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得不像才是艺术?弘仁《卧龙松图》:古代顶流极简风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1 21:31 1

摘要:实际上,绘画之所以不同于摄影,最大的差别就是:绘画加入了创作者主观的审美,对原有的景象、物体,进行了提炼、概括,甚至改造、变形。例如今天要给大家看的这幅古画,很多人第一反应是“看不懂”:线条干巴巴,颜色灰蒙蒙,明明画的是黄山松,却跟照片差了十万八千里。但它偏就

一般人看画,都是以“画得像不像”作为评判标准。

实际上,绘画之所以不同于摄影,最大的差别就是:绘画加入了创作者主观的审美,对原有的景象、物体,进行了提炼、概括,甚至改造、变形。例如今天要给大家看的这幅古画,很多人第一反应是“看不懂”:线条干巴巴,颜色灰蒙蒙,明明画的是黄山松,却跟照片差了十万八千里。但它偏就凭着“不像实景”成了传世名作,还被石涛夸“得黄山之真性情”。

今天一笑带你去欣赏这幅名作,让你也能get这棵“极简松”的高级感。

先聊聊画这幅画的人——弘仁,堪称古代版“人生过山车选手”。他本名江韬,安徽歙县人(就是产歙砚的地方),出身望族却家道中落,考中秀才刚要逆袭,父亲去世、明朝灭亡接连暴击。抗清失败后躲进武夷山当和尚,法名弘仁,号渐江(划重点:不是浙江)。

这段人生经历,直接决定了他画画的风格:清冷、孤高、疏淡,像一杯没加糖的绿茶,初尝寡淡,细品回甘。

1649年,弘仁自武夷山回到黄山。自此,他主要就在安徽和江苏一带活动,尤其是黄山去得最多。

弘仁在黄山住了十多年,“挂瓢曳杖,憩无恒榻”,凌晨就出门写生,天黑才回来,连雪天也不耽误。别人游黄山是看风景,他是把黄山当成了精神寄托,用画笔给山河写“日记”。

弘仁一口气画了60幅《黄山图册》,《卧龙松图》就是其中的一幅。

现实中的黄山卧龙松,那可是实打实的“奇松界网红”:长在1676米的悬崖上,树干刚长20厘米就分两枝盘曲,像条卧龙趴崖壁上,昂首翘尾,清人夸它“百尺偃神龙”。但你拿着实景图对比弘仁的画,会发现:这松树怎么“瘦”成这样?

别急,这正是《卧龙松图》的第一个妙处——减法艺术,只留筋骨。

弘仁画松,从不用繁复笔墨,松针是寥寥几笔直线,枝干是硬挺的轮廓,连山石都画成方块、三角的几何形状,像搭积木似的。对比元代画家王蒙的画(山石层层叠叠,线条密如牛毛),弘仁的画简直是“裸骨风”:没有多余皴擦,没有浓墨渲染,却把松树枝干的遒劲、山石的坚硬画得明明白白。

这可不是偷懒,而是弘仁的“独家心法”。

倪瓒《幽涧寒松图》

弘仁早年疯狂崇拜倪瓒,他甚至写诗说:“迂翁(倪瓒)笔墨予家宝,岁岁焚香供作师。”但他又不甘心只当“倪瓒模仿秀冠军”,而是把倪瓒的“萧疏”转化成自己的“冷峻”。

用今天的话说:他不是在抄作业,而是在“站在巨人肩膀上搞创新”。

他现实中的卧龙松枝繁叶茂,他却大刀阔斧砍掉“赘肉”,只保留“横卧悬崖却昂首”的核心姿态——就像一个历经沧桑的人,褪去浮躁,只剩骨子里的倔强。

第二个欣赏点:似与不似之间,画的是风骨。

当时人就说“渐公(弘仁)画卧龙松,于黄山卧龙松绝不相似,然笔法高处,正妙在不似”。弘仁画的不是“游客眼中的卧龙松”,而是“他心中的卧龙松”。

这棵松里,藏着他自己的人生。曾经的抗清志士,面对亡国只能遁入空门,就像这棵长在悬崖缝里的松,环境再险恶,也不肯匍匐倒地。画里的松,看似“躺平”在山石上,枝干却透着一股向上的劲儿;笔墨虽冷,却藏着炽热的民族情怀。就像他自己说的“敢言天地是吾师”,他画的不是松的形,而是松的魂,是黄山的骨,也是自己的节。

第三个小技巧:看留白,品意境。

弘仁的画里,总有大片空白,《卧龙松图》也不例外。那些空白不是没画完,而是云雾、是天空,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禅意。试想一下:悬崖上一棵孤松,周围云雾缭绕,没有多余景物打扰,是不是瞬间有了那种“荒僻幽寂”的感觉?

这种清冷感,正是弘仁的标签。经历了家破人亡、国破家亡,他的心里没有了热闹,只剩平静与孤高。他用简洁的线条、大面积的留白,营造出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意境,让看画的人能静下心来,感受松的坚韧、山的沉静。

这就像拍美女,不用原相机直出,而是还得加滤镜+修脸+磨皮+拉长腿+收腰……你不是在记录现实,而是在打造理想形象。

弘仁也一样,他画的松树,也是他想要的松树形象,还加入了他对黄山、对时代、对人生的理解。

这棵“不像松”的卧龙松,之所以能流传至今,正是因为它画透了生命的坚韧,也画尽了一个文人的家国情怀。

所以,真正的艺术,从来不是复制世界,而是重新定义世界。







来源:翠艺阁精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