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壁画里的“七倍丰收梦”,竟藏着中国人最朴实的愿望?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31 23:21 2

摘要:瓜州的风总带着点沙砾的粗粝,吹在脸上微微发烫。10月30日那天,一群记者、编辑和网上有点名气的博主走进了榆林窟,谁也没想到,一堵墙上的旧画,能把人看得眼眶发酸。

瓜州的风总带着点沙砾的粗粝,吹在脸上微微发烫。10月30日那天,一群记者、编辑和网上有点名气的博主走进了榆林窟,谁也没想到,一堵墙上的旧画,能把人看得眼眶发酸。

第25窟不大,光线暗下来的时候,北壁那幅《弥勒经变》却像自己会发光。画面里头,庄稼地金黄一片,农夫弯着腰割麦,牛拉着木犁翻土,连谷粒被扬起来时在空中飞舞的弧度都清清楚楚。这不是简单的农忙图,而是一段被颜色和线条封存了上千年的梦——“一种七收”。

这四个字听着玄乎,其实是老百姓最实在的愿望:播一次种,收七回粮。现在看可能觉得夸张,可在靠天吃饭的年代,这不就是所有人夜里躺在炕上想的事吗?壁画出自唐代吐蕃统治时期的敦煌,画师照着《弥勒下生经》的内容落笔,可落着落着,就把印度佛经里的“净土”搬到了自家田埂上。你细看,那些戴幞头、穿窄袖衫的人,动作利索,脸上有笑,哪像是在画来世?分明是把当下的盼头全揉进了颜料里。

打场的场面尤其热闹。牛马拉着碌碡一圈圈转,有人站高处拿木锨往空中扬谷子,风一吹,瘪谷飞走,饱满的籽粒哗啦啦落下来。旁边还有人扛着口袋往仓里运,连驴蹄子踩在地上的印子都画出来了。画家根本没打算只讲个宗教故事,他是把犁地、播种、收割、碾打、入仓这一整套农活,像串珠子似的串进一幅画里,时空错乱又能自圆其说,技法高得吓人。

讲解员说,这幅“一种七收”是佛教中国化的活证据。对吧?佛经里原本讲的是虚无缥缈的极乐世界,可到敦煌这儿,立马变成了仓廪实、路不拾遗、人人吃得饱睡得香的太平年景。这不是迎合百姓口味是什么?香火要旺,也得接上地气才行。

站在这幅画前,你会突然意识到,原来今天的“乡村振兴”“粮食安全”,和一千年前人们盯着麦穗数颗粒的心思,根本是一回事。我们换了个说法,换了身衣服,但骨子里盼的,还是那个踏实的“收成好”。

敦煌研究院的人说,这些壁画能留到现在,不容易。颜料一层层叠着时光,有些地方已经泛暗,可那股劲儿还在——那种对安稳生活的执念,像根线,从唐朝一直拉到现在。

来源:古琴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