里,在日南那里。人高七尺,被散头髮长到脚跟,乘坐犀象拉的车。乘着大象进入海底取宝,住宿在蛟人的屋舍中,所得的泪珠。就是蛟哭泣留下的珠子,也叫泣珠。
甜水离虞渊八十里,有甜溪,水的味道像蜜。东方朔在水边游历,得到了数斛甜水献给武帝。把这水倒进井里,井水一直冷冽甜蜜,用来洗漱就会使肌理柔滑。
瑶琨,离玉门关九万里,有碧草和麦子一样,割下来酿酒,酒的味道像醇酎美酒,喝下一合,三十天都不醒。但只要喝下甜水,一喝就醒。
涂山之背,梨大如升,或云斗。紫色,千年一花,亦曰紫轻梨。
琳国去长安九千里,生玉叶李,色如碧玉,数十年一熟,味酸。昔韩终常饵此李,因名韩终李。
元封三年,大秦国贡花蹄牛。其色驳,高六尺,尾环绕其身,角端有肉,蹄如莲花,善走,多力。帝使輦铜石,以起望仙宫,迹在石上,皆如花形,故阳关之外花牛津,时得异石。长十丈,高三丈,立於望仙宫,因名龙钟石。武帝末,此石自陷入地,唯尾出土上,今人谓龙尾墩也。
帝好微行,於长安城西,夜见一螭游於路。董竭曰:“昔杰媚末喜於膝上,以金簪贯玉褵腹为戏。今螭腹余金簪穿痕,安非此耶?”曰:“白龙鱼麟,网者食之。”帝曰:“试我也。”
译文:
涂山的背后,有梨大的和升一样,也有人说大的和斗一样。是紫色的,千年开一花,也叫紫轻梨。
琳国离长安九千里,生长有玉叶李,色泽如同碧玉,几十年熟一次,味道很酸。以前韩终经常吃这李,所以得名韩终李。
元封三年,大秦国进贡花蹄牛。牛的毛色斑驳,高六尺,尾巴环绕身体,角的顶端有肉,蹄子如同莲花,善于行走,力气很大。武帝让它拉铜石,来造望仙宫,蹄痕留在头石上,都是花朵的形状,以前阳关外的花牛津,有一次找到了奇异的石头。长十丈,高三丈,立在了望仙宫,所以得名龙钟石。武帝末年,这块石头自己陷入地里,只有尾部露出土上,现在人称为龙尾墩。
武帝喜欢微服私访,(有一次)在长安城西面,晚上看见一只螭在路上游动。董竭说:“从前夏桀宠幸末(妹)喜曾把她抱在膝上,用金簪刺穿玉螭的肚子玩。现在这条螭肚子上还留着金簪穿孔的痕迹,非这就是那条夏桀时代的螭吧?”又说:“白龙鱼虾,只要落网都被吃掉。”武帝说:“这是在试我啊。”
元封四年,修弥国献驳骡,高十尺,毛色赤斑,皆有日月之象。帝以金埏为锁绊,以宝器盛芻以饲之。
元封五年,勒毕国贡细鸟,以方尺之玉笼盛数百头,形如大蝇,状似鸚鵡,声闻数里之间,如黄鵠之音也。国人常以此鸟候时,亦名曰候日虫。帝置之於宫內,旬日而飞尽,帝惜,求之不復得。明年,见细鸟集帷幕,或入衣袖,因名蝉。宫內嬪妃皆悦之,有鸟集其衣者,輒蒙爱幸。至武帝末,稍稍自死,人犹爱其皮。服其皮者,多为丈夫所媚。
译文:
元封四年,修弥国进献驳骡,高十尺,毛色红有斑,斑都是日月的样子。武帝以金埏作为拴锁住它,以宝器盛草料来饲养它。
元封五年,勒毕国进贡细鸟,用一尺见方的玉笼装了数百头,和大蝇一样,长得像鸚鵡,几里之内都可以听到声音,像是黄鵠的声音。勒毕国人常用这鸟来报时,也叫做候日虫。武帝把鸟放在了宫里,十天内就飞光了,武帝很喜欢(这种鸟),求之不复得。第二年,见到细鸟聚集在帷幕,有的钻入了衣袖,所以叫蝉。宫里的嬪妃都喜欢它们,有鸟聚集在衣服上的人,就会蒙受武帝的喜爱宠幸。到了武帝末年,鸟群慢慢的自己老死了,人们还是很喜欢它们的皮。穿上它们皮的(女)人,多被丈夫喜爱。
勒毕国,人长三寸,有翼,善言语戏笑,因名善语国。常群飞往日下自曝,身热乃归。饮丹露为浆。丹露者,日初出有露汁如珠也。
太初二年,东方朔从西那汗国归,得声风木十枝献帝。长九尺,大如指。此木临因桓之水,则《禹贡》所谓因桓是也。其源出甜波。树上有紫燕黄鵠集其间,实如油麻风,吹枝如玉声,因以为名。帝以枝遍赐尊臣,臣有凶者,枝则汗,臣有死者,枝则折。昔老聃在於周世,年七百岁,枝竟未汗。偓佺生於尧时,年三千岁,枝竟未一折。帝乃以枝问朔,朔曰:“臣已见此枝三过枯死而復生,岂汗折而已哉!里语曰:年未半,枝不汗。此木五千年一湿,万岁不枯。”
译文:
勒毕国,人高三寸,有翅膀,善于言语戏笑,因此得名善语国。经常集群飞往阳光下晒太阳,身体热了才返回。把丹露当水喝。丹露,就是刚刚日出时像珠子一样的露水。
太初二年,东方朔从西那汗国返回,得到了声风木十枝献给武帝。(树枝)长九尺,大如指。这种树长在因桓之水旁边,就是《禹贡》说的那个因桓。它的源头出自甜波。(声风木)树上有紫燕黄鵠翔集其间,果实如同油麻风,吹枝条会发出玉声,因以得名。武帝把枝条赐给各位尊贵的大臣,大臣有凶险的事,枝条就会出汗,大臣有死去的人,枝条就会折断。以前老聃在周朝时,已经七百岁了,树枝居然未出过汗。偓佺生于尧的时代,至今已经三千岁,枝条居然没有折断。武帝于是拿着枝条问东方朔,东方朔说:“我已经见过这枝条很多次枯死又復生,出汗折断算什么!俚语说:年未半,枝不汗。(寿命不到一半,树枝不会出汗。)这树五千年一湿,一万岁不枯。”
偓佺饵松,体逸眸方。足蹑鸾凤,走超腾骧。遗赠尧门,贻此神方。尽性可辞,中智宜将。——《列仙传》
偓佺者,槐山采药父也。好食松实。形体生毛,长七寸。两目更方。能飞行逐走马。以松子遗尧,尧不暇服。松者,简松也。时受服者,皆三百岁者。——《搜神记》
译文
偓佺,槐山的采药鼻祖,喜欢吃松籽。身体上长毛,又厚又长,足有七寸;双眼可以变换朝不同的方向看。这老头身体好,奔走如飞,马都跑不过他。他曾经送给尧松籽,但尧却没空吃。那些当时吃了他松籽的人,都活到了二三百岁。
太初三年,起甘泉望风台。台上得白珠如花一枝,帝以锦盖覆之,如照月矣。因名照月珠,以赐董偃,盛以琉璃之筐。
太初四年,东方朔从支提国来。国人长三丈二尺,三手三足,各三指,多力,善走,国內小山能移之,有涧泉,饮能尽。结海苔为衣,其戏笑,取犀象相投掷为乐。
译文:
太初三年,武帝在甘泉宫修筑望风台。从台上得到像花一样的白珠一枝,武帝用锦缎覆盖它,就想明亮的月亮。所以得名照月珠,用来赐给董偃,装在琉璃筐里。
太初四年,东方朔从支提国回来。那国人身高三丈二尺,三手三足,手上各三指,力气很大,善于奔走,国家里的小山也可以移走,有溪涧泉水,可以喝光。编织海苔做衣服,他们打闹时,拿来犀牛大象互相投掷玩耍。
东方朔游吉云之地,得神马一匹,高九尺。帝问朔:“是何兽也?”朔曰:“昔西王母乘灵光輦以適东王公之舍,税此马游於芝田,乃食芝田之草。东王公怒,弃马於清津天岸。臣至王公之坛,因骑马返,绕日三匝,然入汉关,关犹未掩。臣於马上睡,不觉而玉至。”帝曰:“其名云何?”对曰:“因疾,为名步景。”朔当乘之时,如駑蹇之驴耳。东方朔曰:“臣有吉云草十顷,种於九景山东。二千岁一花,明年应生,臣走请刈之。得以秣马,马终不飢也。”朔曰:“臣至东极,过吉云之泽,多生此草,移於九景之山,全不如吉云之地。”帝曰:“何谓吉云?”朔曰:“其国俗以云气占吉凶,若乐事,则满室云起,五色照人,著於草树,皆成五色露珠,甚甘。”帝曰:“吉云露可得乎?”朔乃东走,至夕而返,得玄露、青露,盛青琉璃,各受五合,跪以献帝。遍赐群臣,群臣得尝者,老者皆少,疾者皆愈。凡五官尝露:董謁、李充、孟岐、郭琼、黄安也。
译文:
东方朔游历了吉云之地,得到了一匹神马,高有九尺。武帝问东方朔:“这是什么动物啊?”东方朔说:“以前西王母乘坐灵光輦来拜访东王公的屋舍,放了这匹马跑去了芝田,还吃了芝田之草。东王公很生气,把马丢在了清津天岸。我到了东王公之坛,就骑着马回来了,绕了太阳三圈,然后进入汉关,关门还没掩上呢。我在马上睡觉,还没醒就到了。”
武帝问:“这马叫什么名字啊?”回答说:“因为很快,就叫步景。”东方朔在骑马的时候,就像骑驴一样的劣马。东方朔说:“我有吉云草十顷,种在了九景山东面。二千岁一开花,明年应该长了,我希望去收割一下。用来喂马,马一直都不会饿。”东方朔说:“我到东极,路过吉云之泽,这草长了很多,移植到了九景之山,(品质)完全比不上吉云之地的。”
武帝问:“什么叫吉云?”东方朔说:“这个国家有用以云气占卜吉凶的风俗,如果发生开心的事,那么满屋子云雾升腾,五色照人,碰到了草树,都变成五色露珠,非常甘甜。”武帝说:“吉云露可以得到吗?”东方朔于是朝东走,到了傍晚才回来,得到了玄露、青露,盛青琉璃,各拿了五合,跪着来献给武帝。(武帝于是)遍赐群臣,群臣能够尝到的,年纪大的都变年轻了,生病的都痊愈了。一共有五位官员尝到了露水(他们是):董謁、李充、孟岐、郭琼、黄安。
李充,冯翊人也。自言三百岁,荷草畚,负《五岳真图》而至。帝礼待之,亦號负图先生也。
孟岐,河清之逸人也。年可七百岁。语及周初事,了然如目前。岐侍周公升坛上,岐以手摩成王足。周公以玉笏与之,岐尝宝执,每以衣袂拂拭,笏厚七分,今锐断,恒切桂叶食之。闻帝好仙,披草盖而来謁帝焉。
郭琼,东郡人也。形貌丑劣,而意度过人。曾宿人家,輒乞薪自照读书。昼眠,眼不闭,行地无迹。帝闻其异,徵焉。
译文:
李充,是冯翊人。自称三百岁了,挑着草畚,背着《五岳真图》来见武帝。武帝用礼对待他,也叫负图先生。
孟岐,是来自河清的隐士。年龄大约七百岁。谈到周朝初年的事,了然就像发生在眼前一样。孟岐服侍周公升坛上,孟岐用手抚摸过周成王的脚。周公把玉笏给他,孟岐曾经非常珍重的拿着,一直用衣袖拂拭,玉笏厚七分,现在已经薄的快断了,他一直切桂叶吃。听闻武帝喜好神仙之事,披着草盖来拜访武帝。
郭琼,是东郡人。形貌丑劣,但是见识与度量不同寻常超过一般人。曾经借宿在别人家,就讨要柴火照明读书。白天睡觉,眼睛不闭,走在地上没有痕迹。武帝听说了他的奇特之处,就征召了他。
黄安,代郡人也。为代郡卒。自云卑猥不获处人间,执鞭怀荆而读书。画地以记数者,夕地成池矣。时人谓黄安年可八十余,视如童子。常服朱砂,举体皆赤,冬不著裘。坐一神龟,广二尺,人问:“子坐此龟几年矣?”对曰:“昔伏羲始造网罟,获此龟以授吾。吾坐龟背已平矣。此虫畏日月之光,二千岁即一出头,吾坐此龟,已见五出头矣。”行即负龟以趋,世人谓黄安万岁矣。
译文:
黄安,是代郡人。在代郡当兵。自称卑贱庸俗在人间,拿着鞭子怀抱荆条读书。他画地来记数,傍晚地面就成池塘了。当时人说黄安年记在八十多岁,看上去像童子。经常服食朱砂,浑身都是赤色的,冬天也不穿裘皮衣服。
他乘坐一头神龟,宽二尺,有人问他:“你坐这龟几年了?”回答说:“以前伏羲刚开始制造罗网,抓了这龟给我。龟背已经被我坐平了。这龟害怕日月的光,二千年才露一次头,我坐这龟,已经见它五次伸头了。”他走路时就背着龟前进,世人都叫他黄安万岁。
卷三
天汉二年,帝升苍龙阁,思仙术,召诸方士言远国遐方之事。唯东方朔下席,操笔跪而进,帝曰:“大夫为朕言乎?”朔曰:“臣游北极,至钟火之山,日月所不照,有青龙衔烛火以照。山之四极,亦有园圃池苑,皆植异木异草。有明茎草,夜如金灯,折枝为炬,照见鬼物之形。仙人寧封常服此草,於夜暝时,輒见腹光通外,亦名洞冥草。”帝令剉此草为泥,以涂云明之馆。夜坐此馆,不加灯烛。亦名照魅草。採以藉足,履水不沉。
译文:
天汉二年,武帝建起苍龙阁,思慕仙术,召集诸多方士谈论遥远国家和地方的事情。只有东方朔离开席位,拿着笔跪下进见,武帝说:“大夫要和我说什么吗?”东方朔说:“臣游历北极,到了钟火之山,日月照不到,有青龙衔着烛火照亮。山的四边,也有园圃池苑,都种植异木异草。有明茎草,晚上像金灯一样,折下枝条做火炬,照见鬼物的形体。仙人寧封经常服用这草,到了晚上天黑的时候,就看见他腹中的光照到外面,也名洞冥草。”武帝下令锉这种草成泥,涂在云明之馆里。晚上坐在这馆里,不用点亮灯烛。也叫照魅草。采来放在脚下,走在水面上不会沉。
有梦草,似蒲,色红。昼缩入地,夜则出,亦名怀莫。怀其叶,则知梦之吉凶,立验也。帝思李夫人之容,不可得,朔乃献一枝,帝怀之,夜果梦夫人。因改曰怀梦草。
有凤葵草,色丹,叶长四寸,味甘,久食令人身轻肌滑。赤松子饵之三岁,乘黄蛇入水,得黄珠一枚,色如真金,或言是黄蛇之卵,故名蛇珠,亦曰销疾珠。语曰:寧失千里驹,不失黄蛇珠。
译文:
有梦草,样子像蒲,红色。白天缩入地下,夜里就冒出来,也叫怀莫。怀揣它的叶,就知到梦的吉凶,马上就会应验。武帝思念李夫人的容颜,又得不到,东方朔就进献了一枝(梦草),帝抱着他(睡觉),夜里果然梦建立夫人。所以改名叫怀梦草。
有凤葵草,丹红色(朱砂色),叶长四寸,味道甘甜,长期食用令人身轻肌滑。赤松子吃了三年以后,乘坐黄蛇进入水中,得到了黄珠一枚,色泽如同真金,有人说是黄蛇之卵,所以叫蛇珠,也叫销疾珠。俗话说:寧失千里驹,不失黄蛇珠。
有五味草,初生味甘,花时味酸,食之使人不眠,名曰却睡草。末多国献此草。此国人长四寸,织麟毛为布,以文石为床,人形虽小,而屋宇崇旷,织凤毛锦,以锦为帷幕也。
鸟哀国,有龙爪薤,长九尺,色如玉。煎之有膏,以和紫桂为丸,服一粒,千岁不飢,故语曰:薤和膏,身生毛。
有掌中芥,叶如松子。取其子置掌中,吹之而生,一吹长一尺,至三尺而止,然后可移於地上。若不经掌中吹者,则不生也。食之能空中孤立,足不躡地。亦名躡空草。
译文:
有五味草,初生时是甜味的,开花时是酸的,吃了让人睡不着,名字却叫睡草。末多国进献这种草。这个国家的人高四寸,织麒麟毛作布,用文石作床,人体型虽小,但是屋子楼宇却崇尚空旷广大,编织凤毛锦,用这种锦作帷幕。
鸟哀国,有龙爪薤,高九尺,色泽如玉。煎了以后有膏,配着紫桂做成丸子,服食一粒,千年不飢,所以说:薤和膏,身生毛。
有掌中芥,叶子和松子应验。拿来它的种子放在掌心,吹一下就生长了,一吹长一尺,到了三尺就停止生长,然后可以移到地上。如果不经过掌中吹气就去种,就不会发芽。吃了能空中孤立,脚不碰地。也叫躡空草。
帝常见彗星,东方朔折指星之木以授帝。帝以木指彗星,星寻则没也。星出之夜,野兽皆鸣。別说谓之兽鸣星。
有紫柰,大如斗,甜如蜜。核紫,花青,研之有汁如漆,可染衣。其汁著衣,不可湔浣。亦名暗衣柰。
有龙肝瓜,长一尺,花红叶素,生於冰谷。所谓冰谷素叶之瓜。仙人瑕丘仲採药,得此瓜,食之,千岁不渴。瓜上恒如霜雪,刮尝,如蜜滓(mì zǐ)。及帝封泰山,从者皆赐冰谷素叶之瓜。
译文:
武帝经常见到彗星,东方朔折下指星之木来授予武帝。武帝用这种木头指着彗星,彗星马上就消失了。彗星出现的晚上,野兽都会鸣叫。有人叫它兽鸣星。
有紫柰,大的和斗一样,甜的和蜜一样。核是紫色的,花青色,研磨后有汁水像漆一样,可以染衣服。这种汁水粘在衣服上,不可清洗。也叫暗衣柰。
有龙肝瓜,长一尺,花是红的叶是白的,生于冰谷。所谓冰谷素叶之瓜。仙人瑕丘仲采药,得到了这种瓜,吃了以后,千年不渴。瓜上一直如同霜雪,刮下来尝尝,像蜂蜜的沉淀物。等到武帝封禅泰山时,随从的人都赏赐了冰谷素叶之瓜。
瑕丘仲者,宁人也。卖药于宁百余年,人以为寿矣。地动舍坏,仲及里中数十家屋临水,皆败。仲死,民人取仲尸,弃水中,收其药卖之。仲披裘而从,诣之取药。弃仲者惧,叩头求哀,仲曰:“恨汝使人知我耳,吾去矣。”后为夫余胡王驿使,复来至宁。北方人谓之谪仙人焉。瑕丘通玄,谪脱其迹。人死亦死,泛焉言惜。遨步观化,岂劳胡驿。苟不睹本,谁知其谪。 ——摘自《列仙传》
【译文】瑕丘仲是宁地人。在宁卖药一百多年,人们都认为他是个寿星。后来地震房屋被损坏,瑕丘仲和乡邻几十家房进了水,都坍塌了。瑕丘仲死去,有人把他的尸体丢到水中,收拾到他制的药拿去卖。瑕丘仲披着毛皮衣跟在后面,到那人跟前取回药。那个抛弃尸体的人很害怕,叩头求饶,瑕丘仲说:“我只是恨你让别人知道了我的真象而已,我要离开这里了。”后来,瑕丘仲作了扶余国国王的使者,又来到了宁地。北方人称瑕丘仲为谪仙人。瑕丘通于幽玄,谪降人间隐藏真迹。别人死他也死,泛尸水中不必怜惜。游观天地变化,哪肯辛辛苦苦做个胡人驿使。如不洞察本源,谁知他是珠光宝气。
帝解鸣鸿之刀,以赐朔。刀长三尺,朔曰:“此刀黄帝採首山之金鋳之,雄已飞去,雌者犹存。”帝临崩,举刀以示朔,恐人得此刀,欲销之。刀於手中化为鹊,赤色,飞去云中。
有鹊衔火於清溪之上,鹊化成龙。
西域献虎龙,高七尺,映日看之,光如聚炬火。有童子遥见有黄鵠,白首,鼓翅於帝前,即方朔。著黄綾单衣,头已斑白。汉朝皆异其神化而不测其年矣。
译文:
武帝解下鸣鸿之刀,来赏赐给东方朔。刀长三尺,东方朔说:“这刀是黄帝采集首山之金鋳造的,雄的已经飞去了,只有雌的还在。”武帝临死之前,举刀来提醒东方朔,害怕他人得到此刀,想要销毁它。刀在手中化为喜鹊,是赤色的,飞进了云中。
有喜鹊衔火在清溪之上,这只喜鹊化为了龙。
西域进献虎龙,高七尺,映这太阳看它,光彩如同聚集起来的炬火。有童子远远看见有黄鵠,白头,在武帝前扇动翅膀,那鸟就是东方朔。穿着黄綾单衣,头发已经斑白了。汉朝人都惊讶于他神奇的变化不知道他已经几岁了。
善苑国尝贡一蟹,长九尺,有百足四螯,因名百足蟹。煮其壳,胜於黄胶,亦谓之螯胶,胜於凤喙之胶也。
帝常夕望,东边有青云起,俄而,见双白鵠集台之上,倏忽変为二神女,舞於台,握凤管之簫,抚落霞之琴,歌青吴春波之曲。帝舒暗海玄落之席,散明天发日之香,香出胥池寒国。地有发日树,言日从云出,云来掩日,风吹树枝,拂云开日光也。亦名开日树。树有汁,滴如松脂也。
译文:
善苑国曾经进贡了一只蟹,长九尺,有百足四螯,所以叫百足蟹。煮它的壳,效果远超黄胶,也叫螯胶,(粘性)胜于凤喙之胶。
武帝经常在傍晚远望,东边有青云起,过会儿,见到两只白鵠飞集台上,突然変成二位神女,在台上起舞,握着凤管之簫,轻抚落霞之琴,歌唱《青吴春波》之曲。武帝舒展暗海玄落之席,散发明天发日之香,这香出自胥池寒国。那地方有发日树,说是太阳从云里出来,云来遮掩太阳,风吹树枝,树枝拂开云让太阳发光。也叫开日树。树有汁水,滴下来像松脂一样。
有玄都翠水,水中有菱,碧色,状如鷄飞,亦名翔鷄菱。仙人鳧伯子常游翠水之涯,採菱而食之,令骨轻,兼身生毛羽也。
有远飞鷄,夕则还依人,晓则绝飞四海,朝往夕还,常衔桂枝之实,归於南山,或落地而生。高七八尺,眾仙奇爱之。剉以酿酒,名曰桂醪。尝一滴,举体如金色。陆通尝饵黄桂之酒。祝鷄公善养鷄,得远飞鷄之卵,伏之名曰翻明鷄如鵠大,色紫,有翼,翼下有目,亦曰目羽鷄。
译文:
有玄都翠水,水里有菱,碧绿色的,样子像鷄在飞,也叫翔鷄菱。仙人鳧伯子经常在翠水之涯游泳,採菱吃,让骨头变轻,而且身体上长出羽毛。
有远飞鷄,傍晚还在依人,拂晓已经飞过了四海,朝去夕回,经常衔着桂枝之实,回到南山,有的果实落地就开始生长。树高七八尺,众多仙人非常喜欢。碾碎了来酿酒,名字叫桂醪。尝一滴,浑身都变成金色。陆通曾经吃过黄桂之酒。祝鷄公善长养鷄,他得到了远飞鷄的蛋,伏之名叫翻明鷄和大雁一样大,紫色,有翅膀,翅膀下有眼镜,也叫目羽鷄。
帝於望鵠台西起俯月台,台下穿池,广千尺,登台以眺月,影入池中,使仙人乘舟弄月影,因名影娥池,亦曰眺蟾台。酌云菹酒,菹以玄草。黑蕨、金蒲、甜蓼,果以青樱、龙瓜、白芋。紫茎、寒蕨、地花、气葛,此葛於地下生花,入地十丈,乃得此葛。其根倒出,亦名金虎鬚,草因名紫鬚葛也。
译文:
武帝在望鵠台西边建起俯月台,台下有池塘穿过,宽有千尺,登台来眺望月亮,月亮的影子映入池中,让仙人乘舟弄月影,所以得名影娥池,也叫眺蟾台。小酌云菹酒,菹用玄草。黑蕨、金蒲、甜蓼,果用青樱、龙瓜、白芋。紫茎、寒蕨、地花、气葛,这种葛在地下开花,深入地下十丈,才能挖的到这葛。它的根倒着生长,也叫金虎鬚,草因此得名紫鬚葛。
影娥池中有游月船、触月船、鸿毛船、远见船,载数百人。或以青桂之枝为棹,或以木兰之心为楫,练实之竹为篙,纫石脉之为绳缆也。石脉出晡东国,细如丝,可縋万斤。生石里,破石而后得。此脉縈绪如麻紵也,名曰石麻,亦可为布也。
影娥池中有鼊龟,望其群出岸上,如连璧弄於沙岸也。故语曰:夜未央,待龟黄。
译文:
影娥池中有游月船、触月船、鸿毛船、远见船,载数百人。有的用青桂之枝作棹,有的用木兰的芯作楫,结果的竹子作篙,搓石脉作绳缆。石脉产自晡东国,细如丝,可拉万斤。生长在石头里面,破开石头后能得到。这种石脉的丝线缠绕如同苎麻一样,叫做石麻,也可以作布。
影娥池里有鼊龟,看过去整群爬到岸上,就像并连的两块璧玉在沙滩上玩耍。所以俗话说:夜未央,待龟黄。
影娥池北作鸣禽之苑,有生金树,破之,皮间有屑如金,而色青,亦名青金树。
有司夜鷄,隨鼓节而鸣不息,从夜至晓,一更为一声,五更为五声,亦曰五时鷄。
有喜日鹅,至日出时衔翅而舞,又名曰舞日鹅。
有升蕖鸭,赤色,每止於芙蕖上,不食五穀,唯咂叶上垂露,因名垂露鸭,亦曰丹毛鳧。
有女香树,细枝叶,妇人带之,香终年不减。
译文:
影娥池北边修建了鸣禽之苑,有生金树,破开它,树皮间有屑像金子,是青色的,也叫青金树。
有司夜鷄,跟着鼓节鸣叫不息,从夜至晓,一更叫一声,五更叫五声,也叫五时鷄。
有喜日鹅,到了日出时咬着翅膀起舞,又名叫舞日鹅。
有升蕖鸭,赤色,每次都停在荷花上,不食五谷,只吃叶上垂下的露水,因此得名垂露鸭,也叫丹毛鳧。
有女香树,枝叶纤细,妇人配带了,香味整年都不会减少。
卷四
武帝暮年,弥好仙术,与东方朔狎昵,帝曰:“朕所好甚者不老,其可得乎?”朔曰:“臣能使少者不老。”帝曰:“服何药耶?”朔曰:“东北有地日之草,西南有春生之鱼。”帝曰:“何以知之?”朔曰:“三足鸟数下地食此草,羲和欲驭,以手掩乌目,不听下也,长其食此草。盖鸟兽食此草,美闷不能动矣。”
帝曰:“子何以知乎?”朔曰:“臣小时掘井,陷落地下数十年,无所托寄。有人引臣欲往此草,中隔红泉,不得渡,其人以一只屐与臣,臣泛红泉,得至此草之处,臣採而食之。其国人皆织珠玉为业,邀臣入云煓之幕,设玄珉雕枕,刻黑玉,铜鏤为日月云雷之状,亦曰缕云枕。又荐蛟毫之白縟,以蛟毫织为縟也。此毫柔而冷,常以夏日舒之,因名柔毫縟。又有水藻之屏,臣举手拭之,恐水流湿其席,乃其光也。”
译文:
武帝暮年时,更加喜欢仙术了,和东方朔亲密,武帝说:“朕最喜欢的是长生不老,做得到吗?”东方朔说:“臣能让年轻人不老。”武帝说:“吃了什么药啊?”东方朔说:“东北有地日之草,西南有春生之鱼。”武帝说:“你怎么知道的?”东方朔说:“三足鸟好几次下地吃这草,羲和想要驾驭金乌,用手掩住金乌眼睛,不让它看到地下,一直去吃这草。大概是鸟兽吃了这草,昏闷的不能动了。”
武帝说:“你怎么知道的?”东方朔说:“臣小时候掘井,陷落到了地下几十年,没有托寄。有人引导臣想去这草(的地方),当中隔了红泉,无法渡过,那人给了臣一只鞋,臣渡过红泉,得已到达这草的地方,臣采下吃了。那国家的人都以织珠玉为业,邀请臣进入云煓之幕,设下玄珉雕枕,雕刻黑玉,把铜刻成日月云雷的样子,也叫缕云枕。又进献蛟毫白褥,用蛟毫编织成褥。这毫毛柔软凉爽,经常用来在夏日展开使用,于是起名柔毫褥。又有水藻之屏,臣抬手擦拭,害怕水流沾湿席子,原来是屏风上流转的光华。”
帝所幸宫人,名丽娟,年十四,玉肤柔软,吹气胜兰。不欲衣缨拂之,恐体痕也。每歌,李延年和之,於芝生殿唱回风之曲,庭中花皆翻落。置丽娟於明离之帐,恐尘垢污其体也。帝常以衣带繫丽娟之袂,闭於重幕之中,恐隨风而去也。丽娟以琥珀为佩,置衣裾里,不使人知,乃言骨节自鸣,相与为神怪也。
译文:
武帝临幸宫人,名叫丽娟,十四岁,玉肤柔软,吹气胜兰。不敢用衣缨擦拂她,生怕在她身体上留下痕迹。每次唱歌,李延年应和她,她在芝生殿唱回风之曲,庭中的花都翻飞落下。把丽娟安置在明离之帐里,害怕尘垢污染她的身体。武帝经常用衣带系住丽娟的衣袖,封闭在多重帷幕之中,生怕她隨风离去。丽娟用琥珀作佩,放在衣襟里,不让人知道,就说是骨节自己响了,相互结合成为神奇怪异之事。
有丹虾,长十丈,鬚长八尺,有两翅,其鼻如锯。载紫桂之林,以鬚缠身急流,以为棲息之处。马丹尝折虾鬚为杖,后弃杖而飞,鬚化为丹,亦在海傍。
帝升望月台,时暝,望南端有三青鸭群飞,俄而止於台上,帝悦之。至夕,鸭宿於台端,日色已暗,帝求海肺之膏以为灯焉,取灵■〈氵輂〉布为缠,火光甚微,而光色无幽不入。青鸭化为三小童,皆著青綺文繻,各握鯨文大钱五枚,置帝几前。身止影动,因名轻影钱。
译文:
有丹虾,长十丈,须长八尺,有两只翅膀,鼻子像锯子一样。背负着紫桂之林,用虾须缠身急流,作为栖息之处。马丹曾经折下虾须作杖,后来丢弃杖飞走了,虾须化成了马丹,也在海边。
帝登上望月台,那时天已经黑了,望见南边有三青鸭群飞起,一会儿停在台上,武帝很开心。到了傍晚,鸭子在台边过夜,日色已经昏暗了,武帝求海肺之膏来作为灯,取来灵■〈氵輂〉布缠上,火光非常微弱,但是光色无幽不入。(灯光下)青鸭化为三个小童,都穿着青綺文繻,每人握着鯨文大钱五枚,放到武帝的几前。身体停止了影子还在动,因此得名轻影钱。
马丹者,晋耿之人也。当文侯时,为大夫。至献公时,复为幕府正。献公灭耿,杀恭太子,丹乃去。至赵宣子时,乘安车入晋都,候诸大夫。灵公欲仕之,逼不以礼,有迅风发屋,丹入回风中而去。北方人尊而祠之。
马丹官晋,与时污隆。事文去献,显没不穷。密网将设,从礼迅风。杳然独上,绝迹玄宫。
译文
马丹是春秋时晋国的耿地人。在晋文侯时是个大夫。到晋献公时,重新做官,为幕府衙署的长官。晋献公灭掉耿国,杀害了太子申生,马丹就辞官而去。到赵宣子执政时,他乘坐独马小车进入晋都城,拜访故旧同僚。灵公想让他做官,对他强逼,不以礼请,突然有一阵疾风掀开了屋顶,马丹走进旋风,乘风而去。
北方百姓都尊崇奉祀他。马丹在晋国为官,随时世进退衰荣。事文王离献公,或仕或隐身不窘。罗网将要张设,依礼遁入疾风。杳渺长空独上,踪迹不留玄宫。
元封三年,数过国献能言龟一头,长一尺二寸,盛以青玉匣,广一尺九寸,匣上豁一孔以通气。东方朔曰:“唯承桂露以饮之,置於通风之台上。”欲往卜,命朔而问焉,言无不中。
唯有一女人爱悦於帝,名曰巨灵。帝傍有青珉唾壶,巨灵乍出入其中,或戏笑帝前。东方朔望见巨灵,乃目之,巨灵因而飞去。望见化成青雀,因其飞去,帝乃起青雀台,时见青雀来,则不见巨灵也。
译文:
元封三年,数过国进献了能说话的乌龟一头,长一尺二寸,装在青玉匣里,宽一尺九寸,匣上钻一个洞来通气。东方朔说:“只能接桂树上的露水给它喝,放置在通风的高台上。”(汉武帝)想去占卜,让东方朔去问乌龟,没有什么是它说不中的。
只有一个女人喜欢取悦于武帝,她的名字叫巨灵。武帝身旁有青色美玉做的唾壶,巨灵动辄出入唾壶中,或者在武帝面前戏笑。东方朔望见了巨灵,就给她使眼色,巨灵于是飞走了。望见她化成了青雀,正因为巨灵飞走了,帝才修起青雀台,经常看见青雀飞来,但看不到巨灵了。
来源:飛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