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尊贤则不惑。”这个“贤”就是德才兼备的人。如果经常亲近、尊重德才兼备的人,并且顺承他们的教诲,那么对于是非善恶的道理,就能够明辨而没有疑惑。这个“惑”是疑惑的意思。但是“不惑”的意思很深,比如说就修养圣人、贤人而言,把自己的迷惑颠倒全部去掉,就是不惑。所以不
*节选自《群书治要・孔子家语》第十集*
(全文共1467字,阅读需6分钟)
“尊贤则不惑。”这个“贤”就是德才兼备的人。如果经常亲近、尊重德才兼备的人,并且顺承他们的教诲,那么对于是非善恶的道理,就能够明辨而没有疑惑。这个“惑”是疑惑的意思。但是“不惑”的意思很深,比如说就修养圣人、贤人而言,把自己的迷惑颠倒全部去掉,就是不惑。所以不惑的境界很高,那就是中庸之道,那就是“天命之谓性”的“性”。要开发自己的本性,就要去把“惑”去干净,这个天性才自然显现。
“尊贤则不惑”,与治国之道、为政之道有什么关系呢?
要治国、办政事,都要能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办的事情要能够让全国的老百姓得到好处,得到利益。那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要做到“不惑”,就要尊重贤人,让德才兼备的人来指导,才能够不惑。贤人来帮助国君治国平天下,他的目的就是让每个人都成就圣贤君子的境界。成就圣人要从替天下民众谋求福利来做起,所以贤人办政治,就不是为自己求得权力,不是自己身居高位、为所欲为,或者是为了求得种种的利益、受到国君的宠信。他的目的是为天下人办政治,这个政治称为圣贤政治。他是在为天下人服务、为天下人办政治的过程中来成就圣人,这就叫证道。
什么叫证道呢?这个“成道”有很多的方法,比如说我们说茶道,有武道,还有琴棋书画,后边都可以加一个道。这些道加上去之后就告诉我们,无论你学习琴棋书画,还是学习茶,还是办政治,都可以成为求道、成圣人的一个方法。
所以《论语》上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游于艺”要以“志于道”为目的、为方向。那么圣贤人办政治,他是在办政治的过程中成圣成贤,所以这个政治被称为圣贤政治。假使国君做任何事情,首先考虑到自己的私利,就和圣人的意志相违背,就不能够学做圣人。不仅学不好圣人,相反,实实在在变成了一个小人。所以贤人不为自己办政治,不为自己的利益谋私。做天子的也好,做国君的也好,想要任用贤人,就必须尊重他。怎么尊重呢?他既然是一个贤人,就说明他的品德好、学识通达、治国的理念也是符合大道的,那就要听从他的建议。
比如说,以我们现在办教育来做比喻。圣贤人办教育,他的目的是使人明明德。那就是《大学》上所说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也就是说,他所设立的教育目标,首先是让人懂得做人的根本,最终的目标是成圣成贤。唯有树立了这样的教育目标,才能够真正把人教好。这样的教育政策就是明智的。如果你是国君,任用了这样的贤人,他提出这样的教育政策,你就要明白、理解、采纳。不能够向他请教之后,他也给你提出了建议,但是他提的建议,你不理不睬,把它搁置一边,这就不是真正的尊重贤才了。圣贤人的教育政策一旦能够实施,它所教导出来的人也是不惑之人。
所以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的兴盛,首先都做了一件事,这件事就是尊贤。夏商周是如此,汉朝是如此,唐朝也是如此。比如说汉高祖,如果没有像张良、韩信、萧何这样的大臣、贤人,那么整个国家的政策就不能够稳固。唐太宗如果没有礼敬魏征,接受他的犯颜直谏,那也不可能有贞观之治的成就。唐玄宗一开始也是任用了韩休、张九龄等等的贤才,所以才有开元盛世的出现。特别是在齐桓公的身上,开始任用了管仲,他可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但是后来管仲过世之后,他任用了竖刁、易牙、开方等人,结果自己死得很惨,自己的尸体腐烂了,还不被人所知。那么这就告诉我们,任用什么样的人,对于治国理政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古人说:“不世之君,任不世之臣,才能够立不世之功。”不世,就是不是世代都能够出现的。换句话说,就是卓越的。卓越的君主要有识人之明,任用卓越的臣子,才能够建立卓越的功勋。
*内容来源《群书治要》学习网*
来源:品读群书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