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过8000名人后,能否为素人立传?《名人传记》40周年座谈实录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31 22:33 1

摘要:10月30日上午,《名人传记》创刊40周年暨“纪实中国”作家座谈会在郑州举行。本次会议由河南文艺出版社主办,围绕杂志四十年发展历程与未来方向展开深入交流,河南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郑雄主持会议,知名作家齐聚一堂,共话传记文学的时代使命。

10月30日上午,《名人传记》创刊40周年暨“纪实中国”作家座谈会在郑州举行。本次会议由河南文艺出版社主办,围绕杂志四十年发展历程与未来方向展开深入交流,河南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郑雄主持会议,知名作家齐聚一堂,共话传记文学的时代使命。

会议伊始,河南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郑雄代表出版社对参会嘉宾的到来表示诚挚感谢。他指出,作为中国传记领域的标杆期刊,四十年来,《名人传记》始终以真实性与文学性为根基。重要产品线“纪实中国”项目依托《名人传记》及河南文艺出版社非虚构类图书,采用纸质出版、数字出版及新媒体传播矩阵结合的立体方式,实现融合出版生态和全方位广泛传播。

随后,参会人员共同观看《名人传记》编辑部专题片,回顾杂志四十年成长足迹。

河南文艺出版社社长许华伟在致辞中回顾了杂志的发展历程。自创办以来,《名人传记》已出版640余期,讲述8000多位中外名人的故事,发行量稳居前列。他表示,《名人传记》自1985年创刊以来,始终“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坚持书写名人、以“人”为镜。四十年积淀,不是《名人传记》一本杂志的孤军奋战,而是一场与作者、读者的双向奔赴,希望以四十周年为契机,聆听各位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探讨今后的发展方向。

为表彰长期以来为杂志作出贡献的创作者,会议现场颁发了“河南文艺出版社贡献奖”“特别贡献奖”“优秀传记作家奖”“《名人传记》杰出作家奖”四大奖项。

座谈会环节,作家们结合创作经历与行业观察,围绕传记文学的核心价值与创新方向各抒己见。

研讨会上,“真实性是传记的生命线”成为参会作家们的共识。“人类发展到现在,无外乎是物质、精神两个方面,如果文学、文化是皇冠的话,人物传记就是皇冠上的钻石,毫无疑问。”晚清史研究学者、第四届及第五届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贾英华说,“因为每个时代的引领者都是杰出的人物,所以人物传记就是皇冠上的钻石。”而中国人物传记在国际人物传记领域的传播相对较弱。他认为,世界上分散在各个国家的杰出华裔,也是可以进行传记写作的对象。

“我们强调文化自信,但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妄自尊大。”贾英华指出,当前部分传记存在虚构问题,而传记作家应坚守“真实”底线,既要回到历史现场,避免先入为主,也要兼具“作家史家化,史家作家化”的修养。

原火箭军电视艺术中心一级作家、一级编剧顾保孜,分享了自己的创作体会。她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人物传记写作可以反映时代脉搏,纪实作品写作应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以史料为基石,文采与史料结合,创作出“源于历史,高于历史”,可信性与可读性完美结合的作品。

书评人、《文史参考》原主编、中信出版社原副总编辑绿茶,将中国传统纪传写作方式归纳为“写出来”“养出来”“长出来”“走出来”四个类型。绿茶分享说,他本人的人物写作偏重于“走与读”结合,即在对人物材料有一定的阅读、理解和消化后,走入与书写的人物相关的地标,如其出生地、故居、墓地等,此时写作者会看到不一样的人文景观,进而创作出更具历史感的作品。

福建省委党史方志办副主任、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钟兆云则从自身创作经验,提出传记写作“要先让自己感动,才能打动读者”,要平衡个人情感与历史理性,对历史、人物与读者负责。

对于传记写作,“拓宽题材边界,关注多元人物”是参会作家们的重要建议。

民国史专家、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研究馆员王晓华提出,《名人传记》杂志应在坚守“名人底色”的同时,关注“大事件下的小人物”,如苏超赛场背后的烧烤店老板、贵州村超的幕后推动者,体现“大时代下的小人物”的主题。无独有偶,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教授赵白生也在研讨会上倡导开辟“素人传记”“草根传记”版块。他建议每期杂志兼顾名人和普通人故事,真正实现“纪实中国”的全面性。

自由作家王道与国家档案局《中国档案》杂志社原副总编、研究馆员刘守华等作家则共同强调挖掘名人后代与历史档案的重要性,建议通过面对面采访获取鲜活史料,让传记更接地气、更具温度。

面对媒体环境变革,如何让《名人传记》焕发新活力,成为讨论焦点。

“拥抱新媒体,拓展传播形式是未来的核心方向。”文史学者刘宜庆建议推动杂志“视频化”“智能化”,将优质内容转化为短视频并上传至各大平台,开发AI播报功能,甚至尝试VR技术,让读者实现“与历史名人对话”。

中国作家富豪榜、作家榜经典名著品牌创建人吴怀尧提出,《名人传记》应精准定位读者群体,针对年轻受众调整内容形式,如缩短文章篇幅、提升纸张与图片质量,同时开通抖音账号,由年轻团队运营,通过“爆款文章+短视频传播”积累粉丝。

河南省诗歌学会副会长、《河南日报》高级记者青青则以报纸“深读”板块为例,建议杂志每期打造重点内容,配合直播、对话等全媒体形式推广,扩大影响力。

品牌化与国际化发展也被重点提及。赵白生提出要打造“《名人传记》品牌效应”,设立“中华名人堂”“年度人物评选”,开展文化游、实习生项目,推动杂志从“刊物”向“品牌IP”转型。贾英华建议也要关注海外华人故事,借助国际资源提升杂志国际传播力。

河南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梅化南介绍,河南文艺出版社将推出《名人传记》40年精华本(上下两册),精选60余篇文章,呈现名人的家族传承与逆境突围,让传记精神持续传递。

会议最后,郑雄以“友谊”“真实”“未来”三个关键词总结。他表示,四十年间,《名人传记》与作家相互成就,共同为时代留下宝贵精神档案。未来,杂志将坚守“真实”原则,做好历史记录者与价值传播者,在智能化、年轻化、国际化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推出更多温暖人心的作品。

来源 河南青年时报·东风新闻

记者 李冬洁/文 赵墨波/图

见习编辑 武辰婕

校对 刘天保

审核 田震

来源:东风新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