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燕导读 || 怀念人民英雄杨连第同志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31 22:20 1

摘要:朱海燕导读:据我所知,在写铁道兵的作家与记者中,王林先生资历最老,先生1909年生于河北衡水,1930年参加共青团,1931年转为共产党员,担任青岛大学党支部书记。1935年12月参加“一二.九”运动。亲身经历了“西安事变”。1938年在冀中参加抗日战争,任冀

/著名作家 王林先生/

朱海燕导读:据我所知,在写铁道兵的作家与记者中,王林先生资历最老,先生1909年生于河北衡水,1930年参加共青团,1931年转为共产党员,担任青岛大学党支部书记。1935年12月参加“一二.九”运动。亲身经历了“西安事变”。1938年在冀中参加抗日战争,任冀中文建会副主任,《火线剧社》第一任社长,冀中文协会主任等职。1949年随部队进入天津,历任天津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天津作协副主席、河北省文联副主席等职。

王林先生是著名作家,上世纪30年代出版长篇小说《幽僻的陈庄》。抗日战争中写出长篇小说《腹地》和短篇小说《十八匹战马》等作品。此后又陆续出版长篇小说《站起来的人民》《一二·九进行曲》和反映西安事变的长篇小说《叱咤风云》。

王林先生记述杨连第的这篇文章,虽然简短,但意义不凡,文章揭示了英雄杨连第“为谁当兵,为谁修路,为谁奉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问题。从文中得知,先生曾对杨连第采访了3次,在终极意义上,他回答了杨连第为什么能够成长英雄的全过程。杨连第无数个英雄行为,都不是生命的本性具有的先天的沉重,都不是偶然的赋予与真身的必然。而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栽培和养育希望的旅程,这一旅程正是播洒和孕育生命的进程。使一切伟大的行为变成杨连第生活的常态、常规和常例,形成他人生中的常识、常理与常情。入铁道兵短短几年,英雄的生命一直行进在人间正道上。此文质朴实在,仔细品读,方能体味它的撼人心魄之处。下面是其全文。

/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抗美援朝烈士 杨连第照片/

怀念人民英雄杨连第同志

作者 王林

杨连第同志是我们天津工人的光荣代表,他的经历,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进步的历程。

天津解放时,杨连第还是一个饥寒交迫的失业工人。解放后,才参加革命,加入铁道兵团工程队工作。在抢修陇海铁路8号桥时,他以超人的智慧和勇敢,克服了困难,创造奇迹,立下大功,荣膺“登高英雄”的光荣称号,被选为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大会的代表,会见了毛主席。

/1951年11月4日,毛主席、朱总司令在中南海接见杨连第(后排右四)等志愿军英模代表。/

抗美援朝运动开始,他发挥高度国际主义精神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一起打击美国侵略者。在朝鲜前线,他更加奋不顾身地抢修桥梁,保证了前方补给线的畅通,又迭次建下功绩。去年国庆前,他当选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斗英雄国庆节归国观礼代表团的代表,参加了国庆大典的观礼,又到各地传达志愿军在朝鲜前线的英雄事迹,并列席了人民政协一届三次全国委员会。回到前线之后,更是百倍勇敢地执行着祖国人民交付给他的光荣任务,不幸在执行任务中光荣牺牲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特追认他为“一级人民英雄”,他生前所在的连队,也被光荣地命名为“杨连第连”。他的一生是光荣的,他的一生是天津工人一步一步的觉悟和提高,一步一步为人民服务、为祖国建立功勋的体现。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1950年9月,在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开会期间,我见到了他。我曾问他:“8号桥是全国铁路三大险工之一,当地的民谣说:“8号顶、8号顶,失手摔成饼!45公尺高的桥墩,在墩顶上做超平作业,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一般都要用吊斗桥,或是搭围架子才能上去,你怎么用那样简单的原始工具就能爬上去呢?”

杨连第同志高高的个子,瘦瘦的长脸,低下头,好像回答都是很为难的样子。

在我去访问他之前,我曾在报上读到他的光荣事迹,我心里想着:他一定是个两眼放光,一身是胆的英雄。可是他竟然是这般朴实、淳厚,自己为人民立下了惊人的功绩,却懒得说它。

“这些话,”他后来慢慢地回答了我,“别人也问过多少回。其实,我当时只有一个心眼儿:快些完成任务,让部队过去赶快解放大西北!光把我解放了不行,西北人民还在火炕子里面呢?”是的,就是这种崇高的愿望,这种高度的责任心,使他产生如此的超人的智慧和勇敢。

/杨连第搭设单面云梯,带领18名勇士奋勇登高/

因为他不爱说话,使我也沉默起来。我翻开随身带来的他的历史材料来看:他,天津沦陷时在鞋铺做过学徒,后来被日本鬼子抓去当电工。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反动派来了,他在被服厂做过临时工,却经常失业。但是,解放后参加了革命,就接连不断地为人民立下功勋。

杨连第同志就是这样一个人,在旧社会里是奴隶,但是,翻身做了主人,参加了革命,才9个月的光景,就能创造出奇迹!工人阶级埋藏着多么大的智慧和力量!这是在共产党、毛主席领导之下,使一个平凡的人,变成了英雄。

他参加抗美援朝,是从天津出发的。出发的日子决定了,什么时候上车的钟点却没有决定。虽然我们事先和车站联系好了,一有消息就打电话通知,保证误不了,可是他在我们那里谈着话,总是放不下心,要早早地到车站上去等着。他的心是那样专注,抗美援朝的热情是那么高。还没有上火车,他的心早已过了鸭绿江了。

他出国不久,我就听说他又在朝鲜前线立了功。我为他高兴,而且觉得:他一定会功上加功的。去年10月间,他来天津做报告,我对他说:“杨连第同志,早就听说你又立了功了!”他微笑着回答说:“过了鸭绿江,人人都一个样。”这不是一句普通的客套话,我解他的意思。这是每一个到过抗美援朝前线的人的共同感觉:一过江,什么人都会百倍地勇敢起来。为了祖国,为了朝鲜兄弟,人人都要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崇高使命。杨连第同志是这无数人之中的最完整的典型之一。

我又想起他在北京时对我说过的话:“以前卖小工,干活拿钱,糊里糊涂混日子,两年来受了党的教育,我的思想整个地翻了个身。现在是给自己实心干活的时候了,我知道我的技术不高,可是我肯出力气,肯动脑筋,到节骨眼上,更要为革命多出些力。”这不就是中国工人阶级觉醒的历程:由黑暗到光明,由苦痛到幸福,由平凡到伟大!

/铁道兵部队杨连第在朝鲜战场参与清川江大桥等多处桥梁抢修任务,1951年7月创造钢轨架浮桥法保障铁路运输畅通。/

天津工人一定会以他为学习的榜样的。去年他在天律做报告,一提到他也是天津的工人出身。工友们鼓掌欢迎的热烈情绪是说不完的。工友们从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远大前程。

当噩耗出现在报纸上,我的心突突地跳个不停。一个可敬可爱的人,在光荣的岗位上光荣地牺牲了。他的牺牲,是中国人民的损失,多么令人痛惜。但是更使我不能抑制的是对美国侵略者的燃烧着的愤恨。我们一定要索还这笔血债。

朝鲜人民的抗美卫国战争,一转眼就是整整两周年了,朝、中人民部队愈战愈强。斯大林同志说:“如果各国人民将维护和平的事业担当起来,并且把这一事业保卫到底,和平就能够保持和巩固。”朝、中人民实际上已把维护远东和平的事业担当起来,而且能够保卫到底。杨连第同志的未竟事业,是一定要完成的。“一个人倒下去,千万人站起来!”天津的工人们一定要把这个光辉的名字铭刻在心,时时纪念着他,用自己对祖国、对人民、对和平事业的贡献纪念他。

/登高英雄杨连第塑像/

朱海燕简介

朱海燕,安徽利辛人,1976年入伍,在铁道兵七师任战士、排长、副指导员、师政治部文化干事。

1983年调《铁道兵》报,1984年2月调《人民铁道》报任记者、首席记者、主任记者。1998年任《中国铁道建筑报》总编辑、社长兼总编辑,高级记者。2010年3月调铁道部工程管理中心任正局级副主任,专司铁路建设报告文学的写作。

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奖者,是全国宣传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中国新闻出版界领军人物,中央直接掌握和联系的高级专家。八次获中国新闻奖,九十多次获省部级新闻一、二等奖,长篇报告文学《北方有战火》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出版各类作品集四十部,总字数2000万字。享受国务院津贴待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乐在其中

来源:铁道兵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