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一年,广东中山一位农民工攒了三个月工资,买了台14英寸黑白电视。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1993年,中国人均GDP是365美元。
那一年,广东中山一位农民工攒了三个月工资,买了台14英寸黑白电视。
他说:“有电视了,家里人能看看香港的节目。”
同一年,西班牙人均GDP是1.25万美元。
在马德里的商业街上,年轻人排队买索尼随身听。
那时候他们觉得,欧洲最有前途的国家之一,可能就是西班牙。
两个国家,差得太远了。
但最让人意外的是——三十年后,这个差距几乎反过来了。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说起来,还得从更早前的几个决定讲起。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起步,先从农村包产到户开始。
可真正让城市经济动起来,是1992年。
那年初,邓小平南方视察,一句“发展才是硬道理”,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很多人说,那是中国市场经济真正确立的开始。
而这会儿的西班牙,正处在“欧洲梦”的蜜月期。1975年独裁者弗朗哥去世后,西班牙走上民主之路。1986年加入欧洲共同体,钱一下子多了起来。
欧盟援助、外国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哪一样都不缺。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更是把全国气氛推上高点。
那时候的西班牙,失业率虽然还有些高,但GDP增速在欧洲排前头,旅游业、建筑业火得很。
可谁也没想到,这两样后来都成了包袱。
1993年,中国经济体量是4447亿美元,西班牙是5093亿。
按当时的说法,中国是“发展中国家里的大国”,西班牙是“发达国家里的新贵”。
可中国那会儿的底子,真不算厚。
通胀、下岗、国企亏损,老百姓心里没底。
朱镕基当时刚刚上台,顶着巨大压力搞宏观调控。
有人记得他说过一句:“我准备好了,准备当历史的罪人。”
那几年,他推国企改革,清理银行坏账,搞分税制,压通胀。
一刀刀割下来,不少人下岗了,社会情绪也一度紧张。
但从产业角度看,中国的经济结构开始变了。
1995年前后,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制造业开始发力。
服装、家电、玩具、五金——都是出口导向型。
工厂一批接一批地开,外资一车接一车地进。
有人说,那时候的中国,是“世界在建工地”。
与此同时,西班牙那边则开始有点“飘”了。
欧洲一体化让他们的出口更容易,加入欧元区也让利率更低。
房价一年比一年涨,年轻人贷款买房像买菜一样。“房子升值才是正经收入。”这是当时马德里街头的流行语。
2000年前后,中国加入WTO,出口额蹭蹭往上涨。
那年东莞一个镇的出口额,已经超过了某些小国家的全国总量。
外汇储备、水泥产量、钢铁产量都在飙升。
城市化也加速了,农民工进城、拆迁改造、地铁修建,一切都按下了快进键。
而西班牙,继续沉浸在房地产繁荣中。
建筑业占GDP的比重一度达到16%,全国各地都在盖房子。
可问题是,这些房子很多都没人住。
投资商靠贷款炒地皮,银行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2008年,金融危机来了。
美国次贷爆了,西班牙也撑不住了。
房价断崖式下跌,银行坏账一夜暴增。
失业率飙到26%,年轻人失业率超过50%。
有人说,整整一代人被困在了“失业的青春里”。
中国这边也受了冲击,但反应很快。
四万亿投资计划迅速推出,地铁、高铁、机场、棚改,全都上马。
虽然后面债务问题也开始显现,但至少没让经济崩下来。
差距,就这样一点点拉开了。
到了2024年,中国GDP总量是18.74万亿美元,西班牙是1.72万亿。
人均GDP,中国1.33万美元,西班牙3.53万。
中国追到了原来的37%,差距缩小到不到三倍。
这不是哪个领袖的一句话就能实现的,也不是哪个政策一下就能解决的。
这是30年不断调整,不断试错,不断冲刺的结果。
西班牙也在努力。
他们发展可再生能源,风电太阳能占比不小。
旅游业仍然强劲,文化软实力也很有影响力。
但结构上的问题,短期内很难解决。
制造业比重低,年轻人就业难,财政负担重,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中国呢,也没轻松到哪去。
人口老龄化、资源消耗、地方债务、产业转型,这些都是摆在桌面上的难题。
但至少,制造业的底子还在,创新能力也在提升。
新能源汽车、5G、人工智能,这些领域的竞争力在增强。
说到底,一个国家的兴衰,不只是看今天的数字,还得看它面对危机时怎么走、面对选择时怎么改。
1993年,西班牙经济领先中国646亿美元。2024年,中国反超了17万亿。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提“34倍”这个说法了。
参考资料:
黄亚生,《中国的经济困局》,中信出版社,2016年。
胡鞍钢,《中国经济发展70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
王缉思主编,《当代中国与世界》,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
Paul Preston, The Triumph of Democracy in Spain, Routledge, 2004.
OECD, Spain: Economic Survey, 2009 & 2017 editions.
IMF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1993–2024.
来源:投史问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