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历九月十一,正值深秋向初冬过渡的节气交替之际。民间素有“雨雪多不多,就看九月十一”的农谚流传,认为这天的天气征兆能预示整个冬季的降水趋势。今年农历九月十一对应公历10月31日,全国多地迎来显著降温过程,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西北部甚至出现降雪,这引发了人们对今
农历九月十一,正值深秋向初冬过渡的节气交替之际。民间素有“雨雪多不多,就看九月十一”的农谚流传,认为这天的天气征兆能预示整个冬季的降水趋势。今年农历九月十一对应公历10月31日,全国多地迎来显著降温过程,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西北部甚至出现降雪,这引发了人们对今冬是否会出现极端降雪天气的广泛讨论。
从气象学角度看,这类农谚虽非绝对科学依据,但凝结着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对物候规律的观察智慧。中国气象局高级工程师王秀荣指出,秋季大气环流调整往往对冬季天气具有指示意义。当前西伯利亚高压系统较常年偏强,欧亚中高纬度呈现“西高东低”的环流形势,有利于冷空气南下。同时,赤道中东太平洋处于拉尼娜状态,这种海温异常模式通常会导致东亚冬季风偏强,为我国北方地区带来更多雨雪天气。
具体到地域分析,国家气候中心预测显示:今冬东北地区可能出现阶段性暴雪,特别是黑龙江、吉林东部及内蒙古东北部,受高空冷涡和地面气旋共同影响,降雪量或较常年偏多2-5成。而华北平原降雪量接近常年,但需警惕12月中下旬可能出现的极端低温雨雪过程。值得关注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冷暖空气频繁交汇下,可能出现2008年以来最显著的雨雪冰冻天气。
农业领域已开始未雨绸缪。在黑龙江垦区,农机合作社正加装防滑链和除雪设备,北大荒集团储备了比往年多30%的融雪剂。新疆塔城地区的牧民则提前将转场时间提前半个月,避免遭遇类似2021年的“白灾”困局。中国蔬菜流通协会的监测显示,山东寿光等北方设施农业基地已加固温室大棚,并调整了耐寒蔬菜种植比例。
交通部门同样严阵以待。交通运输部10月下旬已启动冬季应急物资储备检查,京哈、京藏等高速公路重点路段增配了300余台除雪滚刷车。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完成了跑道除冰系统升级,可应对零下35℃的极端工况。铁路部门在东北地区部署了56组内燃机车作为应急牵引动力,防止接触网覆冰导致动车组停运。
从能源保供维度观察,国家发改委近期要求北方地区电厂电煤库存维持在20天以上。中石油、中石化已提前锁定中亚管道气和液化天然气资源,华北地区地下储气库注气量创历史新高。内蒙古鄂尔多斯的露天煤矿正加大剥离作业力度,确保极寒天气下的煤炭供应。南方电网也完成了贵州、云南等地的直流融冰装置检修,防范2008年式电网灾害重演。
气象专家特别提醒公众,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频率增加已成趋势。今冬除防范强降雪外,还需警惕“冷冬”与“暖冬”的快速转换。例如2022年1月,我国就经历了从历史同期最暖到极寒的剧烈转折。居民应关注15-45天的延伸期预报,家中储备至少3天的应急物资,包括高热量食品、保暖用品及常用药品。
回望历史气象记录,九月十一天气与冬季降水确实存在统计关联。1954年、1983年、2008年等著名冷冬年份,农历九月十一前后均出现大范围降温雨雪。但专家强调,现代气象预测需综合海温、极涡、积雪等多重因子,中国气象局将滚动发布季度预报更新。对于今冬天气的最终定论,仍需等到11月底的冬季气候预测会商结果。
在这个气候变化加剧的时代,古老农谚与现代科技正在形成新的互补关系。无论“九月十一”的预示是否准确,做好极端天气应对准备都是明智之举。从政府部门的应急预案到家庭的防灾物资,多层次防御体系的建立,或许才是应对气候无常最可靠的“预言”。
来源:大厨美食房一点号