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是2025年10月31日,钱学森逝世16周年纪念日。巧合而寓意深长的是,今晚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将发射升空。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令人动容。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钱学森这个名字,刻在每个中国人心里,更刻在中国航天事业的丰碑上。
今天是2025年10月31日,钱学森逝世16周年纪念日。巧合而寓意深长的是,今晚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将发射升空。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令人动容。
钱学森,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两弹一星”元勋,他的一生有太多传奇。但在他自己心中,“人民说我为国家、民族做了点事,就是最高奖赏”。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钱学森给近代力学系的学生们出了一场著名的“开卷考试”。
考试只有两道题。第一题是概念题,占30分,大多数人都能拿到一些分数。第二题却让所有学生束手无策——“从地球上发射一枚火箭,绕过太阳再返回地球,请列方程求解”。
这场考试从早上八点半开始,到了中午仍然没有一个人交卷。钱学森让学生们先去吃午饭,回来继续考。直到傍晚,学生们依然无法解答,只好交卷。
考试结果出炉:绝大多数学生不及格。最终,钱学森将每个人的分数开平方再乘以10,这样36分变成了60分,大多数人才算勉强过关。
面对这次考试反映出的问题,钱学森作出了一个当时让学生们倍感压力的决定:所有学生延期半年毕业,专门补习数学和外语。
他认为学生们的数理基础知识不够扎实,而科学容不得半点马虎。在延期的半年里,学生们做了三千多道数学题,系统地加强了基础训练。
当年中国科大近代力学系的毕业生,学习时间不是四年,而是五年半。朱滨先生保存的毕业证书上明确写着“学习5.5年”。
钱学森对学生的严格,源于他对自己一贯的高标准。在交通大学读书时,他的一门水力学考试卷中,所有题目都答对了,只有一道题因漏写了一个“s”被扣了4分。
他撰写的《柱壳轴压屈曲》论文,最终成文只有10页,但研究过程中的手稿却达800多页。论文完成后,他在存放手稿的纸袋上写下“Final”(定稿),但立即补充写道“Nothing is final”(永无止境)。
钱学森不仅严格,更有温情的一面。当他了解到班里大多数家境贫寒的学生没有计算尺,在做作业时耗费大量时间,便捐出《工程控制论》一书的奖金,给所有学生配备了计算尺。
在那个年代,18元一把的计算尺是奢侈品,钱学森的举动让学生们感动不已。许多受益于此的学生,后来都成为了我国前沿领域的科学家。
作为中国科技大学近代力学系的首任系主任,钱学森亲自制定教学计划、聘请名师,甚至亲自授课。
他的教学从不照本宣科,总是把科学上最新的知识融入课堂。他还亲自指导学生课外科研活动,召开师生座谈会,参加学生的毕业论文答辩。
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回忆,当他努力把成绩从4分提高到5分时,钱学森却说“有两个4分也很好”。在他看来,追求满分不是目的,真正的关键是打好基础和学会独立思考。
钱学森逝世16年后的今天,神舟二十一号即将出征太空。中国航天人用一代又一代的接续奋斗,告慰这位中国航天的奠基人。
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出征
自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杨利伟成为第一位造访太空的中国人后,每位从太空凯旋的航天员都会来到钱学森家中,向这位中国航天奠基人报告好消息。这一传统一直持续到2009年10月31日钱老逝世。(这一报到仪式此后改为到钱老肖像前敬军礼,至今不辍。)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从“东风”呼啸到“北斗”组网,钱学森当年播下的种子,如今已硕果累累。
钱学森逝世16年了,如今已到神舟二十一号出征。
一位从太空凯旋的航天员回忆,他回到北京后,第一件事就是前往钱老家中报到。卧榻上的钱老已不能言语,但那双注视着航天员的眼睛,清澈明亮依旧。
那眼神,仿佛在说:“看,我们终于走到了这里。”而那眼神也在问:“下一步,你们要走向何方?”
来源:炎彬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