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沙漫天,村庄被埋,那是毛乌素昔日的写照。清朝末年起,榆林、神木一带的人们便被风沙逼得走投无路,地里种不出粮食,嘴里吃的是沙子。从1959年开始,一场跨越六十年的“人沙大战”就此拉开序幕。人们没有先进的武器,只有最原始的麦秆,在沙地上扎下一个个草方格,像给大地
西方媒体惊呼,真正让人敬畏的,不是中国的经济体量,而是它正成为地球上首个能“消灭”沙漠的国家。这片曾经比海南岛还大的毛乌素沙地,如今已是另一番天地。
黄沙漫天,村庄被埋,那是毛乌素昔日的写照。清朝末年起,榆林、神木一带的人们便被风沙逼得走投无路,地里种不出粮食,嘴里吃的是沙子。从1959年开始,一场跨越六十年的“人沙大战”就此拉开序幕。人们没有先进的武器,只有最原始的麦秆,在沙地上扎下一个个草方格,像给大地缝上补丁,再种上沙棘、杨树这些耐旱的“先锋兵”。愚公移山的故事,在这里上演了现实版。
政策的风也吹进了沙窝。“谁承包、谁治理、谁受益”,还能传给子孙,这给了治沙人一颗定心丸。有个叫石光银的汉子,承包了三十万亩沙地,三十年里种下五千三百万棵树。为此他背上千万债务,甚至在风沙中痛失爱子,也未曾停下脚步。在毛乌素北边,三百八十多位姑娘,用青春接力,在沙海中筑起一道绿色长城。女人殷玉珍,和丈夫三十年种活两百万棵树,硬是在沙丘间修出三条路,让被隔绝的村庄重新相连。她说,宁可累死在沙窝,也不能让沙子欺负死。
六十载春秋,一代代人,一锹一锹,一棵一棵,硬是把不可能变成了现实。如今,毛乌素的绿化覆盖率超过八成,森林覆盖率达到了惊人的41.2%,快赶上南方一些富庶之地。每年冲进黄河的五亿多吨泥沙,锐减了四亿吨。NASA的卫星从太空俯瞰,发现全球变绿的五分之一,贡献来自中国。联合国将这里树为全球治沙的教科书。
新时代的治沙,早已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无人机在天上播撒种子,智能灌溉系统在地下精准输送水分,光伏板与草方格结合,板下发电,板间种植,治沙也能产生经济效益。榆林城,这座曾被沙子围困的城市,如今绿树成荫,发展起生态旅游,牛羊的养殖也变得容易起来。毛乌素的智慧,正被复制到腾格里等更多沙地,绿色的版图还在扩张。
当世界还在为环境问题争论不休时,中国人已经用行动给出了答案。这背后,是一种刻在骨子里的韧劲与智慧。他们用最朴素的方式,完成了最伟大的工程,告诉世界:人心齐,泰山移,更何况是一片沙漠。
来源:路上真诚交朋友的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