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两位在《亮剑》中留下熟悉面孔的演员,并非退隐享清闲,而是分别在2018年与2023年离开了人世
两位在《亮剑》中留下熟悉面孔的演员,并非退隐享清闲,而是分别在2018年与2023年离开了人世
这件事再次被提起,讨论里有惋惜,也有迟到的致敬
剧集常年高分,角色早已成为不少人的集体记忆,可记忆之外的现实,不总是热闹
很多人对《亮剑》的印象不止一个主角姓名,战场的粗粝和人物的骨头硬,都被反复播放过
也许更值得回看的是那些短暂出现却能交代清楚一个人的小角色,他们让一部戏看起来更像真事
经典作品的光芒常常照亮主角,也会无声地掩住那些把小角色演到骨子里的演员的名字
先说曹启峰
剧里他演的小战士王有胜,穿着缴获来的皮大衣,在成堆物资前缩着手袖笑得得意,下一秒被李云龙一巴掌拍了后脑勺
这是他和李幼斌唯一的对手戏,而且没有台词
镜头很短,人物却活了
1973年出生的曹启峰,在剧中只有一个无台词的对手戏,却让一个小兵被记住
他不是科班出身,常年在剧组里跑龙套,间或靠零工撑生活
拿到《亮剑》这次机会后,原本以为能接住更多戏,但很快就淡出了公众视野
2018年,曹启峰因肾功能衰竭去世,年仅46岁
消息传来时,不少人以为他只是转行或者退休了
后来网络上,“王有胜阅兵”的表情包广泛流传,成了聊天时的喜剧按钮
互联网上流传的“王有胜阅兵”表情包,让更多人认出这张脸,却来得太晚
有人感叹他生前生活不易,这种感叹往往是真实的,但又无力改变过去
究竟是谁在决定一位好演员的可见度,是戏份的多少,还是一个时代对流量的渴望
另一位是宗利群
剧里他饰演“彭老总”,一出场就有定海神针的气场,刚正而不失温度,台词不多,却能让对手安静
宗利群是国家一级演员,军人出身
他并非从戏校走来
1988年,他在《女教官的报告》中完成银幕首秀
当时剧组要找一位懂军事又有军人气质的人出演炮兵旅参谋长一角,辗转难定
宗利群在为八一电影制片厂执行运输保障任务时被导演看中,就这样被请进了镜头
真正的转折在两年后
导演要为《大决战》确定“彭老总”的特型演员
1990年,宗利群在电影《大决战》中首次饰演“彭老总”,一举奠定特型演员地位
在他之前或同时被考虑的还有丁笑宜和雷飞,都有过出色诠释
最终宗利群接住了角色,气质和分寸都对了
从此“御用”这个词不必写在招牌上,观众自然认
此后他在不同年代的镜头里,反复把同一人物立住
在《亮剑》《建国大业》《浴血太行》《太行山上》《肖劲光大将》等60余部作品里,他都饰演“彭老总”
稳定的表演风格,细节里有军人的作派
观众说他是最接近原型的一位,这评价来自长久的观察,不是一次的热度
2023年4月14日,宗利群因脑梗去世,享年74岁
消息简单,评论区很长
这两位走得很安静
一个几秒钟的笑,一段沉稳的站姿,最后都被镶进了电视史的边角
2025年3月,有关他们的离世再次成为话题,不少人留言怀念,讨论延伸到演员生存与行业生态
优秀的表演不必总与商业流量绑定,这话听起来朴素,却是许多演员的常态
拿“流量”和“资源”做唯一的标尺,容易漏掉耐心
可以拿同行做对照
从《士兵突击》的邢佳栋到《我的团长我的团》的段奕宏,路径不相同,耐心却相似
前者凭伍六一被广泛认可,后者把龙文章演进了很多人的心里
接下来两人的选择都偏向戏,曝光不算高,作品质量不差
观众和演员之间,总能找到这样一种默契:记住角色,比记住代言更踏实
追问一句也许更要紧
观众记住了角色,行业是否也能记住那些把角色托举起来的人
一部戏的现场里,龙套演员早出晚归,排队领服装,等到自己那场时光已经过了半天
有时连镜头里的位置都拿不准,恰到好处的一个动作,就可能决定这次有没有下一次
拍完就散场,各自回到不同的日常
曾经的军人变成演员,曾经的群演在屏幕上留下一个表情,这些路径没有戏剧化的传奇,只有一连串具体的机会和选择
宗利群的机会来自部队任务安排的一个防线外的相遇,曹启峰的机会来自剧组对“普通人表情”的信任,拉开一条缝,让他把那条缝用力撑大
后来事态如何,不全由个人决定
观众的感情是长的
每次重播《亮剑》,熟悉的角色都还在那里站着,语速和眼神一点没变
人去了,戏还在,这种留存本身就是一种安慰
好作品的底色,是无数认真的人
他们在不同的位置把戏撑住,主角有主角的重量,配角有配角的韧性
时间过去,谁也不必为自己的篇幅羞赧
也许对这两位来说,最好的纪念是继续把作品看下去,把角色叫得出名字,把做过的工记在心里
他们的身影退出了现实的舞台,却在作品里常在
将来再有人问起王有胜的那个笑、彭老总的那次停顿,只需要把遥控器按下去,答案就在那一帧里
来源:霏宝追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