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现代大多数民族的共同祖先——原始印欧人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31 05:50 1

摘要:约公元前5000年 - 公元前4500年,高加索狩猎采集者的一支开始向北迁徙,越过了高加索山脉,进入了东欧草原(今主要位于乌克兰、俄罗斯南部和哈萨克斯坦西部)。

约公元前5000年 - 公元前4500年,高加索狩猎采集者的一支开始向北迁徙,越过了高加索山脉,进入了东欧草原(今主要位于乌克兰、俄罗斯南部和哈萨克斯坦西部)。

在那里,他们与当地的东部狩猎采集者相遇并融合。

这次融合,诞生了一个全新的人群——原始印欧人的直系祖先

遗传学上,被称为 “草原牧人”。

随后,他们在东欧草原生活和发展超过了2000年,发展出了标志性的颜那亚文化,取得了三项革命性的成就。

驯化了马;发明了轮式车;掌握了先进的青铜冶炼技术。

这“三大件”为原始印欧人形成的标志,更为他们日后向四面八方的爆炸性扩张提供了技术和军事上的绝对优势。

而东部狩猎采集者,是生活在东欧草原西部的狩猎采集人群,也是古老的欧洲土著。

高加索狩猎采集者,则是生活在高加索山脉以南(今伊朗、土耳其一带)的狩猎采集人群。

根据目前最主流的“草原起源说”,结合考古学、语言学和遗传学的证据来看,原始印欧人的迁徙并非一次有计划的远征,是一个持续了上千年的、多波次的、多种因素驱动的人口扩张过程。

主要路线可以分为,西进欧洲东进亚洲两大方向。

这些迁徙,使他们今天成为了从大西洋到印度洋众多现代民族的共同祖先之一。

驱动他们迁徙的因素,有气候变化、人口压力、技术优势、社会结构等。

具体来说,草原地区的干旱可能迫使人们需要寻找新的牧场,成功的经济模式导致人口增长需要新的生存空间。

骑马和战车让他们拥有军事上的降维打击能力,轻易征服或同化当地的农业社会。

或许,也可能存在一种父系的、尚武的酋邦制度,鼓励向外征服和掠夺。

约公元前3000年 - 公元前2800年,原始印欧人开始了西进欧洲,核心路线为多瑙河走廊

过程为从东欧草原出发,沿着多瑙河谷地向西迁徙,进入了中欧的喀尔巴阡盆地(今匈牙利大平原及其周边地区),与当地的新石器时代农民社会发生了接触、冲突和融合。

这在考古学方面,体现为 “绳纹器文化” 在中欧的出现。

遗传学方面证据显示,公元前2800年 - 公元前2500年左右,中欧地区居民的DNA中出现了大量“草原牧人”成分,形成了原始-凯尔特人、原始-意大利人的祖先

这标志着,一场大规模的人口替换和融合。

约公元前2500年后,以中欧为枢纽,进一步向西欧、北欧和不列颠群岛扩散,这与钟形杯文化现象密切相关。

公元前2000年或更早,他们当中的另一支向南进入了巴尔干,形成了古希腊人的祖先

约公元前2200年 - 公元前2000年,原始印欧人又开始了东进亚洲,核心路线为翻越乌拉尔山脉,进入了中亚草原。

过程为形成了辛塔什塔文化,关键地点在乌拉尔山脉以东的草原地带,最早制造并使用了轻型辐条轮战车,这为当时最先进的军事技术。

约公元前2000年 - 公元前1800年,辛塔什塔文化演变为了覆盖范围极广的安德罗诺沃文化联盟,成为了原始印度-伊朗人的共同祖先

约公元前 1800年,一部分安德罗诺沃人群开始向南迁徙,进入了中亚的绿洲城市文明区(巴克特里亚-马尔吉亚纳考古共同体),通过兴都库什山脉进入了印度西北部。

约公元前1500年左右,他们在印度开创了吠陀时代

约与此同时,另一支向西南方向迁徙,进入了伊朗高原,成为了波斯人、米底人等伊朗语民族的祖先。

西进欧洲,在时间上早于东进亚洲。

前者主要依赖于骑马和畜牧经济,是一个相对持续、渐进的人口渗透过程。

后者启动稍晚,却因其掌握了战车这一“高科技”武器,使得其后的扩散(尤其是南下进入南亚和伊朗)更具冲击力和变革性。

然而,现代民族是一个文化-语言共同体,而非纯粹的生物学概念。

当原始印欧人到达欧洲时,那时的欧洲早已生活着旧石器时代的狩猎采集者和新石器时代来自安纳托利亚(今土耳其)的农民。

他们的迁徙,更像是一个文化和语言的覆盖与融合过程。

文化语言上:与各地的原住民融合,语言也随之演化,导致印欧语占据了主导地位,取代或同化了当地原住民的语言。

基因上:今天的欧洲人,血统是原始印欧人、早期农民和更早的狩猎采集者三者的混合。

根据语言、考古文化和基因证据,其当时在欧洲重建的主要分支有:

1. 安纳托利亚分支,这是主要分支,且是最早分离出来并进入书写历史的印欧人分支。

如分布于小亚细亚的赫梯人,语言为已知最早的印欧语,建立了强大的赫梯帝国,使用楔形文字

2. 希腊分支,分布于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及小亚细亚西海岸的希腊人(最早被称为“赫伦人”)。

如最早进入希腊的印欧人,建立了辉煌的迈锡尼文明,使用线形文字B

还有古典时代的希腊人,包括多利安人、爱奥尼亚人、亚该亚人、伊奥利亚人等城邦民族的统称。

3.意大利分支,分布于意大利半岛的拉丁人、法利希人、萨宾人、翁布里亚人、奥斯坎人等。

拉丁人建立了罗马,后通过罗马帝国将拉丁语传播到了整个欧洲西部,衍生出了罗曼语族的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等。

4. 凯尔特分支,以拉坦诺文化为考古学代表,擅长金属工艺,由德鲁伊祭司领导。

如曾经广泛分布于欧洲大陆和不列颠群岛自称“高卢人”的凯尔特人,包括大陆凯尔特人和海岛凯尔特人。

大陆凯尔特人又包括,高卢人(今法国、比利时等地)、加拉太人(小亚细亚)、凯尔特伊比利亚人(西班牙)。

海岛凯尔特人也又包括,不列颠人、盖尔人(爱尔兰、苏格兰)。

5. 日耳曼分支,最初分布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今位于瑞典、丹麦、挪威)及德国北部的日耳曼人,后向南、向西、向东扩散。

主要族群分为:

东日耳曼人,包括哥特人、汪达尔人、勃艮第人。

西日耳曼人,包括撒克逊人、盎格鲁人、朱特人,后来形成了盎格鲁-撒克逊人、法兰克人、弗里斯兰人。

北日耳曼人,包括诺斯人,即维京人的祖先。

6. 波罗的-斯拉夫人集团,这是一个较晚分化的集团,共享着许多语言和文化特征,拥有2个分支。

波罗的分支:其语言被认为现存最保守的印欧语言,且保留了最多的原始印欧语特征,包括古普鲁士人、立陶宛人、拉脱维亚人。

斯拉夫分支:代表民族为斯拉夫人

主要族群分为:

东斯拉夫人,包括罗斯人,即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的共同祖先

西斯拉夫人,包括波兰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索布人。

南斯拉夫人,包括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保加利亚人(与保加尔人融合)。

7. 其他重要分支,史料记载比较少。

如伊利里亚人,分布于巴尔干半岛西北部(今亚得里亚海东岸)。

色雷斯人,分布于巴尔干半岛东部。

弗里吉亚人,从小亚细亚迁徙至巴尔干,后进入安纳托利亚。

印度-伊朗人,进入亚洲的主要分支,游牧文化的代表。

伊朗人,包括活跃于欧亚草原的斯基泰人、西梅里安人、萨尔马提亚人。

以上的各个民族,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经过了数千年独立发展所形成的独特文化-语言共同体,共同构成了古典时代之前欧洲复杂的民族马赛克图景。

现如今,如果只是按照语族来进行分类,原始印欧人到达欧洲及周边地区后,主要演化成的现代民族群体为:

日耳曼语族,包括德意志人(德国、奥地利、瑞士)、盎格鲁-撒克逊人(英格兰,后与凯尔特等民族融合)、荷兰人、弗里斯兰人(荷兰、德国、丹麦)、瑞典人、挪威人、丹麦人、冰岛人。

罗曼语族或称意大利语族,包括意大利人、法兰西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加泰罗尼亚人、罗马尼亚人、摩尔多瓦人,罗曼什人(瑞士)。

斯拉夫语族,包括东斯拉夫人: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西斯拉夫人:波兰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索布人(德国);南斯拉夫人: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波斯尼亚人(波黑)、斯洛文尼亚人、马其顿人、保加利亚人(核心是南下的古保加尔人,被当地的斯拉夫人同化了语言)。

凯尔特语族,包括爱尔兰人、苏格兰人(高地)、威尔士人、布列塔尼人(法国)、康沃尔人(英格兰)。

希腊语族,希腊人。

波罗的语族,包括立陶宛人、拉脱维亚人。

阿尔巴尼亚语族,阿尔巴尼亚人,可能是古代伊利里亚人的后裔。

亚美尼亚语族,亚美尼亚人,形成于高加索地区。

安纳托利亚语族,包括赫梯人、吕底亚人等(已灭绝),是早期进入小亚细亚的印欧人。

印度-伊朗语族

印度-雅利安语支,包括印度北部、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的多数民族(如印地语、乌尔都语、孟加拉语使用者),是“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与当地达罗毗荼人融合的结果。

伊朗语支,包括波斯人(伊朗)、普什图人(阿富汗、巴基斯坦)、库尔德人等。

而原始印欧人,最终成为了今天大部分欧洲民族(除巴斯克人、芬兰人、爱沙尼亚人、匈牙利人等非印欧语系民族)以及伊朗、印度北部等地区主要民族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共同祖先。

他们的迁徙和分化,如同一棵大树。

树根是原始印欧人(东欧草原),主要枝干是各个语族(日耳曼、罗曼、斯拉夫、凯尔特等);树叶与果实是今天的各个现代民族和国家。

理解这一点,就能够明白为什么从大西洋到印度洋,从爱尔兰到印度,这众多语言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英语的“father”,拉丁语的“pater”,希腊语的“patēr”,梵语的“pitṛ”)。

来源:数风流人物一点号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