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钱币,不只是交换的媒介,更是时代的纹理与文化的注脚。钱币的形制、纹饰与铭文,记录着社会的制度、地域的审美与历史的流变。近年来,随着文创热潮与非遗传承的复兴,钱币这一古老符号在当代艺术与工艺创作中被不断重读与再造,衍生出一个宽广而富含可能的实践领域——“钱币艺术
钱币,不只是交换的媒介,更是时代的纹理与文化的注脚。钱币的形制、纹饰与铭文,记录着社会的制度、地域的审美与历史的流变。近年来,随着文创热潮与非遗传承的复兴,钱币这一古老符号在当代艺术与工艺创作中被不断重读与再造,衍生出一个宽广而富含可能的实践领域——“钱币艺术品”。
在中国钱币博物馆的学术视野中,“钱币艺术品”是以钱币文化为源、以工艺与设计为术的广义艺术门类。它以钱币的形制、纹样或所蕴含的文化意象为创作素材,遵循文物学与审美学原则,通过铜雕、金工、雕塑或当代设计语言进行再构,使之成为既可观赏、可收藏又可传播的艺术表达。这个范畴既包含对史料的学术复原,也包括面向公众的文创与跨媒介的艺术实践,旨在把历史的符号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文化体验。
近年来,“中国好礼”作为国家级文创IP与文化产业促进计划,持续推动中华文化以当代形式进入日常生活,其核心理念不是复制文化,而是让文化重新生长,让传统纹样、古代美学和历史符号成为人们愿意带走、愿意分享的生活方式。
基于这样的理念,中国钱币博物馆与“朱炳仁·铜”携手创作的一批联名作品亮相2025年北京国际钱币博览会“钱币云集”专区。展品以古钱纹饰为纹理,以非遗铜雕的匠艺为技法,通过“脉承千年”“艺入日常”两大板块架起古今对话桥梁。
展区将配备学术注释与匠艺呈现,观众可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了解每一处纹饰的历史源流与每一道工序的匠人考量。展览期间,中国钱币博物馆主办了主题为“古今对话——钱币艺术品的未来”的圆桌会议,旨在探讨如何让千年钱币文化与当代艺术、非遗工艺碰撞出新的火花,如何通过产业协同让钱币艺术走进大众生活,最终以文化自信铸就中华艺术的新标识。
展望未来,钱币艺术品的发展应坚持以学术为根、以匠艺为基、以公众体验为向,使这一门类在礼赠、收藏、展陈与公共艺术等多重场景中实现有序延展。通过建立学术档案、限量认证与溯源机制,并以多元渠道联动学界、工坊与市场,我们期望钱币文化在当代获得更广泛的认知与持续的传播,让历史的纹饰在匠人的手中被重新铸就,也让公众在观赏中读懂历史、感受匠心。
来源:中国黄金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