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6月,加拿大对美出口又掉18%,汽车零部件直接砍三分之一,150亿美元订单像雪片一样被风吹回五大湖。
2024年6月,加拿大对美出口又掉18%,汽车零部件直接砍三分之一,150亿美元订单像雪片一样被风吹回五大湖。
这不是“贸易摩擦”,这是“经济脱钩”在直播。
渥太华没空哭,反手把37亿加元动力电池大单塞给韩国,又跟日本勾肩搭背谈稀土——动作快得像被烫的猫,跳窗之前先找好下一棵树。
特朗普在艾奥瓦州 rally 上喊“加拿大占了美国便宜”,话音未落,北达科他州草原已轰隆隆开进一个快速反应旅,M1A2坦克炮口离边境80公里,比多伦多开车到尼亚加拉瀑布还近。
坦克没打招呼,但地图会说话:80公里,是“当天往返”的射程,也是“心理震慑”的舒适区。
加拿大人一边刷手机看坦克航拍,一边把央行利率抬到5.25%,再砸120亿加元补贴半导体和氢能——央行行长说“通胀猛于虎”,老百姓听懂了:美元靠不住,得给自己打伞。
伞骨怎么搭?
卡尼在G7峰会绕开特朗普,却跟民主党候选人闭门45分钟,被彭博社形容为“提前下注”。
同一周,加拿大向WTO递上新诉状,国内连夜通过《反经济胁迫法案》,授权政府对美实施“镜像关税”——你加25%,我回敬25%,连利息都算清。
法律圈调侃:这是把“吵架”升级成“公证”,以后动手前先念遗嘱。
民意比法律更直白。
Angus Reid最新民调,72%加拿大人支持“对美脱钩”,创历史峰值;可35%的安大略省居民同时觉得“不行就多点自治”。
一句话:分手可以,分家还在犹豫。
就像两口子吵架,摔的是合照,房产证还锁在抽屉。
但脱钩不是拔网线,北美防空司令部NORAD依旧24小时轮班,5月“警惕盾牌”演习,两国战机一起升空,雷达兵用同一套口令。
外界看不懂:一边坦克压境,一边战机编队?
国防部的解释很冷静——“军事归军事,经济归经济”。
翻译成人话:枪口可以互瞄,导弹别误射,剩下各算各账。
真正让加拿大夜不能寐的是能源账本。
美国曾是加拿大油气唯一VIP,如今渥太华拼命往东岸修LNG终端,目标2025年向亚洲年输2000万吨。
数字听着抽象,换算一下:2000万吨≈整个韩国一年天然气用量。
亚洲客户先给钱,加拿大再倒贴修管道,逻辑简单粗暴:不把鸡蛋放美国篮子,直接把篮子换房。
可“去美国化”不等于“来中国化”。
卡尼政府内部文件用了一个新词——“China+”,意思是“中国可以要,印度、越南、印尼更要”。
一句话:分散到谁都行,只要别姓美。
财政部算过账,如果美国市场丢一成,亚洲补回来需要三年;三年里就业缺口靠半导体和氢能填,120亿补贴就是过桥费。
算盘珠子噼啪响,选民听懂了:短期疼,长期活。
特朗普团队却并非铁板一块。
财长姆努钦私下放风“关税可以谈”,理由是“加拿大真倒向亚洲,美国丢的不只是木材,还有稀土话语权”。
稀土是芯片、电动车、F-35战斗机的维生素,美国80%重稀土靠加拿大精炼。
真把加拿大逼到签日印长期协议,美国军工得自己挖土。
华盛顿内部文件称此为“自伤式脱钩”,翻译成大白话:砍的是加拿大,流血的是自家军工复合体。
于是2024年出现诡异画面:坦克北上,财长南下;国会山喊打,华尔街喊停。
加拿大看穿这一点,把谈判筹码做成“倒计时”——11月美国大选前,所有长协只签“意向”,不锁“死约”。
一句话:等你们先换总统,我们再决定要不要换新郎。
对普通人而言,大国掰手腕落在餐桌上的,是车贷利率涨了0.8%,是超市牛肉标签多了“安省本地”而少了“美国进口”,是多伦多港口突然出现的韩国货轮。
变化像温水,不烫手却升得快。
有人问我:美加到底会不会彻底撕破脸?
我回答:看你怎么定义“撕破”。
边境不会关闭,NORAD不会解散,但“经济同床”已变“经济分床”——各盖各被子,空调温度自己调,火警铃还在,只是谁也别先抽烟。
11月选票开箱那天,渥太华会算最后一笔账:如果特朗普回来,37亿韩元电池厂扩成370亿;如果民主党上台,120亿补贴可能缩成20亿,换来关税降一半。
无论谁赢,加拿大都已把“备胎”气打满。
正如一位加拿大官员私下说的:“我们不想离婚,但卧室已改成两间房,钥匙各拿各的。
”
故事写到这儿,留给读者的只剩一道选择题:当邻居把坦克停在你家门口,又把稀土订单递给你时,你看到的是威胁,还是筹码?
答案不在五大湖,而在太平洋——风从西边吹来,加拿大正把帆调转45度,不等风停,先等风变。
来源:优雅辰星t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