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于10月17日至21日在德国柏林隆重召开。作为全球肿瘤诊疗领域的权威学术盛会,本届ESMO年会汇聚了众多国际顶尖学者,共同探讨癌症治疗的新方向与发展机遇。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引言
2025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于10月17日至21日在德国柏林隆重召开。作为全球肿瘤诊疗领域的权威学术盛会,本届ESMO年会汇聚了众多国际顶尖学者,共同探讨癌症治疗的新方向与发展机遇。
会议期间,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习勉教授报告了II期随机临床试验EC-CRT-002研究的结果[1],该研究聚焦于局部晚期食管鳞癌的治疗探索,创新性地将替雷利珠单抗与诱导化疗、同步放化疗相结合,旨在为这类预后不佳的患者寻求更优治疗方案,研究结果一经公布便备受学界瞩目。会后,医学界特别邀请作为该研究主要研究者的习勉教授为我们深入解读本研究的临床价值与未来意义。
医学界:本次ESMO会议,您团队携EC-CRT-002研究亮相国际舞台,备受学界瞩目。目前,局部晚期食管鳞癌的标准治疗仍以放化疗为主,但预后不佳。EC-CRT-002研究设计中将替雷利珠单抗与诱导化疗、同步放化疗结合,是基于怎样的考虑?
习勉教授:
本次在ESMO大会上公布的EC-CRT-002研究,是我们团队基于前期多项临床探索所推动的一次重要尝试。早在约6年前,在免疫治疗尚未广泛应用于食管鳞癌时,我们曾开展过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比较“诱导化疗联合同步放化疗”与标准同步放化疗的疗效。遗憾的是,该研究未达到主要终点,结果显示在未经选择的食管鳞癌人群中,单纯依靠细胞毒性药物进行诱导化疗,未能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然而,在探索性分析中我们注意到,对诱导化疗达到部分缓解或完全缓解的患者,其长期生存显著优于仅接受同步放化疗的人群。这一发现提示我们,若能提升诱导化疗阶段的有效率,便有望将其转化为患者的长期生存获益。基于此,我们在EC-CRT-002研究中将替雷利珠单抗前移,与诱导化疗阶段同步使用。从晚期食管癌的研究数据来看,免疫治疗的加入应能显著提高客观缓解率,而诱导阶段有效的患者,也更有可能在后续的放化疗中持续获益,进而提升整体生存。目前的研究结果,也初步验证了我们这一设计思路的合理性。
医学界:能否请您针对EC-CRT-002研究目前取得的成果进行分享?其中,替雷利珠单抗+诱导化疗、同步放化疗联合方案在疗效与安全性方面表现如何?
习勉教授:
这项研究为多中心II期双臂研究,共入组114例局部晚期不可手术的食管鳞癌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接受诱导化疗联合同步放化疗,但A组在放化疗结束后继续接受替雷利珠单抗免疫维持治疗,前后免疫治疗共16个疗程,为期一年;而B组在放化疗结束后仅进行监测随访,即替雷利珠单抗仅应用于诱导及同期阶段,共4个疗程。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的对照组采用了我们团队前期开展的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中标准同步放化疗的数据作为历史对照。本研究旨在探讨A组和B组能否将1年无进展生存(PFS)率从56%提升至71%,以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B组达到了预期目标。在近期客观缓解率(ORR)方面,B组达到70%,显著高于历史对照组;1年PFS率从56%提升至73%,1年总生存率提升至85%,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当然,目前随访时间尚短,还需更长时间的随访来进一步验证,但这一结果已初步提示我们达到了预期目的。然而,与B组相比,A组结果与历史对照组相比并无统计学差异。这一结果提示我们,在放化疗结束后是否需要进行免疫维持治疗,是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在治疗毒性方面,本研究也进行了详细报道。整体而言,最常见的毒副反应仍集中在血液学毒性方面,包括淋巴细胞下降、中性粒细胞下降以及贫血等。但3级以上毒副反应的发生率,除淋巴细胞下降外,中性粒细胞下降和贫血的发生率均低于15%,这在临床上是可以接受的。此外,常见的毒副反应还包括食管炎等,其发生率与既往未加用免疫治疗的根治性放化疗研究数据相近。也就是说,从目前的数据来看,将免疫治疗前移至诱导、同期以及部分患者的维持治疗阶段,并未增加患者的严重毒性反应。不过,1-2级毒性的确有一定程度增加,但仍处于临床安全范围之内。
医学界:这一结果是否支持在局部晚期食管鳞癌中推广“免疫+放化疗”模式?此外,团队下一步有何探索计划,如III期研究的开展?
习勉教授:
基于我们II期研究的结果,B组治疗模式(即仅在诱导和同步阶段使用替雷利珠单抗)显示出更好的疗效与安全性,且可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因此,若开展III期临床研究,我们计划优先采用B组治疗模式进行进一步验证。
不过,我们并不完全否定免疫维持治疗在局部晚期食管鳞癌中的潜在价值。例如,本次ESMO大会上报告的SKYSCRAPER-07研究结果显示[2],对于不可切除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在放化疗后使用PD-1单抗阿替利珠单抗进行维持治疗,可为患者带来明确的生存获益,尽管其双免疫联合组未能达到阳性终点。需要指出的是,该研究与我们的试验设计存在重要差异:SKYSCRAPER-07研究中患者在入组前未接受过免疫治疗,而我们的研究已将免疫治疗前移至诱导阶段并观察到良好疗效。因此,在已经接受过前期免疫治疗的患者中,后续是否仍有必要进行免疫维持治疗、哪些患者可能从中获益、以及是否需要对部分患者采用更强化的维持策略,这些问题仍需深入探讨。目前我们正在开展相关的转化分析研究,旨在从生物标志物和疗效预测角度进一步明确适应人群。待该部分分析完成后,我们将及时公布更详实的研究结果。
专家简介
习勉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主任医师、肿瘤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放疗科主任医师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肿瘤放疗专委会常委
广东省肝脏病学会综合治疗专委会常委
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胸部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广东省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青委会常委
广东省医药质量管理协会放射肿瘤学专委会常委
广东省抗癌协会食管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国际肝胆胰协会中国分会肝胆胰MDT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放疗专委会肝癌学组、食管癌学组委员
参考文献:
[1] Tislelizumab combined with induction chemotherapy and 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 in locally advanced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phase II trial (EC-CRT-002).2025 ESMO. LBA82
[2] SKYSCRAPER-07: A phase III, randomised study of atezolizumab (atezo) with or without tiragolumab (tira) in patients (pts) with unresectable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ESCC) that has not progressed following definitive 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 (dCRT) .2025 ESMO. 2094O.
本文来源:医学界肿瘤前沿
责任编辑:Sheep
*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来源:医学界肿瘤频道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