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磷虾:10亿吨的海上粮仓!中国造最大捕捞船,一年能捕10万吨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31 19:54 1

摘要:南极磷虾这种小东西,看起来不起眼,但它的总生物量保守估计在6.5亿到10亿吨之间,比全球粮食总产量还多出不少。尤其在南极48区渔场,那里的磷虾总量就超过4400万吨。

南极磷虾这种小东西,看起来不起眼,但它的总生物量保守估计在6.5亿到10亿吨之间,比全球粮食总产量还多出不少。尤其在南极48区渔场,那里的磷虾总量就超过4400万吨。

作为地球上生物量最大的单一物种,南极磷虾的蛋白质含量很高,能达到17%左右,比很多鱼肉和畜肉都强。更重要的是,它生活在南极的干净水域,重金属污染几乎没有,还含有虾青素和不饱和脂肪酸这些对人体有好处的成分。

全球传统渔业资源越来越少,像北大西洋的鳕鱼和太平洋的三文鱼都面临过度捕捞的问题,各国开始把目光转向南极磷虾这个“海上粮仓”。一年捕捞7000万吨,就能为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提供每天20克的高质量蛋白,这在人口增长和陆地资源紧张的背景下,战略价值特别大。

中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南极科考,就注意到了这个资源,2007年正式加入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拿到了合法开发的资格。早期中国捕捞量小,每年不到5万吨,主要靠改装的渔船,捕上来的磷虾容易变质,只能低价卖给国外。

现在情况变了,中国建成了自己的专业捕捞船队,年捕捞量稳居全球前列,占总捕捞量的四分之一多。全球南极磷虾捕捞量在30万吨到50万吨之间,中国仅次于挪威,2020年就达到11.8万吨。

这不光是捕捞量的增加,还带动了整个产业链,从捕捞到加工再到销售,都形成了闭环。磷虾的开发还能用来做饲料,提高三文鱼和对虾的养殖效率,肉质也更好。这相当于在海洋里多开垦了一块地,帮着解决粮食安全问题。

尤其在全球粮食形势不稳的时候,像俄乌冲突影响小麦和玉米出口,各国都得自己想办法把饭碗端牢。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对蛋白质的需求越来越大,光靠传统养殖不够,南极磷虾正好补上这个缺口。

中国开发南极磷虾不是一蹴而就,早年间处处碰壁。磷虾这玩意儿特别娇气,出水后消化酶很快就启动,几个小时内就会发黑腐烂,加工价值全没了。

以前只有挪威和智利这些国家掌握核心技术,他们的船能在捕捞后一小时内完成冷冻加工,垄断了全球七成以上的市场。中国起步晚,2009年才开始正式捕捞,用的是改装渔船,捕上来的东西要么浪费,要么贱卖给外资企业。

国家看在眼里,2010年就把南极磷虾开发列入863计划,科技部和农业农村部联合科研院所和企业,组队破解难题。花了近十年时间,攻克了连续泵吸捕捞和快速加工的技术,避免了机械损伤和变质问题。

现在中国的捕捞船已经是移动加工厂,能在零下25度的环境下全年作业。拿“深蓝号”来说,它是早期突破的代表,单次捕捞就能创下国内记录,超过4万吨。

到了2024年,福建正冠渔业投资6.01亿元,在宁德福安恒生船舶重工建成了“福远渔9199”号,这是国内第四艘、福建第一艘自主建造的专业磷虾捕捞加工船。

船长138.8米,宽24米,深12米,总吨位1.6万吨,按冰区加强B1级设计,能破一米厚的冰层航行。船上装了三条生产线,从捕捞到虾粉、虾油的加工,全程一个多小时完成,实现零损耗。

2024年9月20日,这艘船在赛江水域下水,2025年3月10日从福州连江启航,预计每年捕捞8万到10万吨。全球只有12艘船有资格在南极作业,这艘船的加入,让中国从技术跟跑到并跑。捕捞量上去了,从早年的不足5万吨,到现在全球第二,仅次挪威的24.5万吨。

产业链也跟着升级,青岛成了全国磷虾产业的核心,全国一半的磷虾油都出自这里。企业像南极维康,年产值超亿元,入选2023年青岛市海洋经济领军企业。磷虾油纯度达到九成以上,价格比进口的降了三成,用在保健品、化妆品和生物医药领域。

中国品牌在全球磷虾油销售额上占到第一,彻底摆脱了对进口原料的依赖。这项技术不光用在磷虾船上,还能迁移到其他远洋渔业和极地科考船的建造,提升了整体装备水平。

南极磷虾产业的发展,不只是捕几万吨虾那么简单,它拉动了整条产业链的升级。从捕捞到深加工,再到下游应用,每个环节都带出新机会。

青岛作为加工基地,形成了捕捞-科研-加工-销售的闭环,磷虾油产量占全国50%。企业投资建了海洋医药研创基地,从虾油胶囊到蛋白肽、虾青素的提取,都搞得有模有样。

虾壳以前是废物,现在能做成壳聚糖和壳寡糖,用在食品添加剂和生物医药上,让磷虾全身都派上用场。附加值翻了好几倍,带动了就业和相关产业发展。

全国南极磷虾油产量一半来自青岛,主要靠南极维康这样的企业,近三年连续产值过亿。产业重心从饲料原料转向高利润的保健食品和医药,协同效应明显。

全球市场中,中国磷虾产品的身影越来越多,出口虾油价格降了,竞争力强了。这还帮着践行大食物观,建设蓝色粮仓。磷虾粉喂三文鱼和对虾,成活率提高,肉质更好,相当于扩大了海洋养殖产能。

在粮食安全上,南极磷虾填补了蛋白缺口,随着生活水平涨,大家对肉蛋鱼的需求大,传统方式跟不上,磷虾开发就成了关键支点。全球资源竞争激烈,谁技术强谁就占主动。

中国从2009年起步,到现在捕捞量全球第二,产业链完整,经济效益实打实。青岛的科研人才聚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山东省重大创新工程支持下,形成了系列关键技术成果。

企业销量全球领先,磷虾油销售额第一,带动了造船业、冷链技术和自动化控制的进步。这些技术还能用在其他领域,提升了海洋工程整体实力。产业园在青岛和烟台建起来,推动海水淡化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磷虾开发不光是经济账,还关系到资源可持续利用,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管得严,捕捞量不到总量的1%,远没到过度开发的程度。中国遵守规则,捕捞规范,帮着维护全球渔业绿色发展。

南极磷虾捕捞受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严格管理,公约保护区占地球表面积10%,细分区域,只允许在指定海域作业。全球年捕捞量在16万到45万吨之间,中国占比四分之一多,2024-2025季前七个月就达51.8万吨,创纪录,但整体不到总生物量的1%。

委员会强调可持续,磷虾繁殖快,资源稳定,不用担心枯竭。中国作为成员国,从加入那天起就注重规范捕捞,科研评估种群动态,确保不影响生态。未来展望,随着技术进步,可能实现人工养殖,进一步扩大产能。

但前提是保持可持续,模型模拟不同捕捞场景对磷虾和捕食者的影响,像KRILLPODYm模型,就能预测海冰、洋流和温度变化。中国深蓝渔业愿景是形成50万吨低等级海洋动物资源开发能力,构建岛礁养殖基地和远海平台。磷虾产业从向海要粮升级到向海问药,潜力无限。

全球渔业产量中,南极磷虾占大头,2020年中国捕捞占比近15%,帮着稳定全球蛋白供给。在国际上,中国推动磷虾观测标准,参与全球海洋生物普查。

捕捞碳足迹控制在3800千克碳当量每吨虾粉,环保意识强。未来,中国会继续建更多先进捕捞船,深耕加工技术,提高利用率。企业建磷虾产业园,冷库投用,促进上下游协同。

山东省“十四五”规划中,推动海洋经济发展,青岛辐射供水功能的全产业链园。磷虾开发维护渔业绿色,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中,水产品企业占五分之一,提供优质产品,维护全球食物安全。

中国在南极磷虾上的布局,不光是为自己,还在全球资源竞争中占位。南极磷虾产业是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一部分,实打实推动经济增长和资源安全。

来源:粤城旧事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