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聚变技术藏大国博弈!中国成全球首个突破,西方再难靠能源施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1 20:35 1

摘要:9月12日中国核电硬核喊话郭帆拍《流浪地球3》,10月1日央视新闻又明确“2030年有望实现核聚变发电”,两条消息凑到一块儿,一下子敲醒了很多人。

9月12日中国核电硬核喊话郭帆拍《流浪地球3》,10月1日央视新闻又明确“2030年有望实现核聚变发电”,两条消息凑到一块儿,一下子敲醒了很多人。

这场关乎人类文明走向的能源革命,早就不是遥远的科幻,而是近在眼前的现实了。

以前总被打趣“永远还差50年”的可控核聚变,现在居然有了清晰的落地时间表,咱们每个人都是这场变革的亲历者。

可为啥说可控核聚变是“终极能源答案”?

人类文明每往前迈一步,其实都离不开能源的“托举”,但早期人类用能,说到底就卡在两个坎上,效率太低,还得看天脸色。

早在原始社会,智人从森林大火里学会取火,才算开启了能源利用的1.0时代,说白了就是烧木头,靠植物储存的太阳能获取温暖、煮熟食物。

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转化太阳能的效率才1%左右,燃烧的时候还得浪费一大半,再加上木头能量密度低,想维持火种就得天天砍树,纯属费力不讨好。

考古学家们发现,原始人遗址大多扎堆在森林茂密的地方,这哪儿是主动选栖息地,分明是被能源获取方式绑死了。

北京周口店遗址里,到处都是木炭和烧骨的痕迹,能看出来当时的人类全靠这种“捡漏式”用能过日子,不仅得花大量时间护火,还总担心火种熄灭。

但也正是这微弱的火苗,让人类摆脱了茹毛饮血的状态,慢慢聚集成社群部落,算是为文明埋下了第一颗种子。

农业革命之后,人类看似跳出了“只烧木头”的局限,其实还是在“薅太阳的羊毛”,只不过换了种方式,解锁了太阳能的“二次利用”。

牛、马这些牲畜吃了吸收太阳能生长的植物,把化学能变成肌肉力量,帮着耕田、运输,能量密度比直接烧木头高多了。

与此同时,风车、水车也应运而生,靠风力和水力带动机械干活,可风是太阳晒得大气不均匀才形成的,水流是太阳能蒸发后攒下的势能,说到底还是在间接用太阳的能量。

就像明代徐光启在《农政全书》里写的,“既引水注槽,激动水轮,则傍二磨随轮俱转”,那会儿的水轮已经能带动石磨昼夜干活,灌溉田地好几顷。

但这些能源形式的毛病还是没改,风一会儿有一会儿没,水流旺季淡季差太多,人类能用上的,不过是地球风水系统“剩下的边角料”。

好在这段经历,让人类摸清了“把能量变成机械能”的门道,也为后来找更靠谱的动力源铺了路。

前两次能源革命为啥没让文明彻底提速?核心问题就是能量密度太低。

而化石燃料的出现,简直像让人类突然挖到了祖上埋的“能量金矿”,直接开启了“暴富式”用能时代。

这些黑色石头和液体,是远古植物、藻类经过亿万年地质运动压缩来的“太阳能浓缩块”,本质上是用亿万年的时间,把太阳能攒在一小块里,人类一燃烧,就能瞬间释放出巨量能量。

1700年那会儿,英国的煤产量就达到了250万到300万吨,差不多是当时世界其他地区产煤量的总和,充足的煤炭直接让蒸汽机普及开来,工业革命就这么被推上了快车道。

有数据显示,1千克煤的能量抵得上几十千克木头,这种澎湃动力让工厂不用再守着水源建,火车、轮船也陆续出现,人类生产力一下子就跳了级,迅速冲进了现代化、全球化时代。

到1920年,煤炭在全球能源消费中的占比已经高达62%,成了近代工业的“动力核心”。

可谁都没想到,这种“寅吃卯粮”的模式,说到底就是一场“效率幻觉”。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说得很明白,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大气里的二氧化碳浓度上升速度,比过去80万年里任何时候都快10倍,其中大概85%的碳排放都来自燃烧化石燃料。

人类用几百年时间,挥霍着亿万年攒下的自然财富,就像无节制刷信用卡,当下是爽了,可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这些生态危机,慢慢都找上门来了。

这么看来,“啃老本”式的用能肯定走不长远,人类急需一种既能高效用太阳能,又不用绕弯子的新方式。

而光伏技术的出现,正好踩中了这个需求,开启了太阳能利用的4.0时代。

它靠半导体材料的光伏效应,让太阳光子直接敲出电子形成电流,相当于“太阳能直达电能”,把生物、地质、机械这些中间转化步骤全跳过了,简单直接。

1954年贝尔实验室发明的第一块光伏电池,转换效率才6%,度电成本高达300美元,那会儿也就卫星能用上。

可现在不一样了,商用光伏板的转换效率已经达到20%到25%,实验室里的最高纪录更是冲到了47.6%,差不多是早期技术的8倍。

而且随着规模化生产和技术迭代,全球最低光伏度电价格已经降到了0.0104美元,只相当于最初水平的三万分之一。

特高压输电技术搭起了“能源高速公路”,能把偏远地区的光伏电能超低损耗送到城市,再加上抽水储能、锂电池储能这些技术兜底,光伏发电再也不是“白天有电、晚上断电”的摆设了。

作为全球光伏组件产量占比超80%的核心力量,相关制造产业的发展,直接拉低了全球清洁能源的成本。

彭博新能源财经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固定倾角光伏项目成本下降了21%,电池储能项目成本更是同比降了三分之一,现在光伏发电就算没有补贴,也能和新增化石燃料发电的成本掰手腕。

但光伏技术也不是完美的,它得靠光照,阴雨天、晚上就歇菜,能量密度也还有提升空间,这也为下一次能源革命留足了探索的余地。

如果说前四次能源革命,人类都是在“追着太阳跑”,间接“薅太阳的羊毛”,那可控核聚变的出现,就是人类要亲手“成为光”,在地球上直接建“微型太阳”,让核聚变产生的能量直接为自己所用。

要知道,太阳本身就是一座远在宇宙中的核聚变发电厂,核心温度高达1500万摄氏度,靠氢核聚变成氦核释放能量,可传到地球的能量不过是“九牛一毛”,大部分都耗散在宇宙里了。

而可控核聚变,就是要在实验室里复刻这个过程,彻底摆脱对太阳辐射的依赖。

可控核聚变的优势,简直是“终极级”的,燃料来源多到用不完,海水中的氘元素随处可取,1升海水里的氘聚变释放的能量。

就相当于300升汽油,产物特别清洁,没有二氧化碳排放,也不会产生长寿命的放射性废料,能量密度还极高,不管是阴天还是黑夜,不管在哪个地区,都能持续稳定供电。

这些特点,正好把前四次能源革命的短板全补上了,说是人类能源问题的“终极答案”,一点都不夸张。

近几年,可控核聚变技术的突破一个接一个。

中国的EAST装置(也就是咱们常说的东方超环),之前就创下过1.2亿摄氏度持续101秒的等离子体运行纪录,直接刷新了世界纪录,为核聚变发电打下了坚实基础。

而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项目也在稳步推进,作为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科研合作项目之一,它的目标就是验证核聚变发电的可行性,为以后商业聚变堆的建设提供技术蓝本。

央视新闻说“2030年有望实现核聚变发电”,真不是空穴来风。

随着技术不断迭代,核聚变的“点火”条件、等离子体约束时间这些关键指标,都在不断突破,商业化应用的时间表也越来越清晰。

中国核电之所以敢硬核喊话郭帆拍《流浪地球3》,正是对这一技术突破的自信,等核聚变真的落地,人类就能彻底不用再愁能源不够用了,电影里“流浪地球”需要的巨大能量,说不定很快就不是科幻场景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核聚变技术突飞猛进的同时,光伏技术也没停下升级的脚步。

中国科学院的科研团队靠“溶剂-添加剂级联调控”策略,实现了钙钛矿薄膜的单一取向可控生长,让相关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达到25.33%,稳定性也大大提升。

还有一支团队通过靶向缺陷钝化技术,把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效率从22.40%提升到25.05%,为光伏技术进一步降本增效找到了新方向。

这些技术创新,让人类在迈向核聚变时代的同时,也有了更高效、稳定的过渡能源方案。

文明升华

从原始人钻木取火,到农业时代借风引水,再到化石燃料驱动工业革命,然后是光伏板直达太阳能,最后朝着“人造太阳”迈进。

人类对能源的探索史,本质上就是一部从“依赖自然”到“掌控自然”的进化史,更是对“永续发展”的执着追求。

这场跨越万年的能源长征,每一步都藏着人类的智慧和勇气,每一次突破都把文明推向了新的高度。

现在,我们正站在能源革命的关键转折点上,光伏技术已经实现规模化应用,成了全球能源转型的核心力量,可控核聚变也快要迎来商业化落地,有望彻底改写人类的能源格局。

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全球还有超过7亿人用不上电,其中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就有约6亿人,他们只能靠木柴、木炭这些原始能源过日子,既污染环境,又制约发展。

而光伏技术的普及和核聚变的落地,会为这些地区带来稳定、清洁、廉价的电力,推动全球能源公平,让更多人能共享文明发展的成果。

更重要的是,这场能源革命正在重塑全球的发展格局。

以前化石燃料的稀缺性,曾引发过无数冲突,而核聚变“无限能源”的特性,会从根本上改变全球资源博弈的逻辑,光伏等清洁能源的普及,也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IPCC报告指出,要实现《巴黎协定》的温控目标,2050年前后就得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而清洁能源技术的发展,正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核心路径。

咱们真的挺幸运的,正好赶上了人类从“薅太阳羊毛”到“人造太阳”的伟大跨越,同时也责任重大,作为这场文明变革的亲历者和参与者,得珍惜这些来之不易的技术突破,支持能源转型一直走下去。

等2030年核聚变发电有望落地,等光伏技术持续领跑全球,人类就能彻底摆脱能源的束缚,迎来一个更清洁、更公平、更可持续的未来。

这场伟大的能源革命,不仅在改变人类的用能方式,更在重塑文明的发展轨迹,我们也不用担心能源被西方国家给垄断了,而我们,正是这场历史性变革中最幸运的见证者与受益者。

来源:格物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