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陈友谅正愁找不到地方安营扎寨呢,往北岸一看,当场就愣住了。七座山头连在一起,中间那座最高,像条蛇盘着身子。旁边六座矮点的,三个在左,三个在右,看着就像护卫。
陈友谅差点在这座山称帝,一个瞎子算命的改变了明朝历史
至正二十三年五月,陈友谅的船队在鄱阳湖转悠了三天三夜。
"大王,前面就是九江地界了。"老水手指着北岸说。
陈友谅正愁找不到地方安营扎寨呢,往北岸一看,当场就愣住了。七座山头连在一起,中间那座最高,像条蛇盘着身子。旁边六座矮点的,三个在左,三个在右,看着就像护卫。
"他娘的,这山长得真怪。"陈友谅摸着下巴说。
随军的袁半仙凑过来,眼珠子都快掉出来了:"大、大王!这是帝王之相啊!"
袁半仙姓袁名守诚,自称是唐朝袁天罡的后人。这老头平时就爱装神弄鬼,这会儿看见这七座山,整个人都激动起来了。
"大王您看,"袁半仙掏出罗盘,手都在抖:"这叫'七星连珠'!中间主峰是北斗第一星天枢,两边六座对应其他六星。这地方要是建城,您就是真命天子!"
陈友谅心里一动。他本来就自封了"大汉皇帝",这两年跟朱元璋打来打去,谁也没占着便宜。要是能找个风水宝地建个像样的都城,手下那帮兄弟也能踏实点。
"行,咱们上去看看。"
船队靠岸,三千人马浩浩荡荡上了山。
袁半仙带着几个徒弟,拿着罗盘到处转。转了一圈回来,脸都笑烂了:"大王,这地方绝了!您看山下那三条溪水,正好汇到一起,叫'三龙戏珠'。风水书上说,得这种地的人,能统一天下!"
手下的将领们一听,全都兴奋了。
"大王,在这儿建城吧!"
"对对对,这地方好!"
陈友谅看着那座主峰,心里头痒痒的。可他毕竟打了这么多年仗,不是那种光听好话就昏头的人。
"袁先生,你说这地方这么好,为啥以前没人占?"
袁半仙一愣,支支吾吾说:"这个嘛...可能是以前的人看不懂风水?"
"放你娘的屁!"陈友谅骂道:"这么明显的山形,瞎子都能看出来。你给我说实话,这地方有没有古怪?"
袁半仙脸上的笑容僵住了。
陈友谅虽然起了疑心,但还是决定试试。他调了五千工匠过来,先在主峰顶上建个点将台。
"挖地基的时候小心点,"陈友谅对工头说:"看见什么奇怪的东西马上报告。"
还真让他说中了。
第一锹下去就不对劲。按说这山顶都是硬土,挖起来费劲。可这块地方松软得很,像是被人翻过。工匠们挖到三尺深,突然"咣当"一声,锹碰到硬东西了。
"停停停!"工头喊。
挖出来一看,是块黑色的石碑。碑上刻着字,但风化得厉害,只能认出几个:"龙困...有劫..."
"大王,挖出石碑了!"
陈友谅赶过来,看了半天也认不全。袁半仙凑过来瞅了一眼,脸色就变了。
"怎么说?"陈友谅问。
"这碑...有年头了。"袁半仙咽了口唾沫:"少说也有几百年。"
"我问你上面写的啥意思!"
袁半仙不敢吱声了。倒是旁边一个老工匠开口了:"大王,老汉我祖上就住这山脚下。听我爷爷的爷爷说,这山原来不叫现在这名字,叫'困龙寨'。"
"困龙?"
"对。说是很久以前,这山下镇着一条作恶的龙。后来有神仙把它锁在山底下了。"老工匠说得有鼻子有眼:"所以这山才长成这个形状——像条盘着的龙。"
陈友谅不信这个:"胡扯!哪来的龙?"
话音刚落,天上突然打了个炸雷。
六月的天,晴空万里,突然就来了雷。所有人都吓了一跳,陈友谅也愣住了。
"大王,"袁半仙声音都抖了:"要不...咱们换个地方?"
"换个屁!"陈友谅把石碑一脚踹倒:"老子六十万大军,还怕一条死龙?继续挖!"
石碑的事传开后,军营里开始不太平。
当天晚上,负责巡夜的士兵说听见山上有怪声——像龙吟,又像风啸。第二天早上,运木料的船在湖里遇上怪风,翻了三条船,淹死七个人。
第三天更邪门。工匠们刚立起来两根大柱子,准备上梁。半夜三更,守夜的人听见"咔嚓"一声巨响,跑出来一看,两根柱子齐刷刷断了。
"这他娘的怎么断的?"工头蹲下来看,越看越心惊:"大王您瞧,这木头好好的,没虫没裂,硬是从中间断的。您看这断口,像不像被人用手扭断的?"
陈友谅心里也发毛,但嘴上不认:"扭个屁!肯定是木头本身有问题!"
"大王,"袁半仙跪下了:"求您听我一句劝。这地方的龙气太重,咱们镇不住。要不做个法事,安抚安抚?"
"行!"陈友谅烦躁地说:"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快点把这事摆平!"
袁半仙松了口气,赶紧准备法事。谁知道第二天,来了个算命的瞎子,把一切都搅和了。
这瞎子姓刘,提着个破幡,上面写着"铁口断吉凶"。他在军营外头坐了一上午,守门的士兵看他可怜,给了碗剩饭。
"谢谢小兄弟,"瞎子说:"能不能帮个忙,跟你们大王说一声,就说有人能破他的困龙局。"
士兵一愣:"你说啥?"
"就这么说,他听得懂。"
士兵将信将疑,还真去报告了。陈友谅正为这事头疼呢,一听说有人能破局,赶紧让人把瞎子带进来。
瞎子进了大帐,也不磕头也不行礼,找个地方一坐:"您就是陈大王?"
"你谁啊?"陈友谅打量着他。
这瞎子五十来岁,穿得破破烂烂,但说话不卑不亢。"我叫刘铁嘴,走江湖算命的。听说您在这儿建城遇上麻烦了?"
"你怎么知道?"
"您先别管我怎么知道的,"刘铁嘴笑了:"我先说三件事,要是说错了,您砍我脑袋都行。"
陈友谅来了兴趣:"说说看。"
"第一,您三天前挖出一块黑石碑,上面写着'龙困有劫'四个字。"
陈友谅心里一跳。这事知道的人不多,这瞎子怎么知道的?
"第二,您手下有个姓袁的风水先生,今天要做法事镇龙气。"
袁半仙脸都白了。
"第三,"刘铁嘴停顿了一下:"您心里正犯嘀咕——这地方到底能不能用。"
帐里鸦雀无声。
陈友谅盯着刘铁嘴看了半天:"你要是个骗子,装得可真像。你要是真有本事,那就告诉我,这事该怎么办?"
"好说,"刘铁嘴掏出烟袋,慢悠悠装上烟:"不过我得先问袁先生一个问题。"
袁半仙咽了口唾沫:"什么问题?"
"你看这山形,觉得像什么?"
"七星连珠,帝王之相。"袁半仙说。
"错了,"刘铁嘴摇头:"是困龙局。"
袁半仙不服气:"你别胡说!我看了三十年风水,这明明就是七星连珠!"
"是七星,但不是连珠,"刘铁嘴慢条斯理地说:"是七星锁龙。您再仔细看看,这七座山是不是把中间那座围起来了?"
袁半仙愣住了。
"这山底下有条龙,几百年前被人用阵法困住了。您现在要在这儿建城,等于要破开封印。那龙不找您麻烦才怪呢。"
陈友谅听得一头雾水:"照你这么说,这地方不能用了?"
"也不是不能用,"刘铁嘴说:"就看您敢不敢。"
"怎么个敢法?"
"把龙放出来。"
帐里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袁半仙跳起来:"你疯了?放出来它不得把咱们全吃了?"
"谁说要真放出来?"刘铁嘴笑了:"我是说做个局,让它以为自己出来了,实际上还在里头。这叫'假途灭虢'。"
陈友谅听糊涂了:"你说清楚点。"
刘铁嘴站起来,在地上画了个图:"您看,这七座山是个阵。要破这个阵,不能硬来,得顺着它。我的办法是,在每座山头立一根柱子,柱子上挂铜铃。风一吹,铃声响起来,阵法就活了。阵法一活,龙气就能流动。龙气流动起来,这地方就成了活局,不是死局了。"
"这能行?"陈友谅半信半疑。
"不信咱们试试,"刘铁嘴看向袁半仙:"袁先生,敢不敢跟我打个赌?明天晚上,您做您的法事,我用我的法子。看谁的管用?"
袁半仙被激起了火气:"赌就赌!输的人跪下磕三个响头!"
"一言为定。"
第二天傍晚,主峰顶上热闹得很。
袁半仙带着七个徒弟,在七座山头各摆了一个香坛。他自己穿上道袍,手持桃木剑,站在中间主峰顶上。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袁半仙念起咒语。
七个徒弟同时点燃香烛,青烟袅袅升起。围观的士兵看得目瞪口呆,纷纷叫好。
袁半仙越念越来劲,突然拔剑指天:"急急如律令——镇!"
话音刚落,七座香坛的烛火突然全灭了。
所有人都愣住了。
更邪门的事发生了。天上原本没云,突然涌出一大团黑云。黑云翻滚着,慢慢形成了一个龙头的形状。那龙头张开嘴,发出一声震天的吼叫。
"轰隆隆——"
袁半仙手里的桃木剑"啪"一声断成两截,他自己也一屁股坐地上了。
陈友谅脸色铁青:"袁半仙,你他娘的这是镇龙还是招龙?"
袁半仙爬都爬不起来了,浑身筛糠似的抖。
"该我了吧?"刘铁嘴慢悠悠走上来。
他手里只有三样东西:一个破碗、三根草绳、一把破芭蕉扇。众人看傻了,就这破烂能斗法?
刘铁嘴把破碗扣在地上,用三根草绳摆了个奇怪的形状。然后他坐下来,摇着破扇子,嘴里哼起了小曲。
那曲子很怪,听着像船夫号子,又像渔歌。刘铁嘴一边哼一边打节拍,节奏越来越快。
奇怪的事发生了。
天上的黑云慢慢散开,那个龙头形状消失了。七座山头同时亮起微光,就像七盏灯被点燃。光芒汇聚到主峰顶,形成一道光柱冲天而起。
刘铁嘴停下来,收起破扇子:"行了,搞定。"
所有人都看傻了。陈友谅走过来,声音都抖了:"刘先生,您这是...?"
"没啥,"刘铁嘴拍拍屁股站起来:"这叫'以柔克刚'。袁先生用强硬的法子压龙气,那龙当然不服。我用船歌哄它,它以为自己出来了,就老实了。"
"那现在怎么办?"
"现在啊,"刘铁嘴看着陈友谅:"您得做个选择了。"
刘铁嘴让人搬来两个凳子,跟陈友谅面对面坐下。
"大王,我问您,您想在这儿建城,是为了啥?"
"废话,当然是定都啊。"
"定都为了啥?"
陈友谅愣了:"为了...坐稳江山?"
"对了,"刘铁嘴点头:"可这地方能让您坐稳江山吗?"
"您不是说这是风水宝地吗?"
"是宝地没错,但不是您的宝地。"刘铁嘴说:"这地方的龙还没醒呢。龙没醒的时候,这儿就是个困局。您在这儿建城,等于把自己也困住了。"
陈友谅皱眉:"那我该怎么办?"
"很简单——别在这儿建城,继续往东打。"刘铁嘴说得轻描淡写:"等您把朱元璋打败了,要在哪儿建城都行。"
"可我手下的兄弟都盼着安定下来呢。"
"安定?"刘铁嘴笑了:"大王,您现在要的不是安定,是胜利。没有胜利,哪来的安定?您看看这七座山,像不像七把锁?您要是在这儿建城,就把自己锁住了。到时候朱元璋打过来,您想跑都跑不了。"
这话说得陈友谅心里咯噔一下。
"您再想想,"刘铁嘴继续说:"您六十万大军,朱元璋才多少人?您为啥还没打赢?就是因为没找对地方决战。这龙盘寨虽然好,但地方太偏。您要是在这儿建城,粮草运输都成问题。"
陈友谅沉默了。
刘铁嘴站起来,走到悬崖边上,指着东边:"您看那边,那才是真正该去的地方。鄱阳湖水面开阔,您的水师能施展开。把朱元璋引到湖上决战,一战定乾坤,那才是正经事。"
"你是说...放弃这儿?"
"不是放弃,是等待时机。"刘铁嘴转过身:"这条龙现在还在睡觉,等它醒了,自然会找到真正的主人。您要是命里该得这地方,它跑不了;要是命里不该得,您强求也没用。"
陈友谅看着那七座山,心里翻江倒海。
最后他做了决定:"行,听您的。"
两个月后,陈友谅跟朱元璋在鄱阳湖打起来了。
这一仗打得惊天动地。陈友谅的六十万水师铺满湖面,朱元璋的船队看着就像蚂蚁。头几天陈友谅打得很顺,心里寻思刘铁嘴说得没错。
第三天早上,陈友谅站在旗舰上看战局。突然有人喊:"大王您看,那是什么?"
陈友谅顺着手指方向看去,整个人都愣住了。
只见西边天空,龙盘寨那个方向,一道金光冲天而起。金光在云中翻滚,慢慢变成了一条巨大的金龙。那条龙在空中盘旋了一圈,突然朝陈友谅这边看过来。
陈友谅跟那龙四目相对,心里突然涌起一股说不出的感觉——就像被什么看透了。
然后那条龙掉头向东飞去,一头扎进了东边的云层里。东边是哪里?是应天府,是朱元璋的老巢。
"不好..."陈友谅喃喃自语。
就在这时候,风向突然变了。原本顺风的船队开始乱套,朱元璋那边的火船趁机冲过来。
"大王!火攻!快躲!"
来不及了。熊熊烈火点燃了陈友谅的战船,浓烟滚滚。陈友谅拔剑指挥,突然一支冷箭飞来,正中他的头部。
一代枭雄,就这么倒下了。
战后,朱元璋听说了龙盘寨的故事,专门派人去看。
使者回来报告说,那座主峰顶上,陈友谅立的那块石碑裂成了两半。更邪门的是,石碑上多了八个字,像是用血写的:
"龙已东去,虎踞金陵。"
朱元璋听完沉默了半天,突然问:"那个叫刘铁嘴的瞎子,找到没有?"
"回禀皇上,找遍了都没找到。当地人说,鄱阳湖大战那天,有人看见他在湖边坐着钓鱼。等战事结束,人就不见了。"
"罢了,"朱元璋挥挥手:"随他去吧。"
后来朱元璋下令在龙盘寨建了座龙王庙。庙里供着一条金龙,但谁也不知道那到底是供什么的——是供那条传说中的困龙?还是供陈友谅的英魂?还是供那个神秘的刘铁嘴?
至于刘铁嘴到底是谁,后来有很多说法。
有人说他是朱元璋派来的间谍,专门忽悠陈友谅放弃风水宝地。也有人说他是真正的世外高人,只是帮忙破个局,不掺和王朝更替。还有个最离奇的说法——他根本不是人,是那条困龙变的,故意引陈友谅离开,好让自己能换个主人。
真相到底是啥?怕是只有那七座山知道了。
几百年过去了,龙盘寨早就改了好几次名字。现在叫"七星岭",成了旅游景点。主峰顶上还能看见当年的石碑残片,旁边立了块新碑,上面写着这段故事。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据说山上会发光。去过的人说,那光就像条龙在山间游走,特别好看。
至于是不是真的?没人能确定。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那条龙确实飞走了。它飞到了南京,护着朱元璋打下了江山。后来明朝的国都在南京,地名就叫"龙蟠虎踞"。
有人说,这就是天命。
也有人说,哪有什么天命,都是人算计出来的。
还有人说,天命和算计本来就是一回事,只不过算计成了,就叫天命;算计输了,就叫作死。
你说呢?
来源:老陈说故事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