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70多年前,来自山东清平的杨裕昌将父亲交付的金砖打成数张金箔,换取战时物资。70多年后的今天,最后一张金箔从台湾“漂洋过海”,来到山东博物馆“我家的两岸故事”展览,向观众讲述“父亲的最后一张金箔”的故事。
70多年前,来自山东清平的杨裕昌将父亲交付的金砖打成数张金箔,换取战时物资。70多年后的今天,最后一张金箔从台湾“漂洋过海”,来到山东博物馆“我家的两岸故事”展览,向观众讲述“父亲的最后一张金箔”的故事。
来自母亲的发梳和毛线帽、父亲的皮箱、老师的教材、眷村的老照片……10月31日起,观众走进山东博物馆一楼4号展厅,即可看到这场“我家的两岸故事”展览。展览以丰富的台湾和山东元素呈现历史记忆,为两岸注入新的文化交流视角。
据展览,1949年前后,数以万计的山东人赴台,面对语言、气候与生活方式的巨大差异,他们凭着坚毅与韧性,在台湾安身立命,也将故乡的饮食、习俗带到台湾。在“我是山东人”展区,记者看到,至1956年,山东籍在台人口已达9万人,约占赴台总人口的10%,他们成立山东各地同乡会,延续凝聚乡情的文化与情感。
“原来他们都是山东人啊!”观展中,时不时就能听到这样的感叹。孔德成、孔垂长、林青霞、欧阳菲菲、刘德凯、金超群、王心凌……在“我是山东人”展区,还展示了山东籍名人墙。
山东的元素更是无处不在,“济南路二段”“青岛东路”“临沂街”“泰安街”等道路名称,“山东大馒头”“山东水饺大王”等餐饮招牌,都让观众感到熟悉亲切。
据介绍,展览精选136件展品、50部纪录影片及186张历史照片,以“渡海离乡”“落地成家”“我是山东人”“思乡返乡”等六个主题展区,呈现不同时代人物的生命故事,拼织出大时代的迁徙图景。
【展览信息】
我家的两岸故事
展览时间:2025年10月31日——2026年3月1日
展览地点:山东博物馆一楼4号展厅
两岸文化、学术、媒体与艺术界代表共同出席了10月31日上午的展览开幕仪式。台湾沈春池文教基金会秘书长石静文女士介绍,“我家的两岸故事”展览源于基金会历年推动的抢救赴台历史记忆项目,已累积采访超过1400位长者、制作近500支影片。
山东博物馆专职副书记卢朝辉告诉记者,本次“我家的两岸故事”展览,以“人”为叙事核心,串联起不同时代两岸同胞的生命轨迹。展览不仅呈现出历史的厚度,更传递出两岸人民对和平团圆的深切期盼,体现出海峡两岸的文化同源与血脉相连。
“我家的两岸故事”展览由台湾沈春池文教基金会、山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同主办,山东博物馆协办。台湾沈春池文教基金会还向山东博物馆捐赠了描述台湾画家刘国松因战乱与母亲离散而创作的《妈妈,您在哪里?》纪录片的播映权,该纪录片在本次展览中公开播放。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