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乌克兰士兵躲在地下矿井里瑟瑟发抖,头顶是俄军温压弹的连续爆炸;后方督战队架起机枪,谁敢撤退就当场射杀——这不是虚构的战争片,而是红军城前线正在上演的人间炼狱。就在乌军幻想“援军解围”时,俄军的重火力天网早已织就,这座城市即将沦为比巴赫穆特更血腥的“绞肉机2.0
乌克兰士兵躲在地下矿井里瑟瑟发抖,头顶是俄军温压弹的连续爆炸;后方督战队架起机枪,谁敢撤退就当场射杀——这不是虚构的战争片,而是红军城前线正在上演的人间炼狱。就在乌军幻想“援军解围”时,俄军的重火力天网早已织就,这座城市即将沦为比巴赫穆特更血腥的“绞肉机2.0”。
10月29日的凌晨突袭中,俄军打出一套战术组合拳: 特种突击队渗透至红军城市中心,与乌军展开逐街逐楼的“啃尸式争夺”;
季米特洛夫方向的乌军防线彻底崩溃,俄军控制巴拉汉、科扎茨克等战略要地,将红军城的陆路通道砍断70%;卫星图像清晰显示,俄军已对城区形成**“铁桶合围”**,仅剩的两条补给线完全暴露在炮火覆盖下。
乌军统帅部 desperation 式的反击指令成了死亡通知书——沿罗金西克-拉齐诺一线反击的部队,刚离开预设阵地就被俄军155毫米榴弹炮“点名式清除”。“我们的坦克纵队在开阔地被当成活靶子,平均存活时间不超过8分钟。”一名乌军装甲兵在临终前的通讯记录里写道。
俄军的攻坚手段堪称“建筑毁灭学典范”:空天军的航弹精准轰塌乌军据守的大楼,155毫米榴弹炮在街道上实施“平射犁地”,温压弹则对地下矿井进行“窒息式屠杀”。乌克兰军方战报承认,所有巷战反击行动均以惨败收场,钢筋混凝土在重火力面前如同纸糊的窗户纸。
就在红军城守军濒临精神崩溃时,乌克兰总参谋部抛出“救命稻草”——宣称在赫里希涅地区集结2万精锐援军。但前线士兵揭露的真相却令人毛骨悚然:
所谓“特种部队”是亚速营残部改编的督战队,他们的任务不是作战,而是用机枪把溃逃的乌军逼回战场;
- 一线作战部队由国民警卫队、警察甚至工程兵拼凑而成,缺乏重武器和战术训练,士兵私下称其为“自杀突击队”。
必经之路O-0525公路被俄军远程火箭炮和侦察无人机24小时锁定,每一辆军车的动向都被实时标注;
苏-34战斗轰炸机群挂载温压弹、集束弹药在空域巡航,一旦发现援军纵队就实施“饱和式轰炸”;
沿途村落的伏击点里,俄军坦克和反坦克小组早已就位,就等乌军钻进火力口袋。
“这哪是增援,分明是让我们去给俄军送人头。”一名乌军预备役士兵在社交媒体发布的诀别视频里,背景是绵延数公里的拥堵行军纵队,远处天际线已被俄军炮火映红。
俄军在红军城投入16万兵力,乌军守军仅4万人——这种兵力悬殊下的“久攻不下”,实则是俄军精心设计的消耗陷阱。从巴赫穆特的拉锯战到红军城的围歼战,俄军的战术逻辑清晰可见:以部分兵力牵制守军,集中火力猎杀援军,让乌军在“守不住又救不了”的死循环里流干鲜血。
把红军城变成“血肉磨坊”,迫使乌克兰持续投入预备队;
通过歼灭援军摧毁乌军战役反击能力,为冬季大攻势铺路;以战场的绝对优势拖垮西方对乌军援的政治耐心。
战场数据印证了这一残酷逻辑:红军城乌军日均伤亡突破500人,增援部队尚未接敌就已损失30%战力。当督战队的机枪都拦不住士兵投降时,乌军的战斗意志已在崩溃边缘——最近48小时内,已有3支乌军小部队放下武器向俄军投降。
随着冬季战场的到来,红军城的胜负将成为俄乌战局的“分水岭”。乌军若丢失这座顿巴斯屏障,不仅会打开俄军向基辅方向突进的通道,更可能引发整条战线的多米诺骨牌式崩溃。
而俄军的“围点打援”战术已初显成效,2万援军的覆灭或许只是开始。当乌军最后的预备队被彻底消耗,这场持续18个月的战争,很可能在凛冬来临前迎来决定性转折——只不过这次,天平明显向俄军倾斜。
来源:青风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