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周刚跟一位浙江的家长通完电话,她儿子高考完想报计算机,又听说"港硕一年就能毕业,回来进大厂香得很",纠结要不要先读本科再申港硕,还是直接走副学士通道。挂了电话我叹了口气——这两年咨询港硕的中产家庭越来越多,但大家看到的都是"一年拿硕士" "金融中心高薪"的光
上周刚跟一位浙江的家长通完电话,她儿子高考完想报计算机,又听说"港硕一年就能毕业,回来进大厂香得很",纠结要不要先读本科再申港硕,还是直接走副学士通道。挂了电话我叹了口气——这两年咨询港硕的中产家庭越来越多,但大家看到的都是"一年拿硕士" "金融中心高薪"的光鲜,没人敢说那些藏在光鲜背后的残酷真相。
作为深耕香港留学申请8年的顾问,我带过近300个港硕学生,看着他们有的逆袭进投行,有的花了40万读完回二线拿1万2月薪,更有的至今还在香港打零工凑永居年限。今天就掏心窝子跟大家聊聊:2025年,港硕到底还值不值得读?那些没人敢说的就业坑,中产家庭尤其要当心。
很多家长以为"香港缺人才,硕士毕业随便找工作",但2024年香港入境处的数据狠狠打了脸:非本地硕士在港就业率仅38%,比本地生低42个百分点,薪资更是平均少18%。我去年有个港大金融硕士学生,绩点3.8,实习是在摩根士丹利做助理,够优秀了吧?面试时HR直接问"粤语能跟客户流畅沟通吗",他说"日常交流没问题",结果HR笑了:"我们要的是能跟茶餐厅老板砍价、跟老街坊拉家常的流利",最后他只能去一家小券商做后台,月薪2万港币,租个5平米的劏房就花掉1万2。
最扎心的是金融行业的"虚假繁荣"。人人都喊"香港是金融中心",但90%的投行前台岗位早被港三大本科+牛津剑桥硕士的本地生占了,外来硕士能进中后台就不错了。我2023届有个学生,被猎头忽悠进所谓的"财富管理公司",入职才发现是卖保险,每天被逼着给内地亲戚发微信推理财,月薪说3万,扣完税2万6,吃最便宜的两餸饭一个月5000,月底只剩8000港币,比他在杭州做会计的同学还穷。
更残酷的是"隐性歧视"。有个中文大学新传硕士的女生,投递200份简历,从传媒公司到公关 agency 全投了,最后只有一家深圳的新媒体公司给offer,月薪1万2人民币。她跟我说:"面试时香港公司的HR看我简历第一句就问'打算留多久',一听我想拿永居就皱眉头,内地公司又觉得我'港硕水',两头不讨好。"
不是谁都适合读港硕,尤其是中产家庭,每一分钱都是血汗钱,这5类人真的别碰:
1. 不会粤语的文科生 文科生在香港的就业面本就窄,除了传媒、教育几乎没别的选择,而这两个行业对粤语的要求是"母语级"。我有个学社会学的学生,面试社区服务中心时,因为听不懂阿婆说的"唔该帮我整下张卡"(麻烦帮我弄下这张卡),当场被pass。最后只能回内地考公务员,40万学费打了水漂。
2. 预算低于30万的家庭 别信网上"20万读港硕"的鬼话,我给你算笔真实账单:学费最低14万港币(港浸会部分专业),房租按最破的4平米床位算12万港币一年,生活费顿顿两餸饭也要6万港币,合计32万港币起,约合人民币30万。这还是"极限生存版",要是想住得舒服点、买本新书,直奔40万去了。去年有个学生家长偷偷跟我说"家里只能凑25万",孩子去了之后天天吃泡面,最后因为营养不良住院,得不偿失。
3. 奔着永居来的"投机者" 很多人以为"读1年书+工作6年=永居",但真相是:读书的1年不算居住时间,必须连续工作7年,而且2024年永居申请通过率只有41%。我有个2017届的学生,在香港做了6年程序员,去年公司裁员,断了雇佣关系,之前的年限全白费,现在只能回深圳找工作,7年青春搭进去了。
4. 抗压能力差的"玻璃心" 港校的"魔鬼节奏"不是吹的,教授常说"Deadline就是dead line",迟交1分钟直接挂科。有个学姐跟我讲,为了赶论文连续3天睡在实验室, Presentation 时因为数据差了0.1,被教授当着全班的面骂"你这种水平怎么毕业",当场崩溃哭了。要是连熬夜改论文都扛不住,真的别来受这个罪。
5. 学"天坑专业"的跨界者 纯艺术、社会学、历史学这些专业,在香港几乎没有对口岗位。我有个学纯艺术的学生,毕业後只能在画廊做兼职,时薪80港币,一个月赚不到1万,最后只能回内地当美术老师,月薪6000人民币,连学费都赚不回来。
实话难听,但我必须说:在金融圈,港大、港中文、港科技就是"亲儿子",其他学校确实是备胎。但这不代表非港三就没活路,关键看专业:
港三的鄙视链很清晰:港大进投行前台,比如高盛、摩根的分析师岗位,每年招的基本都是港大商科生;港中文主攻中台风控,汇丰、渣打的风控部门里,港中文毕业生占了60%;港科技靠后台IT吃饭,腾讯香港、华为香港的技术岗,港科技学生是优先录用的。
非港三的学校,要捡"王牌专业"读才有用:港理工的设计 是香饽饽,银河娱乐、迪士尼的设计岗每年都来校招;港城市的传媒 认可度高,深圳电视台、广东卫视的编导里,港城市毕业生一抓一大把;港浸会的传理学院 是王牌,虽然进不了香港TVB,但回内地进芒果台、浙江卫视很有优势。
去年有个学生成绩不够港三,选了港理工的交互设计,毕业後进了字节跳动深圳总部,月薪2万5人民币,比很多港三的文科生赚得还多。所以选校的关键不是"港几",是"专业对不对口"。
不是所有专业都没出路,这4个专业是我亲测"就业率高、薪资能打"的,中产家庭可以重点考虑:
1. 金融科技(FinTech) 这是香港金融行业的"新宠",必备技能是Python量化分析、区块链基础,最好能考个CFA一级。我2024届的学生,会用Python写量化交易策略的,应届生起薪就能到6万港币,进的都是高盛、摩根的金融科技部门,比传统金融岗还吃香。
2. 数据科学 香港的银行、电商、科技公司都缺数据分析师,港资企业看重港三大背景,中资企业更在意内地实习经历。去年有个学生,在校期间做了字节跳动的数据分析实习,会SQL+Tableau,毕业後进了腾讯香港,起薪5万港币,比同届同学高30%。
3. 人工智能 选这个专业一定要看实验室!优先选跟商汤、华为有合作的教授,这些课题组有实际项目,毕业後能直接内推。别选纯理论研究的,我有个学生做"人工智能伦理研究",毕业後连面试机会都没有,最后只能读博。
4. 医疗管理 香港私立医院这两年扩招,医疗管理硕士起薪3.5万港币。但有两个要求:必须会粤语,最好有医疗背景(比如本科是护理、临床)。我有个学生本科是护理,读了港中文的医疗管理,毕业後进了养和医院,现在月薪5万港币,还能拿住房补贴。
要是你已经想清楚要读,那我给你一套"极限生存指南",一年至少能省10万,还能提高就业率:
1. 住宿:别死磕香港 香港的劏房1.2mx2m月租4000港币,不如去深圳口岸租房,比如罗湖、福田,月租只要2000人民币,虽然每天通勤3小时,但一年能省8万港币。提醒一句:住深圳要办逗留签,不然过不了关。
2. 饮食:认准两餸饭地图深水埗的"新金运",25港币就能吃两荤一素,港大附近的"鸿福堂",学生证打8折。千万别去铜锣湾、尖沙咀吃饭,随便一顿就200港币,够吃一周两餸饭了。另外办张711会员卡,周三很多零食半价,能省不少钱。
3. 求职:开学就行动 香港的秋招9月就启动,比内地早3个月,很多学生开学还在适应环境,别人已经拿到实习offer了。我建议开学第一周就改简历,重点突出"粤语能力"和"实习经历",中资企业比如工行香港、招商证券,更容易给非本地生签证,优先投。
4. 20条过来人的血训(必看)
1. 粤语至少学到能吵架,不然外卖员少送个菜都没法说2. 教材买二手,港大百年堂楼下的二手书店能省一半钱3. 抱紧本地同学大腿,小组作业能少走很多弯路4. 学生八达通必办,地铁半价、巴士7折,一年能省2000港币5. 看病先去校医院,比外面便宜80%,小病别去私立6. 手机卡买SoSIM,33港币无限流量,比其他运营商便宜一半7. 台风天提前囤三天干粮,不然连外卖都点不到8. 租房一定要测甲醛,香港很多劏房用劣质装修材料9. 论文提前半年开题,港校教授改论文超严格,别赶deadline10. 中资企业更容易给签证,别死磕外资11. 打工别超时,香港规定学生每周只能工作20小时,超时会被取消签证12. 留好购物小票,离境时能退税,买奢侈品能省不少13. 毕业季去学长学姐宿舍捡二手家具,很多人直接免费送14. 健身去学校体育馆,年卡只要500港币,比外面健身房便宜90%15. 别惹图书馆管理员,他们有权力不让你进图书馆,影响学习16. 住深圳要办港澳通行证续签,别等过期了再办17. 面试时主动说"愿意学习粤语",很多HR会加分18. 铜锣湾、尖沙咀的化妆品别买,比机场免税店贵19. 小组作业别当甩手掌柜,港校很看重团队合作经历20. 撑不住就回内地,不丢人,很多港硕回内地进大厂反而有优势香港就像维多利亚港的夜景,远看华丽璀璨,走近了才知道海风有多冷。它不是中产家庭的"镀金捷径",更不是逃避就业的"避风港",而是一个需要你拼尽全力才能站稳脚跟的战场。
如果你家有足够的预算,孩子真的喜欢这个专业,也能扛住压力,那我祝你前程似锦;但如果你只是听说"港硕吃香"就盲目跟风,或者想靠它"一步登天",那我劝你再想想:有时候,认清现实退一步,比硬着头皮冲上去更明智。
毕竟,对中产家庭来说,每一笔投资都该谨慎,不是吗?
来源:Suna说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