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谢迎春,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成员,轮机工程专业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新能源船舶安全性、海工装备环境适应性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主持/参与省部级及其他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3部,授权专利20余项,获山东省科
谢迎春,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成员,轮机工程专业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新能源船舶安全性、海工装备环境适应性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主持/参与省部级及其他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3部,授权专利20余项,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及青岛市青年科技奖,主持省部级教研项目4项,参与国家级新工科项目2项,先后获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中国造船学会教学成果一等奖,获中国海洋大学东升课程教学卓越奖、本科教学优秀奖、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以及中国海洋大学海之子“我最喜爱的老师”。2025年其从教故事入选山东省教育厅“师者本色——我的从教故事”优秀征文。
“您说我们是风筝,而您是放风筝的人,总有一根线将你我相连。您是良师是益友,是我们生命中的一盏明灯”“您用自己的品德和智慧告诉了我们什么叫为人师表;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我们明白了什么叫言传身教”“谢姐,您在我心目中虽是老师,更似亲人,您永远都是我心目中最尊敬、最爱戴的人”……
这本写满毕业赠言、名为“致谢姐”的毕业纪念册,时任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013级班主任的谢迎春,珍藏了8年多。尽管纸张泛黄,也没有华丽装帧,但在谢迎春看来,同学们手写的真挚祝福和留言,每一笔甚至每个标点符号都带着温度,“青春会过去,我们师生情谊历久弥新,从未被时光冲淡”。
从教20年,谢迎春始终秉持“走进学生的心灵,教育才能发生奇迹”的理念,以赤诚之心投身教育,以匠人之志深耕科研,以开拓之姿推动学科专业发展。
1立德树人践初心 丹心化雨润桃李
2017年的毕业季来到时,谢迎春满含喜悦与不舍。她带了4年的本科生——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013级学生要毕业了。
离校前,班长代表全班同学送给班主任谢迎春一本毕业纪念册。谢迎春有些惊讶地接过纪念册翻开,一行行饱含深情的文字映入眼帘。看着看着,她不禁泪流满面。“同学们写的一段段文字,串起了我们一起的点点滴滴,汇成一段足以让我回味一生的时光。我怎能吝惜眼泪?”时隔八年,谢迎春对那场景仍然记忆犹新。
2013级机械班是学校首批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班级。作为班主任,谢迎春跟踪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她带领学生参加到企业的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在学校和学院支持下建立了10多个企业实习基地,形成了贯穿式多环节协同校内外实践教学体系。
培养过程中最难的环节是大四为期一年的企业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为此,谢迎春协助专业带头人深入多家企业调研,与企业技术人员一起设置企业培养计划和课题任务,让学生在企业能够做到真题实做,并指导学生们在企业实习的每一个过程。一年下来,她和学生都收获了很多。
谢迎春说,她从一开始就没把班主任当成一份职业,而是当成她打心底里愿意做的事业。她清晰地记得,第一次班会后,学生们就开始叫她“谢姐”,她听了很高兴,“这说明同学们和我的心靠近了”。
四年里,谢迎春经常在一天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结束以后,去教室看看学生自习情况、答疑解惑,去宿舍看看生活情况、嘘寒问暖。她和学生们一起选班委,一起参加运动会,一起设计班徽、班服。在一次次集体活动中,班级凝聚力越来越强。学生们也在远离家乡的校园里,重新找到家的感觉。
2016年中秋节,是2013级机械班同学进入大四后的中秋节。那晚,谢迎春带着孩子来到学校,把班里因家远没回家的学生召集到学校操场上,铺上垫布,摆上自己带来的月饼、饮料等食品,大家围坐一圈,吃饼赏月,规划学业,展望未来,好不热闹。由于进入大四了,这个中秋节和往年相比,团圆的氛围里又多了些离别前的不舍,也给学生们留下了特别难忘的记忆。
2013级机械班学生周显宜后来在纪念册中写道:“还记得中秋晚上你走向月光的背影,每每想起总是热泪盈眶。”
“我因为离家近回家了。看着班级群里不断跳出的信息和照片,隔着手机屏幕我都能感受到现场气氛的火热!谢老师就是这么一个心里始终装着学生的人。”如今已是海军航空大学讲师的陈云深有感触,她班里不少同学后来选择了从事教育事业,“求学时,谢老师给予了我们温暖与力量,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发光发热,赋能更多青年学子成长成才”。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2017年9月,2013级机械班学子毕业后的第一个教师节,谢迎春荣获学校海之子“我最喜爱的老师”的荣誉。2018年,她和企业联合指导的毕业论文获得山东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也在这一年,她参与的“基于‘三螺旋’理论和多元协同的机械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获得山东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2024年9月,谢迎春主动请缨担任轮机工程专业2024级本科生班主任,她又意气风发踏上新征途。
谢迎春与学生们过中秋
2守正创新塑“金课” 师者匠心育英才
从先进制造技术、材料力学、工程制图、工程测试技术,到工程流体力学等,谢迎春讲授过多门课程。教科书的篇章结构和知识分布她烂熟于心,但她始终以虔诚的治学态度,在工程教育的沃土上精耕细作,用智慧与热忱浇灌着一届届学子的成长成才。
师者匠心,止于至善。从教以来,谢迎春一直在践行匠心精神,每一堂课前,她都要完整地模拟一遍课堂内容,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特点进行课堂设计。“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一定要尊重课堂”,这是她经常跟学生说的话。
每学期开课前,谢迎春都会预先与其他授课老师、班主任深入交流,熟悉学生先修课程的学习情况以及个性特点,了解学生现有知识经验和心理认知特点,以期在授课中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她的教学风格既严谨又富有温度,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知识同时,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与挑战。
多年前,谢迎春曾收到一名选修过她工程制图课的外学院学生家长的感谢信。那名家长在信中提到:孩子原本对未来规划比较迷茫,也提不起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但在学习工程制图课一个学期后,发生了显著变化,不仅找到了学习方向,拓展了知识面,还重燃对未来的希望,现在信心百倍,学习动力十足。
学生家长的感谢信,让谢迎春深刻感受到教育的力量,也更加坚定了她教书育人的信念与责任。
听过谢迎春课的学生普遍认为,谢老师讲课特别有感染力,她的课堂是理性与激情的完美交融,严谨的理论知识与创新的教学设计相得益彰,既有对知识体系的系统建构,又不乏对思维方式的深度启迪。
“抽象的工程原理在生动的案例中具象呈现,复杂的公式推导被巧妙的互动环节化解,那么,学生们收获的就不仅是专业知识,更有淬炼后的科学思维了。”谢迎春坚信,要讲好一门课,没有捷径可走,一定是通过精细化课程设计,经过无数细节打磨,做到“有设计、有节奏、有情感”。
轮机工程专业2024级本科生封昀对此深有同感。去年秋天入学不久,他听过班主任谢迎春讲授的轮机工程专业导航课,至今感到意蕴无穷。
那堂课上,谢迎春以海洋强国建设为主线,在三个小时的讲授中,将宏大叙事转化为生动故事,把轮机比作船舶的“心脏”,通过讲述亲身经历的实习故事,拉近与大一学生的距离,消除同学们对所学专业的迷茫;系统介绍四年的课程体系以及相关专业知识,帮助新生更好地理解轮机工程专业所承载的国家使命与担当。
“这堂兼具内涵与温度的开学第一课,不仅是一次专业认知的启蒙,更是一次专业价值的引领。谢老师细致的讲解和亲切的互动,点亮了学子专业学习的道路,激发了学子的专业志趣,在我们心中播下了逐梦深蓝的种子。”被问及当时的听课感受,封昀仍心潮澎湃。
二十年勤耕不辍,二十年春华秋实。谢迎春收获了来自校内外的认可与肯定,她先后获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 项,获中国造船学会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国海洋大学东升课程教学卓越奖、本科教学优秀奖以及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等荣誉和奖励,主讲的工程流体力学获山东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荣誉是付出的回馈,也见证了她在课堂上的坚守与执着,激励着她培养更多优秀学生。
3服务行业促发展 拓荒筑基显担当
“科研为源,教学为流,源远流长”。谢迎春深知,教学科研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协同并进方能行稳致远。
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是我国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面向船海装备能源的低碳化、清洁化和设计轻量化需求,紧密围绕多场、多体、多尺度耦合的共性科学问题,谢迎春持续开展了新能源动力船舶安全性及海工装备环境适应性研究,在船舶机舱安全防护设计理论、复杂流热耦合及过程强化理论、海工装备风浪流耦合及环境适应性分析方面形成了显著特色。
——发展了复杂受限空间多因素耦合的氢/LNG泄漏扩散致灾理论以及安全性评估与防护方法,提高了新能源船舶机舱设计的安全可靠性;
——提出了基于声空化效应的气-液传质过程强化方法,创新了船舶动力系统余热制冷装备设计理论和计算模型,提高了装备紧凑度;
——提出了自升式海洋平台环境适应性实验与分析方法,开发了综合多种影响因素的波流载荷系数并行计算方法,提高了波流载荷系数选取精度;
——新能源船舶安全性研究方向连续3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海工装备环境适应性方面的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我国400英尺自升式海洋平台以及多类大型深远海生态养殖装备的研制,提升了我国深远海养殖装备设计建造领域的创新能力;
……
2022年,谢迎春荣获青岛市青年科技奖及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为了服务海洋强国建设,支撑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快速发展,学校 2015年恢复轮机工程专业招生,谢迎春牵头承担了轮机工程专业和学科的建设工作。
谢迎春满怀期待和憧憬开始了专业建设之路。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师资队伍引育、实验室建设到科研平台搭建,一切从零开始,她不畏艰辛,迎难而上。2015年到2019年,是专业艰苦创业、奋楫笃行时期,每一位老师的引入、每一名学生的输出乃至每一个实习基地的落成,都浸润着谢迎春和同事们的汗水。
2019年6月,轮机工程专业首届学生毕业。当毕业典礼上,师生们一起高唱《爱如海大》时,谢迎春喜极而泣,“那一刻,我感觉任何付出都是值得的”。
为了让学子更好地了解轮机工程专业,谢迎春身体力行,活跃在招生宣传第一线:2022年,精心录制专业宣传片进行线上宣传,并在新浪网直播;2023年,赴潍坊现场咨询点进行宣传;2024年,参加安徽青年报主办的全国高校与高招宣传媒介交流会作专题汇报……这些都受到广泛好评。
经过谢迎春与同事们不懈努力,轮机工程专业和学科建设取得长足进步:2018年轮机工程专业通过国际认证,2021年获批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4年助力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获批。
唯有热爱可抵万难。谢迎春坚守着她热爱的讲台,以知识为帆、热爱为桨,点燃学子的科学向往,更助他们扬起探索深蓝的梦想之帆。前路仍长,她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满腔赤诚续写“师者”的千钧分量。这便是她献给海洋科教事业一份最深沉、最动人的答卷。
学生在教师节向谢迎春(左二)送上真挚祝福
来源 / 中国海洋大学报
作者 / 金松
编辑 / 赵芯芯
责任编辑 / 刘莅 张慧
投稿邮箱:GUANHAIweixin2022@126.com
来源:中国海洋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