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安第斯山脉的冰川以每年数米的速度消融,下游村落的妇女不得不凌晨三点就背着水桶,在龟裂的土地上跋涉两小时寻找水源。
当安第斯山脉的冰川以每年数米的速度消融,下游村落的妇女不得不凌晨三点就背着水桶,在龟裂的土地上跋涉两小时寻找水源。
而中美洲的玉米地连续三年被干旱和洪水交替摧毁,农村家庭的男人们外出打工后,留下的女人们要独自撑起整个家。
既要照料老人孩子,又要在贫瘠的土地里刨食,还要应对突如其来的疾病和暴力。
气候变化从来不是什么遥远的 “全球议题”,它就压在拉丁美洲数千万女性的肩上,让本就艰难的生活雪上加霜。
我们总说气候危机是 “公平的”,因为它影响着每一个人。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当同样面对灾害,女性要承受更高的收入损失、更大的健康风险,甚至在迁徙路上还要遭遇难以言说的暴力时,这场危机还能称得上 “公平” 吗?
20 万新增流离失所者里近八成是女性,农村女性户主因气候灾害的收入损失比男性高34%。
气候变化加剧的,从来都是那些早已存在的不平等,而女性,正是这场危机中最容易被忽视、也最容易被伤害的群体。
在气候危机引发的人口迁徙浪潮中,一组数据始终刺痛着人们的神经,因气候原因流离失所的人群里,妇女和女童的占比接近 80%。
更令人揪心的是,农村女性户主因极端高温、洪水遭受的收入损失,本就高于男性户主。
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研究显示,若全球气温仅上升 1 摄氏度,这一损失将激增至 34%。
这意味着,同样面对气候冲击,女性不仅要承受生存压力,还要背负更沉重的经济负担,贫困与不平等的鸿沟在她们身上被进一步拉大。
这种不平等在地域层面更显残酷。中美洲地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不足全球的 0.5%,却是受气候灾害冲击最严重的区域之一。
频繁的飓风摧毁房屋与农田,长期的干旱让土地龟裂、作物绝收,双重打击下。
当地居民不得不踏上迁徙之路,而女性在这场迁徙中承受着不成比例的代价,她们既要照料家人,又要应对途中的未知风险,成为气候不公最直接的承受者。
拉丁美洲的气候迁移危机已不容忽视。
据联合国难民署统计,仅 2022 年,该地区就新增 220 万因气候相关灾害流离失所的人口,数量位居全球前列。
国际金融机构世界银行更是发出警告:若各国不及时采取紧急政策。
到 2050 年,拉美地区因气候原因产生的内部移民可能超过 1700 万,其中墨西哥和中美洲将首当其冲,届时,女性面临的 “性别代价” 或许会以更严峻的形式爆发。
对拉美女性而言,迁徙从来不是摆脱困境的 “解药”,反而可能是另一场 “劫难” 的开始。
在中美洲,达连地峡是许多移民北上的必经之路,这片原始丛林不仅充斥着毒蛇、暴雨等自然风险,更成为性暴力的高发地。大量女性移民在此遭遇虐待,却因缺乏保护机制难以维权。
即便艰难抵达目的地,失去原有社区网络的她们,也常被排除在医疗、教育等基本服务之外,孕产妇死亡率和意外怀孕风险随之飙升,生存处境愈发艰难。
在阿根廷雷孔基斯塔河流域,气候相关女性移民的遭遇更显绝望。
受阶级、种族与性别交织的多重影响,她们对资源的控制权和决策参与权被严重削弱,只能扎堆在全国最大的露天垃圾场务工。
在散发着恶臭的垃圾山中,她们每天分拣废品换取微薄收入,还要面对雇主的剥削与潜在的暴力威胁。
更可悲的是,她们普遍缺乏权利救济渠道,即便权益受损,也难以找到申诉途径,只能在困境中反复挣扎。
健康威胁更是如影随形。极端高温不仅让农作物枯萎,还会直接危害女性健康,医学研究证实,高温环境会增加死胎风险,对孕妇和胎儿造成致命打击。
同时,气温上升还助长了登革热、疟疾、寨卡病毒等疾病的传播,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年轻女性成为受影响最严重的群体。
《柳叶刀区域健康 —— 美洲》的研究显示,极端高温使这一群体迁往首都寻找工作或庇护的可能性增加一倍。而迁徙途中的健康保障缺失,又让她们陷入恶性循环。
在气候危机的重压下,拉美女性从未只以 “受害者” 的身份存在,她们正以坚韧与智慧,成为守护土地、对抗灾害的核心力量。
她们摒弃单一化种植的脆弱模式,推动农业生态实践,用多样化作物抵御气候风险;在森林退化区域,她们带领村民开展植树造林项目,让裸露的山坡重新披上绿装。
面对水资源短缺,她们搭建社区水资源管理体系,公平分配每一滴珍贵水源。
饱含对当地生态的细致洞察,是任何外部技术方案都无法替代的生存智慧,为维系生态平衡与社区存续筑牢了根基。
在墨西哥巴尔萨斯盆地,9100 万美元的专项资金为女性赋权注入动能。
项目优先引导女性参与有机农林业价值链,从种植到销售全程赋能,直接提升了她们的收入与气候适应能力。
更具创新性的是 “成果导向” 资金拨付模式:不再是简单的一次性拨款。
而是根据女性主导项目的实际成效,提供多年期持续资助,这一模式为女性气候行动的长期推进提供了稳定保障。
在阿根廷,教育赋能成为激活女性力量的关键。当地高校针对性发起专项培训,为女性移民开设 “社会环境变革推动者” 文凭课程。
课程不仅涵盖气候适应技术、社区管理知识,还注重权利意识培养,帮助女性在掌握应对气候挑战技能的同时,明晰自身权益。
越来越多完成培训的女性,既能带领社区开展生态保护,又能为同伴争取合理权益,实现了个人能力与社会价值的双重提升,让 “女性行动者” 的光芒愈发耀眼。
2025 年巴西贝伦市的 COP30,正成为改写拉美女性气候命运的关键契机。
这场全球气候盛会需要实现一场深刻的 “范式转变”:彻底告别将女性置于叙事边缘的传统模式,真正将她们尊为构建未来的核心建筑师。
这不仅意味着要在报告中认可拉美女性的气候领导力,更需拿出实际行动:在全球气候治理机制中为女性预留充分且具有约束力的参与席位,让她们的声音能直接影响政策制定。
同时改革资金流向机制,确保气候适应资金绕过繁琐官僚层级,精准直达农村、土著及流离失所女性主导的项目,让资源真正服务于最需要的群体。
区域协同的成功实践,为全球治理提供了宝贵参考。
政府负责政策引导,粮农组织提供技术支持,社区(尤其是女性群体)主导项目落地,私人投资者注入资金,四方联动打破了部门壁垒与资源孤岛。
更关键的是,项目引入 “气候变化 + 社会脆弱性” 双重评估标准。
在设计之初就优先考量女性、青年等群体的特殊需求,确保干预措施既贴合气候应对目标,又能切实解决弱势群体困境,为区域层面气候正义的实现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
要实现真正的气候正义,还需筑牢制度根基。
COP30 需推动建立全球性框架,明确承认气候变化流离失所者的特殊权益,为他们提供稳定的庇护与支持。
同时将健康议题深度融入气候与移民政策,针对性解决女性移民面临的孕产妇健康、疾病防控等问题。
更重要的是,要强化 “共同责任” 原则,推动受气候影响国家加强区域合作与多边协作。
正视各国在气候危机中的相互依存关系,并建立清晰的问责机制,确保所有承诺落到实处。
唯有如此,才能避免气候正义沦为空谈,让每一位拉美女性都能在气候危机中获得公平的生存与发展机会。
气候危机在拉美撕开的裂痕,让女性承受了不成比例的代价,却也让她们的韧性与领导力得以彰显。
从社区里的生态守护者,到区域项目中的行动核心,再到全球治理中的权益倡导者,拉美女性正用行动改写着 “受害者” 的标签。
迈向气候正义的道路,既需要 COP30 这样的全球平台提供制度保障,也离不开区域协同的实践探索。
唯有始终将女性置于中心,让她们的力量被看见、被支持、被赋能,才能真正弥合气候危机带来的不平等,为拉美乃至全球奏响气候与性别正义的和谐乐章。
来源:快看张同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