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西省近期持续的“秋淋”天气,导致玉米等作物晚收,冬小麦晚播已成定局。为最大限度降低晚播对小麦生产的不利影响,山西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结合调研实际,特提出山西冬小麦以“五补一促”为核心的抗湿晚播技术,助力冬小麦高质量播种。
山西省近期持续的“秋淋”天气,导致玉米等作物晚收,冬小麦晚播已成定局。为最大限度降低晚播对小麦生产的不利影响,山西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结合调研实际,特提出山西冬小麦以“五补一促”为核心的抗湿晚播技术,助力冬小麦高质量播种。
冬小麦播种形势评估,田间过湿与农时紧迫
今秋以来,持续的秋雨导致山西省麦区土壤水分长期处于饱和状态,造成耕层结构松散、透气性变差,田间积水现象严重,土壤湿重增加,不仅延误了秋收进程,更使冬小麦适期播种严重受阻,晚播面积显著高于常年。冬小麦晚播后,因气象温度降低,易导致冬小麦苗小、苗弱、分蘖缺位,直接威胁冬小麦越冬及来年高产群体构建。应对此番挑战,必须牢固树立“晚播不减产”的信心,并以精细化、科学化的应变技术实现逆势丰产。
“五补一促”抗湿晚播技术
一是以墒补晚:因地分类,优化整地散墒模式。持续的降雨,增加了土壤含水量,小麦播种后能迅速、整齐地出苗,实现“一播全苗”,为形成壮苗打下坚实基础,为了利用好这一优势,当前需尽快尽早实现土壤散墒。但是,因降雨不均和地形地貌各异,导致区域农田墒情差异较大。因而,整地散墒必须根据田间实际积水与土壤湿度状况,分类施策、精准管理,决不可搞“一刀切”。
针对积水明显地块,首要任务是快速排水降渍,通过疏通沟渠、挖设排水沟并结合机械抽水,全力排除明水,为后续散墒作业创造条件。
针对无明水过湿地块,当土壤湿度降至“手握成团,落地即散”的宜耕状态时,优先采用旋耕(深度12—15厘米)替代传统深翻,旋耕后及时耙耱,创造“上虚下实”的种床环境,避免湿耕造成土壤板结。
如果地块积水或土壤粘湿,即使时间非常紧迫,也不要急于用大型机械进地作业,否则会造成土壤板结,形成僵硬的泥条,多年难以恢复。
二是以种补晚:优选品种,弥补光温资源。为补偿晚播损失的有效积温,晚播麦田应选用对积温要求较低、早熟、灌浆速度快、分蘖成穗率高、群体构建快、根系发达的品种,此类品种在晚播情况下更容易在越冬前形成壮苗,且后期能正常成熟。
三是以密补晚:精量匀播,构建高产群体。晚播小麦个体分蘖能力显著下降,必须依靠主茎成穗,其核心在于增加基本苗,以群体数量优势弥补个体生长不足。应严格执行“随播期推迟梯度增加播量”的原则:以霜降(10月23—24日)为基准,此后每晚播1天,亩播种量增加0.5—0.7公斤,但最高不宜超过50斤,以防群体过密诱发后期倒伏与病害。
四是以肥补晚:精准施肥,培育壮秆大穗。晚播小麦根系环境差、吸收能力弱,施肥策略应从“攻高产”向“保成活、促早发”转变。此外,因土壤水分含量高,为了实现水肥相互协调和耦合,应合理提高施肥量。针对氮肥,在保证充足的情况下,适量即可,防止冬前旺长。针对磷肥,因其能促进根系发育和早分蘖,施入时应足量。因此,施底肥需遵循“足氮、足磷、补钾、配微”原则,并建议整体施肥量较常规提升约5%。建议配施一定微生物菌剂(建议亩施20—40公斤),以强力促根、抑菌防病、提升地力。但是,对缺锌、硼等微量元素的田块,应针对性底施硫酸锌1—2公斤/亩或硼砂0.5—1公斤/亩。
五是以技补晚:浅播拌种,保障苗全苗壮。严把整地质量:在冬小麦晚播的背景下,耕地质量是实施诸多补救措施(如以种补晚、以密补晚)的关键环节,“松、软、平、暖、肥”的高质量耕层,能够实现冬小麦快速抢播、保障全苗、促进早发、培育壮根。
严控播深:在墒情充足的条件下,播种深度必须严格控制在3—4厘米。粘壤土宜浅(约3厘米),沙壤土可略深(约4厘米)。适当浅播利于种子利用地表相对较高的地温,加速出土,减少烂种风险。
药剂拌种:坚决杜绝“白籽下地”。必须采用复合型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集成杀菌剂(如戊唑醇、咯菌腈)与杀虫剂(如噻虫胺),有效防控茎基腐病、根腐病等土传病害及地下害虫,为幼苗构建健康的起始生长环境。
浸种催芽(谨慎使用):在时间极端紧张时,可以对种子进行浸种催芽(露白即可),这样能使小麦提前2—3天出苗。但操作需谨慎,催芽后必须确保土壤有足够墒情,否则会“回芽”干死,且不能拌种包衣。
以促为纲:全程精管,驱动稳产丰产,对于晚播小麦,须构建“播种—冬前—春季”一体化管理体系,全生育期都要管理都要围绕“促”字进行。冬前应重点关注弱苗转化,可于四叶一心期适时喷施生长调节剂与叶面肥,增强抗寒能力。春季管理应围绕“促弱转壮”核心,早施、重施返青肥,并于拔节期二次追肥,同时精准实施以“一喷三防”为核心的病虫草害综合防控。要将前期的技术投入有效转化为中后期的生长优势,最终实现弱苗转壮、个体与群体协调发展的目标,形成从播种到收获的全程管理,确保晚播亦能稳产丰产。
七分在种,三分在管,晚播亦可保丰收
“五补一促”中“以墒补晚”促根,创造最佳土壤环境;“以种补晚”促熟,补偿光温资源;“以密补晚”促穗,构建高产群体;“以肥补晚”促壮,夯实丰产物质;“以技补晚”促苗,保障出苗质量。综上,整个生育期的管理需一“促”到底,从播种开始就促进小麦早发芽、快出苗、育壮苗,方能实现晚播不减产的目标。
“种好是基础,管好是关键”。“七分在种”,要把“五补”落实到田,夯实晚播基础;“三分在管”,要通过“一促”强化全生育期管理,把基础转化为产量。只要科学组织、精细管理,就能以技术补天时,实现晚播稳产丰收。
山西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呼吁广大种植户坚定信心:晚播不等于减产。只要严把播种质量关,狠抓冬春管理环,就一定能够最大限度降低晚播影响,实现“以技补天时,晚播保丰收”的目标,确保来年夏粮再获好收成。
来源:深圳成考何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